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新闻

2018-01-22

小丝线,大学问

 

2018年1月20日上午,在成都博物馆学术报告厅,中国丝绸博物馆周旸研究馆员带来了以“丝绸之路”与“丝路之绸”为主题的讲座:《丝路之绸的认知与保护》,让观众对丝绸之路上的纺织品研究有了新的认识。

周旸研究馆员

  “丝路之绸”上的丝绸,从广义的角度看,是各种纺织品和服饰及其相关工艺和文化。古代纺织品主要有丝、毛、棉、麻,它们被统称为“纤维”,是丝绸之路上主要的纺织品出土品。在普通人眼里,这些织物都是由丝线织成的,可是当放大1000倍之后就不一样了:在放大1000倍后,毛的纤维上有鳞片,棉的纤维有一定卷曲,麻则有裂纹,而丝的纤维是光滑的。

放大1000倍后毛有鳞片,棉有卷曲,麻有裂纹,丝是光滑的

敦煌文书中关于丝、毛、棉、麻四种纤维纺织品的记载     

   又如,通过对纺织品染料的分析,可以初步确定纺织品染料所源自的区域。如这条红色线的染料,经光谱分析,可以确定其为欧洲茜草,那么其染料的来源地就在欧洲茜草分布的区域。

   对红色染料的研究 

   20多年来,周旸研究馆员和她的研究团队一直行走在丝绸之路上,足迹远至甘肃的敦煌,新疆的小河、营盘、尼雅,甚至乌兹别克斯坦、俄罗斯……他们从纤维、染料、纹样、工艺等方面对丝绸之路上的各类纺织品进行深入研究与科学解读,从而更细致地认识、了解古代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丝路沿线具体研究案例

通过对罗布泊地区小河墓地纺织品纤维的研究,发现在4000年前,这里就养殖绵羊并利用羊毛制作纺织品

这些毛织物,因为年代久远,加之沙漠中可溶性盐类的影响,呈不同程度的劣化状态

在人类驯化野生生物的历史上,只有两种昆虫被人类驯化并利用,一种是蚕,另外一种是蜜蜂。蜜蜂会采蜜,蚕会吐丝,它们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了独特的物质材料,是人类驯化史上最突出的成就之一,而对蚕的驯化是生物学史上难度最大的驯化,只有中国完成了这一过程。

可爱的蚕宝宝(图自网络)

   周旸研究馆员在讲座中提到,通过对蚕丝的研究,可以确定丝织品所用的丝线来自家蚕还是野蚕,这不仅有助于解决丝绸起源的问题,也可以进一步确定丝织品的产地。将来有一天,我们也许能一一甄别丝绸之路沿线出土丝织品的源产地,能够讲清楚那些远销各地的丝织品中,哪些来自蜀地,让蜀锦的研究证据更加充分! 

   人类的生活离不开衣食住行,以“衣”的制造为目的的纺织业历史可谓源远流长,与人类文明起源同步,早于很多其它的学科。养蚕的生物学知识、织机的机械学原理、染料化学等都是古代社会中的高科技。这些科学知识与技术不仅深刻影响、丰富了古代人们的物质生活史,而且与我们的现代生活也密不可分,将来还会有更广阔、更长远的发展。丝绸之路,不仅把美丽的丝织物带到世界各地,还传播着中国的纺织技术与文化。中国与世界,无论是古代还是现在,都在通过丝绸之路进行友好而广泛的交流。

   通过周旸研究馆员深入浅出的演讲,观众们对纺织品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讲座结束后,观众们意犹未尽,一直围着周旸老师提问。

   我们下周讲座再见!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