返回列表

新闻

2018-07-22

讲座回顾丨心有灵犀 当馆长遇上“镇馆之宝”

 

众所周知,成博的镇馆之宝是一头憨萌可爱的石犀牛,前些日子,它又登上了热搜,成为公众热议的话题。不过,各位观众或许认得它,但不一定了解它。7月21日(周六)下午,成博的馆长李明斌特别为观众带来了一场名为《心有灵犀》的讲座,和现场近400名观众分享了从发现石犀到它成为成都博物馆“镇馆之宝”的背后那些未曾披露过的故事。


讲座现场

首次披露  新馆建设与文物布展同步进行
      主讲人首先为观众播放了一段成博新馆建设的动画。在动画中,成博经过一层层浇筑、铺设、修建,从无到有,最终以大气美观的姿态屹立于天府广场西侧。但实际上,很少有公众知道,在新馆建设的过程中,其实同步进行着石犀等文物的清理、保护、修复以及进馆布展的工作。
      主讲人通过当时工作现场的照片将整个搬运上展的过程娓娓道来。在前期准备中,我们经过周密的展厅空间设计和定位,特别在二楼楼板下放加装了钢材以增加承重,同时反复对即将用于石犀搬运的器材进行重量、平衡等多方面的测试,确保万无一失。2015年国庆,成博新馆楼板刚浇筑完毕,隔墙尚未修建,工作组正式开始了为期3个月的石犀搬运工作。为了保证安全,一切都以十分缓慢的速度进行,从石犀“暂住”的金沙遗址博物馆到成博,5公里的距离,工作人员以5~10/公里的车速开了一个多小时。到达之后,又使用升降液压车,以厘米计算的缓慢速度,把石犀从-2米高的文物通道,升到9米高的二层楼。石犀从10月9日离开金沙遗址博物馆,到完全到达现在展出所在的点位时,已经是10月11日了。


石犀在金沙遗址博物馆保护


石犀在启运至成都博物馆前包装完毕

      除了重达8.5吨的石犀以外,需要提前进馆的重型文物还不少。比如巍然耸立的两座高大的汉碑,以及占据了整整一面墙的曾家包画像石,还有神秘巨大的船棺等等。成博的工作人员对于每件文物都量身定制了上展方案,确保文物的稳固,也保证展厅的安全。



石犀在成都博物馆展出

      主讲人不无骄傲地告诉观众,在石犀垫板下面观众能够看到8个小孔,用作监测石犀重量对楼板产生沉降的情况。经过了长达半年的监测,最终证明石犀的展出是非常安全的。
文化符号  不止有石犀
      在主讲人看来,石犀之所以成为成博的“镇馆之宝”,除了它极高的艺术、历史和科学价值以外,也在于它象征着四川地区自古以来的水利工程体系,是天府文化的一个代表。公众对石犀的关注、喜爱甚至热议,即是对成都历史文化的深入思索与探讨。
      主讲人告诉观众,成博自开馆以来,共举办了21场中外特展,涵盖艺术、文化、历史、自然等多个领域;馆藏文物20余万件,展出文物5000余件。许多文物从被发掘、修复到能够与观众见面,都有一段不亚于石犀的精彩故事,在这些故事的背后,凝聚着成都考古人近30年来的坚守与付出。石犀虽然被誉为“镇馆之宝”,但其实只是众多展品中的一员,每件文物都是历史的文化承载者和传播者,都有着自己的传奇和意义,等待着大家的观察与探索。






成博部分特展

      随后,主讲人还向大家展示了以石犀为主题的社教活动、学术讲座、出版物以及文创产品等,引起观众一阵又一阵欢呼。这些围绕文物所展开的活动和产品让静态的文物“活”了起来,真正走入了普通观众的生活。




社教活动

      “为什么成都博物馆这么热,是因为我们想把我们掌握的艺术知识传递给越来越的公众,越来越多的未成年人,让他们更多的喜欢成都。”最后,主讲人以真诚的话语结束了本次讲座,现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不少观众意犹未尽地询问下次讲座的信息,我们在这里告诉大家:本次讲座是成都博物馆与《成都日报》“锦观”首次展开跨界合作,联手打造的“成博·锦观讲座”第一讲。未来,我们还会不断推出更多高水平、高质量的优质讲座,请大家继续关注我们的微信号,及时了解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