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天府文化

2017-01-12

“成都”得名的由来

一、早期文献所见“成都”

   1、(战国)《山海经·大荒北经》:“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载天”。

   2、(战国)《庄子》:“舜有膻行,百姓悦之,故三徙成都,至邓之虚而十有万家。”

   3、(战国)《吕氏春秋》:“舜一徙成邑,再徙成都,三徙成国”。

   4、(汉)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

   5、(汉)司马迁《史记·河渠书》:“于蜀,蜀守冰,凿离碓,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

   6、(晋)常璩《华阳国志·蜀志》:“君开明立,号曰丛帝,…九世传开明尚焉。开明尚自梦郭移,乃徙治成都”;“蜀以成都、广都、新都为三三都,号名城”

   7、(晋)左思《蜀都赋》:“既丽且崇,实号成都”

   8、(宋)李昉、李穆、徐铉《太平御览》引《蜀王本纪》说: “蜀王据有巴、蜀之地,本治广都樊乡,徙居成都。”

   9、(宋)乐史《太平寰宇记》:“成都县,汉旧县也。以周太王从梁山止岐山,一年成邑,二年成都。因名之成都”。

二、战国至秦考古出土“成都”相关铭文

 1、战国·成都矛

 雅安荥经县同心村船棺葬出土。弧形窄刃,刺身呈柳叶状,圆弧形脊,中空至尖,弓形双耳间骹面铸饰浅浮雕虎像,一面铸虎的头顶和前驱,另一面铸虎头的下颚。虎首前端的骹面阴刻铭文“成都”二字,刺身脊上另阴刻一“公”字。

1.jpg 

2、战国·吕不韦戈

 广元青川县白水区出土,正面为刻铭:“九年相邦吕不韦造蜀守金东工守文居戈三成都”;背面铸文:“蜀东工”。

2.png

3、秦·睡虎地秦墓竹简

睡虎地秦墓竹简中发现有“成都”墨迹。摘录如下:“……令吏徒将传及恒书一封诣令史,可受代吏徒,以县次传诣成都,成都上恒书太守处,以律食。”

3.jpg

  4、战国至秦有“成亭”、“成市草”铭文的漆木器

4.jpg5.jpg

三、专家解读

1、“成都”为建成都城之意

(宋)乐史《太平寰宇记》:“成都县,汉旧县也。以周太王从梁山止岐山,一年成邑,二年成都。因名之成都”。这一说法出现最早,流传甚广,但该说法并不为现代学者所认同,普遍认为周族迁岐的历史事件与成都无关。

2、“成都”为成功、成就之意

任乃强  任乃强先生在《成都》(《社会科学研究》,1982年2期)一文中认为“望帝杜宇新营过这座都城,所以取名‘成都’,是取成功、成就、完成的意义。”因为杜宇“认为建国功成,可垂久远,这个都城可以一成不变了,所以命名为成都”。但这一观点后来被任先生自己否定了。

3、“成都”由“成亭”、“成市”发展而来

徐中舒  徐中舒先生在《成都是古代自由都市说》(《成都文物》,1983 年,第 1 期)一文中认为,《国语·晋语一》有“狄之广漠,于晋为都”一句, “都”就是古代边境上没有城防建设的自由都市,“成都”之名是从“成亭”、“成市”逐渐成长起来的。

沈仲常、黄家祥 与徐中舒的观点类似,沈仲常、黄家祥《从出土的战国漆器文字看“成都”的得名》(《巴蜀考古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7 年)一文中也认为“成都”是从“成亭”、“成市草”等发展而来的。《华阳国志·蜀志》、《史记·张仪列传》中载的张仪城成都,更筑新城“周回十二里,高七丈”,这样的自由都市就比战国或战国以前的“成草、亭、市”的范围更大了,加之蜀王开明曾建国定都于成都,故于战国晚期出现“成都”一词,汉代之后才逐渐流行。

 4、“成都”是华夏语对蜀语的音译

温少峰  温少峰《试为“成都”得名进一解》(《社会科学研究》,1981年第3期)则认为“成都”二字“不过是用中原华夏文字对蜀语‘成都’这两个音的一种对译罢了”,“成都之成是蜀人族称,其义为高原人”,“都”表示“地方”、“地域”。由此得出结论: “‘成都’的蜀语含义是成族人的地方,换言之,即蜀族人的地方。后任乃强先生也撰文认同这一说法。

5、“成都”为古蜀语对华夏语的音译

刘冠群 刘冠群《“蜀”与“三都”得名管见》(《新都史志资料》,1983年第1期)一文中认为“成都”二字是蜀语音译的中原文字,然后,认为古蜀人 “成都”这两个音节的实际语音相当于或接近于现代汉语的 “dudu”,而蜀语 “dudu”就是蜀都的意思;由于译名时蜀国已经灭亡,故不译为 “蜀都”而译为 “成都”;成都就是蜀国 “终了的都邑”的意思

6、“成都”得名于开明氏

孙华  孙华《成都得名考》(《成都文物》,1991年3期)认为,蜀开明氏就是崇庸氏、庸成氏,因此,成都的“成”字,其含义应当与蜀开明氏的旧称“崇庸”或“庸成”相同,本意为“垣墉城郭”,后来抽象作族名或国名。“成都”二字的含义“就是成人聚居之地,也就是开明氏(即崇庸氏、庸成氏)聚居的地方,……也可进而解释作开明氏(即崇庸氏、庸成氏)蜀国的都城”。

7、“成都”为古族名或国名

李金彝、王家祐  李金彝、王家祐《成都考》(《地名知识》1980年第4)一文认为,《山海经》中有山名曰 “成都,载天”,该山就是“成山”、“成侯之山”,得名自古蜀国的 “成侯”,而成都就是古蜀国的成侯对自己居处的称呼;由蜀人由青藏高原逐渐东迁至成都平原,故成侯仍名其居处曰“成都”。

8、“成都”得名于建筑

谭继和 谭继和在《蜀族演进与成都聚落的形成》(《成都志通讯》,1984 年,第 1 期)一文中认为成都古代的居住形式是一种称作“笼”的巢居,成都的“成”字就是重叠的“笼”,“都”字本意是水泽汇聚之地,古成都地势低洼,池沼密布,故称为“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