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新闻

2018-05-18

“水鸟看成都—近四十年成都环境的变化”专题讲座在成都博物馆举办

 5月18日早上9:30,在成都博物馆一楼放映厅,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世界保护地委员会(WCPA)委员,成都观鸟会理事长,“环球自然日”青少年自然科学知识挑战赛四川赛区特邀评委沈尤先生给大家带来了一场“水鸟看成都—近四十年成都环境的变化”的讲座。
      沈尤先生首先给大家介绍了在成都观察到的各种水鸟。水鸟是湿地野生动物中最具代表性的类群,是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灵敏并深刻地反映着湿地环境的变迁和健康程度。目前成都记录有水鸟7目18科108种,占到我国水鸟种类的39.85%(108/271),反映了成都极好的生态环境。
      但是回顾近40年来,成都的生态环境也曾有一段“黑历史”。上个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我们的母亲河“府南河”,因为城市迅速扩张、都江堰断流、工业生活排水污染等原因,曾经一度成为一条巨大的“臭水沟”。从1993年起,成都市政府对府南河进行了整治,修建了活水公园、音乐广场等景观,从前消失了很久的鸟儿们回来了,生态环境也逐渐恢复,成都市也因此获得了联合国的人居奖。近年来,浣花溪公园、东湖、青龙湖、白鹭湾、兴隆湖等一系列市政湿地公园的兴建和涵养,让越来越多的水鸟,特别是稀有物种如青头潜鸭、白额雁等,选择成都作为它们迁徙或者留居的场所。
      但是这些鸟儿的生存还是受人类生活的影响很大。城市水环境建设与治理,应尊重并考量前期的成果。水鸟是水生态环境健康与质量的指针,水鸟来巢,水鸟栖居、水鸟翔集的成都,才是适合生活的成都。


到成都栖居的比大熊猫还稀有的极危物种青头潜鸭(图:沈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