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学术讲座 / 讲座实录

2018-10-21

第二届中国考古学大会公共讲座:汉魏洛阳城与太极殿的考察--探索中国古代居中宫城制度之源

2.jpg

主持人:各位观众下午好!首先非常感谢大家在周末的时间,抽空到成都博物馆来参加公众讲座,今天我们这个讲座是中国考古学第二届大会的配套的讲座,我们也很高兴地请到钱国祥老师来做我们讲座的主讲人。钱国祥老师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洛阳工作站站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也是中国考古学会三国至隋唐专委会副主任,中国考古学会城市考古专委会副主任。钱老师长期在主持和参与曹魏洛阳城的发掘,对曹魏洛阳城也非常多有研究。今天他带的题目是:汉魏洛阳城与太极殿的考察--探索中国古代居中宫城制度之源。现在请大家掌声欢迎钱国祥老师。

钱国祥:今天很高兴能够到成都来做这样一个报告,我这个报告也是近十几年在洛阳地区发掘的一个文物,考古方面的资料,但是这个资料对中国古代宫城的演变的研究非常有意义,所以我也就说一些考古现场的资料吧,跟大家作一个分享。

首先我们看看汉魏洛阳城,我先介绍一下它的历史和考察的一些概况。因为我们都知道汉魏洛阳城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古都城之一,它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是现在市区的东部15公里的郊外,我们也称为是光野史的一个都城,因为现在中国的古代很多都城的遗址都被现在的城市还在叠压。因为我们知道古人选择都城都是选择很好的地,我们现在也会选择很好的地方。所以大部分来说,这些古都都是相互叠压,一直到后来,到后代,经常都是重要的城市中心,就包括我们现在成都这个天府广场,也是咱们古代,从历代可能都是咱们四川地区的一个核心地区。尤其我关注的点是咱们三国的蜀国,咱们成都的蜀,蜀汉它的王宫应该也是在这个地方。所以这个意义延续。但是这个城址它是荒野。它先都这个城址就不再用了,没有叠压,或者说在我们做考古工作来说非常好的一个地方。

首先大家可以知道河南洛阳的地区,它有一个名称,在史都上很多人来讲中土、地中、中国。这个名称怎么来呢?生活在中国他自己的观念,他的观念里头,这个观念到中西南北到达的区域,都是中心,这是古人的一种概念。但是从中间地形势来看,它选择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古人不是说根据正常的显,它是长年累月的积累的很多一些经验,包括地球上的北半球的古代中线的一个位置,为什么要选这一线呢?我们可以看到,咱们中国很多古都,洛阳、西安、开封,包括日本、京东、东京都是在这条线,我们称之为北维34度线。为什么中线在这个地方?大家要明白什么呢,春夏秋冬四季节气在这个地方最完整,所以古人可能在生活的时候,我们说现在有空调,没有问题。那冬天就用暖气。那古人他是靠自然,靠自然的话,他会选择一个一年四季都舒适的地方,所以选择都城大都,这是它的一个区位优势。

另外我们看洛阳处在一个小范围的环境,这个小环境就说它周围是有很多山环,环绕之间有很多盆地,这个盆地我们可以先看大地形,北边有太行山,从北边作为一个屏障,就我们说中国这个地区,冬天在北方的话,西北风刮得很厉害,高刮得很冷。但是洛阳这个地方有太行山阻挡,它有一个小的气候,所以它一般冷的时候比较晚。这是它北边的障碍。西边我们可以看到,西边是秦岭脉,秦岭脉先东延伸就延伸到有焦山等,另外它的东南面还有东岳嵩山。整个这样一个环境就围绕着一个非常好的,从温度上来说环境上来说。

另外看到有一个河流,河流是最大的黄河,之后还有一些小的河,这些河都是汇黄河的直系。有一条比较有名的河叫洛河,洛河是跟洛阳城有关系。另外一条是沂河,熟悉洛阳文化的知道洛阳有一个龙门石窟,以水的缺口,也有传说大禹开出来的一个龙门,确实一个自然山脉的东西。洛河、沂河。另外还有两个河,这两个河小一点,但是也是很复杂的,一个是叫剑河,这个剑河,现在我们可能不知,但是大家要知道在历史书里面很一个重要的文献,中国的水汽记载的非常详细,整个咱们中国喝水它都知道,这个做得厉害。但是它有一个很重要的叫乌水,主要是说建水,在这儿建的古水,所以古水就这么来的。这个古水为什么记载这么多呢?这个河是洛阳盆地的古都,历朝历代的古都,这条水要引路都城。另外还有一条河,要小一点,叫瀍河,名气更小,现在去洛阳这个名字还在。也很重要,因为它在西周建于洛阳城,西周初年武王伐纣,商业要在洛阳建成都城,我们都知道夏商周一代都在河水之间,这个河水之间三个都城都在洛阳城地西周初年它是从咱们陕西作为一个山的周人面商要到中原来,这样要建城,建立一个新的城,记载上是洛阳城都,它建这个城的时候,说要让周公和昭公都去占卜,记载说在瀍河西、瀍河东两个地方都很好,比较大吉,这个位置比较好,就记载修了一个王城城都。这个王成城实际上就是周王城都,西周初年迁的都在城都,而且要九鼎,我们知道中国是九州,叫筑九鼎,九个鼎都要镇守城都城。然后另一个城叫城中城,它是干什么?就是应万林(音),所谓的应万林,商代的贵都,把商灭的,并不是说把它这个都灭掉,要把它迁过来,看护它,不能在动乱的时候把它灭了,原来商人的那件事,要控制这件事。而且商人的这些贵族控制在这座城,叫城中城。这个城中城记载就是在今天介绍的汉魏洛阳城。所以这个瀍河它也是文献记载,所以我说这几条河流都是和洛阳记载相关。

另外我们也可以看到还有一个资料,就是说实际上洛阳城周边,因为它位于中国的东部,实际上中国的四大水系,海河、黄河、淮河、长江,这是四大水系。这四大水系的源头在哪儿?都在洛阳城中。首先看黄河水系就不用说了,它的原因是起源于咱们的新海,但是它的很多水系在洛河。另外几个发源的也有进入这几个水系,白河水合是发源于太行山的南部,现在叫渭河。吉水呢?就是现在山东济南吉水的南面,还有洛阳北边有一个济源,济水之源,就是记容量。因为四大水,咱们古人称为四族,北族就是吉水,西族就是指黄河,东族就是指白水,南族就是长江。所以我看到这两个图。另外南面也看到淮河水系,它的发源一直在嵩山,另外在洛阳城的南侧。长江水系到汉江,这是沿着这个水系发源在洛阳城的南面。所以从洛阳这个地方看,很多有河水分到河南,咱们国家叫四条大的河水系。

另外我们也知道这个地方,咱们古代称之为刚才说了四族,还有东西南北中岳,咱们很重要的山。当然了,中岳嵩山就在那儿,在周代称为天势,天涯之中的地环在嵩山这块儿。当然西边就是陕西和河南这一块儿的华山,西岳。当然东边的泰山。西边山西北部衡山为北岳,南面住南山为南岳。五个山五岳来看。当然吉水和淮河都是被后来黄河改造,知道黄河经常泛滥,经常改造。但是不管如何,它这个水系在北方。黄河是向南做了一些漂移,把淮河湮了,淮河的古都。

另外我们可以看到,就是洛阳城它设了一些人为防卫的设施,在战国的汉代称之为八关,周边全是群山,从四面八方要有一个设关口。另外西边有寒门关,实际上它不是三个关,三个地域。秦代,就是战国的秦,寒门关是在现在的灵宝。后来到西汉的时候开始改造东迁了,到了曹魏的时候又回到了灵宝,就是它有三个关口。当然最晚的曹魏的关口这是西边。南面我们可以看到有三个,正南有三个,有一个轩辕关、大虎关,一个伊阙关。这个有一个轩辕关,就是嵩山中岳。大虎关就是从汉魏洛阳城正南,要往南走,南面还有一个叫广城关,说要往南阳的方向,中南。还有一个伊阙关就是刚才说的吉水,龙门石窟翻过这个关口。北面有两个关口,一个是叫孟津,一个是叫小平津,都是过黄河的。这个孟津大家也很重要,地名上也知道,为什么叫孟津呢?还是跟刚才周代灭商的时候,八百诸侯汇于津,当时周人,八百个诸侯在这儿开大会,共商大事。这个事件在哪里,就是在这里,后来称之为孟津。当然周武王他灭商的过程,也是从到洛阳这个地方到孟津过河往北去。

另外我们看看它周边的造楼,实际上纵横发达,全国国家。这是在周代。所以说我们说九州的事。

再进一步看城址的位置,可以看到这个汉魏洛阳城位于洛河中间,地很广阔,然后背靠邙山,为什么咱们中国很多城市都称为阳,太阳的阳,阳面。中国古人是把河之北,山之南,称为阳。山之北,水之南,称之为阴,也有叫什么淮阴的。这个是南,洛阳是在洛河的北边,邙山的南面,背靠山,面朝南,这个是跟咱们北半球。包括跟咱们盖房子,大家都知道,我坐北朝南是最好,太阳日照多,古代做宫城一样的道理,一定要选在一个背后高的,前面开阔的。所以我们看到洛阳城选在这里。

我们说古代司马迁在史记来提到,夏商周三代都在河河洛之间,提高道路这件事情,实际通过考古的资料来看呢,在中洛阳城确实都发现了这些关的遗址,有的包括城址。最早的就是我们现在称之为二周遗址,从考古的概念上来说,考古分期来讲,最接近夏代晚期的征询。另外一个城址是在八几前发现的盐商城,这个盐商城也是作为一个完整的城址。这跟商代洛阳的建立叫锡伯,因为伯就是商代的都城,是到址迁都的,它迁都有一个故事。商在秋年迁到锡伯。但是这个城址八几年发现的,实际上发现的时候大家认为到底商,还是夏,有争议。在这个城出来,一下子大家觉得,夏商还是有一些考古上的分歧。但是现在目前可能还是有一些没有解决的问题,大家要找到确实不太好找。但是从考古的这个角度,它是最接近的。第三个城就是刚才说东周的王城,东周的王城,为什么没有说是西周的王城呢?西周的城记载上还是不清楚,因为找不到,但是东周的城目前在海咸阳,另外一个城在洛阳城的城中,我讲的城中。西周说建了两个城,在东周的时期确实是两个城,但是目前的考古资料是能够发现他们在东周。但是东周这个城中,一直得延续,包括秦、吕不韦,西汉刘邦一度要建都在这个地方,建都就大概6个月,后来迁都到关中,新建了一个西汉的长安城,所以西汉到了长安洛阳城中。但是东汉又回到长安,之后曹魏,西晋北魏又一直在。另外一个城就是隋唐的,这个城是刚才讲了,汉魏洛阳城是到了北魏末年分裂以后,东西魏分裂了,在洛阳地区是建不了都城的,它处在一个征战的地方,一个成是在东魏的邺南城,现在的安阳北边。另外一个在西汉的长安城,旧城做西魏,东西魏分别是北周和北西灭亡之后,后来北周又统一了北齐,北周统一之后,这个北周杨坚掌握了大权,他就篡了位,建了隋。他选择了到长安,新修了一座大的城,后来我们的长安,隋唐的长安城。但是我们知道隋元周密建了那个都城之后,隋炀帝即位了又迁都,就不用这个都城,这个都城修得很好,又迁到洛阳城新修了都城,所以我们看到隋唐时期有两个都城,一个叫西京。就是说皇帝有的要住在那边。当然从新建了唐代之后,又把都城迁到了长安,但是之后我们知道李世民把洛阳城这些都城的建筑毁掉了,它的城门很大,都城的城门非常之大,烧掉的,毁掉的。但是到晚期又叫都城,包括李世民那个时期。因为在隋唐时期离不开洛阳这个地方,我们知道为什么吗?实际上就是刚才说的隋代,隋炀帝,他建这个东宫的时候的想法,修了一个大禹,它是指洛阳的中心向北向南面,这个运河也不是隋炀帝,实际上在魏晋时期,这些古河道叫运河,只是它的交通乱。到了隋炀帝,而通过他这样一个做法,对运河的意义,实际上我们都知道长安也好,洛阳也好,都是中国古代开发很早的,它的资源实际上到隋唐已经被耗尽了。我们都知道,人少的地方,树木、植被、水源都非常好。但是洛阳长安呢,我们到洛阳夏商周都在做,一直在用,树木砍伐是非常厉害的。长安到了秦代也是砍伐非常厉害,所以它的资源破坏是非常大的,包括粮食供应。之前的时期都可以。到了秦和西汉,要靠关中做支撑。到了隋唐时期,这两个地方都不行了,实际上它都支撑不了,怎么办?通过运河把全国的资源运到洛阳来,但是他想通过黄河再往西安去运是有阻力的,因为知道这个运河它要靠一定的自然河道,自然河道我们都知道洛阳西和北边那边的黄河三峡都抵住了,有三个山的礁石,船过不了。所以史传,西周就被拆掉了,这样往西安运输粮食是非常恼火的。在长安丰年的时候皇帝没有问题,但是到的一旦有灾年,连皇帝的大臣根本都没有吃饭,皇帝带着百官到洛阳就食,就食就是要到洛阳去吃饭,这么一个道理。所以我们都要知道中国古代为什么会有两京呢?我们也知道它是从隋建,到了李世民的时候又回来作为东宫,尤其到了武则天长期在这儿住,细则天建了一个新的王朝,周,我们历史上称为武周,实际上它叫大周。所以武则天时期也是唐代,高宗时期,他是唐朝鼎盛的时期。包括我们的唐玄宗都是西城这个前面,这两儿子最终他们把唐朝的推向了鼎盛。所以唐朝灭亡之后我们马上就到了五代,左右西安就呆不了,因为我们刚才讲了资源的问题,只能迁都到洛阳。但是洛阳条件还是不好,有一个更好的地方在哪里?大家知道不?宋代称之为东京的地方,就是开封府。为什么?它离运河更近,就两个地方交流处,贸易集散的地方,物资兴盛,大家可能谁也不愿意到物资稀少的地方。所以都喜欢到繁盛的地方,这也是宋代国力很强,物资贸易很强盛,国力弱,打仗不行,都是说明太富裕了,人一富裕,大家可能也就明白这是怎么回事。

为什么咱们中国老是北方民族进来,中原人为什么打不过北方游牧民,有吃有喝,他在这儿守这个势力。但是北边打进来只有跑,只有南迁,所以我们也知道中国历史上叫客家人。他们自己总结自打的蓝天,最早的一次就是西晋末年,就成为汉魏王城国,因为武侯进到中原了,有钱有势的打不过,只能走。所以在史书上记载叫衣冠难定。就说我有身份的官员、文化人就只能南跑,这样跑到了南京。所以在之后,宋代也有南宋,往南跑,很多时期。所以后来咱们说客家人在全世界有一亿多人,它算的包括国外国内的和欧美的,因为他们逐渐在南迁,我们知道最早的是从东中原迁到了山西、安徽这些地方,后来又迁到福建、广东,还要再往南东南亚,到了东南亚还要到欧美。这也说明了中国的壮。这是这个城址的情况。

这是关于洛阳城几个都城的一些名称。下面我还是讲汉魏洛阳城吧,这个城址刚才讲了,实际上它就根据记载始建于西周,而它在东周,刚才讲东周,它不是迁了一个王城吗,这个王城是周平王,当时说西周在灭亡以后,周平王东迁到了王城,但是到的春秋战国之际,在王城又呆不了,西周的前半部在王城,后半部是在周晋王时期又迁到了城中,这个城中我们刚才讲的,不是制度在这儿,那个城比较小怎么办,要破城,这里有记载,在东周的时候破城的方式。所以在东周的后半期,大概有二三百年的再建城,东周的后期。所以我们说,实际上东周后半段一直是汉魏洛阳城内外。后来东周灭了之后,我们到了秦统一以后,秦始皇是把吕不韦,我们知道吕不韦是他的臣相,很重要的一个人物,所以在秦代,这个城里面就南北中魏,在进来就有的。所以西汉刘邦一打下江山,马上就到洛阳城南宫,皇帝就在这儿。但是可能刚才讲了,有一些大臣的建议,张良、楼定就觉得关中更好,西汉粮食资源稀罕的时候,所以迁都了。但是迁都之后,当然后来东汉刘秀光复了汉室之后,就开始把这个汉魏洛阳城,这个是东汉当时的管理。因为我们知道刘秀起家是南阳地区,是在洛阳城南面,他的势力在河北,所以他作为正史,他还要占洛阳城更好的管理者,所以他把都城盛世放在了汉魏洛阳城。当然我们也知道东汉末年,董卓之乱,烧了一把火,把洛阳城给烧了,烧了之后呢,最后东汉很乱,知道势力你强我弱。最后还是曹操,曹操还是很厉害的,他能够在东汉末年这样一个混乱的状态下把北方稳定,恢复民生。因为当时老百姓是惨得很,曹操他统一了北方之后,采取的很多措施的,他建立新政,包括屯田,人要吃的,没吃的是活不了,所以他把北方城稳定下来,采取了非常多的政策。曹操是很厉害的。另外他改变了中国古代东城的面貌,在曹魏这个时期,他采取了很多经典的措施。因为墓葬制度大家知道,为什么秦汉始终陪着不是那么辉煌,到了汉代以后,到了曹魏和西晋,因为当时国藏,藏了就是有钱的东西,就是平常穿的衣服之类的。所以这个制度的影响也是当时东汉末年、三国时期,经济条件都很差,你再铺张也是不可能的,所以恢复民生是很重要的,包括在都城也在改造,这一点知道前面,秦也好,西汉也好,东汉也好,很多,一个城修起来,都是一个宫城在修,修完一个又一个,很多都是多宫式的。当然从曹操开始变了,宫城新建一个宫城建一个官署必要的,后世都在传承,两晋南北朝都在传承,一直到唐宋,包括元明清,这个制度基本上就形成了。所以这里头适合社会发展的方向。所以我讲这几个朝代跟人物是有关系的。

实际上我们这个城址还有很重要的一个作用,虽然我们看它建的这个朝代,除了东南,中国说当皇帝就是最有文化的,因为他确实是一个文人,他搞的汉代东汉时期很辉煌的制度,包括一些其他文化进入到中原。所以说我们说这个城址不光是在东欧图上输不掉,实际上还会影响中国后继强盛王朝兴盛的核心。我们知道中国有两大强盛王朝时期,秦汉,秦始皇的统一,西汉和东汉的一个大统一这些国家。另外我刚才讲的隋唐盛世,隋唐盛世也是国力很强,这两个时期算一个秦汉和隋唐两个时期,它的孕育变化在都在这个城址有关系,为上来刚才说有关系呢?就是说一个是东周的后半夜,咱们都知道一个春秋战国时期,所以说文化兴盛的时期,实际上是百家争鸣的这样一个局面。在东周后期形成起来,这样一个文化的氛围,文化形成是物质文化方面的发展。这样就造成后来秦始皇统一国家之后,国力就很强大,没有这些中原的这些文化,在儒家这些文化,这个王朝是不容易有支柱来统一的。所以我们讲这个秦汉是在战国时期百花争鸣的这样一个时期。

另外我们也知道隋唐这个时期,就是我刚才讲的这个时期,实际上是以曹魏和北魏王朝这两个时期,南北朝时期有代表性。为什么说它有代表性?因为我们都知道曹魏是公元的一个传统,北魏是第一个北方游牧民主进入到中原的一个王朝,实际上在中国的后世我们知道,到咱们宋代之后,东晋里面,元代,这些多民族进入中原,造成了一个多民族融合,我们中国就是一个多民族融合,有这么多民族,带来了国家面临大爆炸,这不是一个汉族。汉族 是什么民族?它不是一个民族,它是很多民族融合在一起,不知道自己是哪一个民族,就是汉族,我们要认同这个,所有人都不认同。实际上汉族不是一个民族,其他民族可以是民族,汉族从来就不是。这个是中国的一个认同中国的文化。所以我们看到从北魏鲜卑民族,鲜卑我们刚才说的大兴安岭,它是从狩猎起源的一个小的民族,逐渐壮大,因为我们知道匈奴原来在高原,东汉西汉时期,西汉汉武帝去打没有把人打跑,到了东汉彻底把匈奴给打跑的,它向西跑。南匈奴就向往中原文化、民族文化,并合了,愿意过这种农耕的生活。蒙古高原失控了,鲜卑这个民族就出来了,所以鲜卑从大兴安岭开始往南迁,再一个就是匈奴原来的牧地,就变成了一个勇猛,原来是狩猎,逮住什么吃什么,开始游牧变化什么,畜养很多牲畜。大家知道有肉吃多好,养那么多牛羊。但是大家可能不知道这个情况,隋朝好的时候牛羊多得吃不了,隋朝不好的时候它就没吃的,所以才要进中原,要去打。所以中国咱们长城是防什么呢?实际上是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的分界线,结果这个游牧民族老来抢东西,这个农耕民族没办,设这个来防止它,一直是这样。所以鲜卑民族也是这样,他就往中原靠,仰慕中原的农耕文化,又迁到咱们内蒙古格林顿尔,后来又迁到咱们山西大同。从大同之后,他建了叫大概,后来改成大概,又往南迁,迁到都城。所以还汉姓,把他们的民族就融合在汉民族里面,所以我们说我国的汉民族就是更多民族融进来,这是咱们中华民族的一个融合。所以我说这个时期,一个是民族融合,再一个就是鲜卑他们北魏,因为是少数民族,他是允许各民文化进入的。我们知道西汉也好,秦或者西汉那个时期,中原的文化很强大,是拒绝外文化的。但是这个时期就不一样了,所以我们也知道佛教文化从东汉开始传进来。一下佛教公然的形成了,中国说佛教历史上,一个就是北魏,一个是东欧时期。这个民族融合,东西文化,产生这样的一些,这样的机会造成了什么呢?文化统一融合,自然社会鼎力发展,这也是造成隋唐,我们知道隋唐他们,隋炀帝他的后族也好,都有鲜卑人,多民族融合。它造成的一个概念就是说,中原不拒绝外来文化,这样共同繁荣发展。而且东西交流非常的繁盛。南北朝时期,就从北魏开始,有一个书叫《洛阳全记》,东西南北到洛阳了,说这个城市还为了安顿他们,还要修司仪馆,让他们在这里居住,做生意,所以贸易兴盛在南北朝到隋朝。所以说我们也说南北朝时期,曹魏创造了一个中原文化,北魏来继承,后来我会讲北魏为什么要叫魏呢?不是它原来叫北魏,它也是称为大魏,曹魏称为大魏。因为我们知道魏是被晋化的,司马懿的晋,我们历史上西晋是在洛阳,他逃到南方,没办法到南京那个,我们称之为东晋,靠近洛阳的东南。所以北魏和曹魏实际上都是大魏,北魏是传承曹魏的文化。你南朝传的是晋。所以我们一会儿会去探讨。北魏它继承了曹魏。文化传承,文化传承到中原,原来是曹魏文化,这样给你南朝。鲜卑人到了中原就没有了,所以不是说鲜卑民族融到中原好像没有了。鲜卑民族如果他不入中原是什么结果,中国的历史数据就没它,谁会记一个边缘的少数民族,因为它进入中原了,建立了一个王朝,24历史就有它的一席,所以这是很重要的,所以这就是鲜卑民族在中华民族这个历史上有很重要的作用。

关于都城,我们下面还是讲城址的变化。从刚才讲的多宫和单一宫,这是几个典型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到长安城这么多城,修了一个未央宫,就是皇帝住的,还有一个长乐宫,长乐宫是皇太后住的。老皇帝死了,皇太后还给她住的地方。当然皇帝还要修北宫等等,还有建章宫,长安城全是宫,秦汉时期皇帝修城的概念。

但是到了东汉,还是南北城,但是到唐代突然出现了一个太极宫,而且有规矩和礼法,有东市和西市。哪儿来的?这是大家关注的。他说隋唐这个形制源头就是北魏部落的。所以我们在汉魏王城做考古要解决什么问题呢?就是要解决,多宫怎么变成单一宫,应该变化是在这儿,北魏还是变呢?还是更早变呢?大家不清楚。这就是史书,搞历史的没办法,文献没记这么多。而且记也比较混乱,大家也不清楚,但是实际上大家在文献的时候,有些解读。好多学者认为是单一宫廷就是北魏,还有人说说东西魏,还有人说法是东晋南朝,更早的曹魏洛阳城就开始了。当然是不是如此?这么多争论,怎么来解决了?只有考古。靠历史,很多没有依据,考古的依据,所以你最后把这个宫殿挖出来,是曹魏还是北魏的,就解决这个问题。所以从这一点来说,遗址也是洛阳城做宫城。我因为是做了30多年的,我在这个城址三代91年开始,现在大家都四代了,当然还有更多。一直在做。

简单给大家介绍一下前面考察的情况。它主要分几个阶段。我们看第一个阶段,就是这个汉魏洛阳城,它在北魏是继承的前面的制度,但是它这个城规模是很大的,我们最早的是它的内城,但是汉代的时候是大城,到北魏就外城了,安置居民,就是隋唐有利房的成分,是在北魏修建的。为什么修利房呢(音),是跟游牧民族有管理,因为原来游牧民族在草原上放牧,但是鲜卑族的皇族要到大城来了,要往城市迁。所以这种制度,它迁都完成,而且形成了更完成的礼法,后面我们会讲到。这最早的,它的一些规模。当然也发掘了一些重要的遗址,这个重要的遗址是在城南户县大街的东侧,因为它有非常重要的建筑瓦件,非常的精美。窄一点的铜瓦,宽一点的像凡瓦,一块板一样的。上下这样能够流下去,再渗透到这个地方,它就起这个作用。

另外上边的寿面砖,这个在建筑里面非常多的,称之为奎瓦。实际上咱们中国称之为寿面,这是镇辟邪的,它是放在什么地方,实际长就是斜基,要有装饰。这个建筑规格很高,当时就砖瓦,推测它应该是在皇宫规格,根据记载推测可能是太庙。因为这个太庙,我们知道一个皇帝他建立一个太庙,首先要祭祖,祖庙是很重要的。所以这是它的太庙。另外一个遗址就是很有意思,发现了东西北部一个圆形的建筑遗址,但是挖出来这是50年代挖出来的,也是当时基本农田破坏的,60年代初的时候,咱们分土地,城址里面也不知道有啥,停的时候就发现,当时也是照了照片,但是后来也没有了,破坏了。但是这个资料很重要,它是一个什么样的建筑,非常独特。我们想象一下,可以根据它的结构、砖构的子,像木板,柱子支撑的,是不是有很多立柱和防木,当时初步确实它应该是藏冰的冰井。为什么这样说呢?看到它的下面,铺砖都是往中间倾斜,而且中间倾斜有一个小砖池,砖池不能流水,因为渗水,能渗水的。它为什么这么说呢?也是有依据,因为我们知道中国古代很早的是在周代,做制冰的官员。咱们现代人用冰可能方便了,用冰怎么办?冰箱里冻着。古代怎么办?古人很早就会用冰,这个是在周代,专门负责藏冰的官吏,夏天就清除冰水,打扫冰水,到秋天就准备储藏,冬天冰天雪地的时候,河面水面就结冰,就可以采用冰,就成了藏室。到了春天就开始保护,夏天就清除。这个记载很多,从秦汉到魏晋都有。当时提到,有藏冰,但是藏冰的量又不大,干什么呢?这个冰可能是为了皇帝在这儿乘凉的。结合文献里面记载,说是叫清暑殿。但是后来我们又推测到,不对,清暑殿在华林园里头,不在这个位置,华林园更靠北,这个地方在北宫里面,但是根据资料,叫陵云台。我们可以看一下文献记载,就说黄初二年,曹坯的陵云台,陵云台里面有冰井,延之以六月持去,六月拿了一块儿冰,好几天这个冰都不化。

另外还有记载,冰井在陵云台北,古旧藏冰处。说什么意思呢?就藏冰。洛阳城记载,它是在北魏时期,说鲜卑门到北有一个叫北有西游园,而且台上八条井,高祖在上面乘凉。这样我们就结合文献就可以知道这个,这个我们接着文献就可以知道曹魏文帝建的陵云台,内有冰井,到北魏的时候还存在。我们结合这个基址可以分析,这个圆形的基址有上下两层井字形梁架观察,上面干什么,是大殿的地面铺装,明白了,皇帝就在地板上面可以乘凉,而且它这个井是什么状态,八条井,但是它是井字型梁。八条井有直观的形象来,所以这里是活的。另外我们可以看到,他说凉风观,一个陵云台的台梯里面冰级上面搭建的一个凉风观。所以我们通过这样来分析,清楚地知道在藏冰殿,不光是为了藏冰,还有一耳作用,皇帝在冰井可以乘凉、避暑,所以这个也是很有意思的。

第二个阶段是对我们这个城,南郊灵太台,这个建筑大家可能不太清楚,什么概念了?咱们北京城的太庙、天坛、地坛都属于,是祭祀的,无非祭祀的对象不同。当然在这个汉魏王城就发现,一个叫灵台,一个叫明堂。实际上在不同时期,在北魏,这个灵台、明堂,三个建筑的名字是一个建筑。灵台干什么呢?有人说是天文台,观天的,没错,是的。古人用它观天象,看星象的。因为我们知道古人很早就看星星,天空的一些情况,包括咱们墓葬里很多,看太阳日出的。这个灵云台也是起了一个作用,一个观天象,再一个是掌握24节气,四季分明,春夏秋冬,怎么来判呢?在元代还建了一个观灵台,所以这个灵台是起这个。另外观天象是看什么,是为了祭天,皇帝称为天子,天的儿子。承天,就说他传达天的一旨意,老百姓才能听说。他怎么跟天沟通呢?要祭天。祭天要选择时候,所以一个很重要的,在灵云台上选择适合的时间,观天象。另外一个明堂是什么,就是大殿里面放个牌位。

最早设个辟雍。实际上这个辟雍也是皇帝传达四书五经的经文,解读古代的古家经典,给太学生们上课。所以说旁边就是太学,东汉建了太学医史,中国最早的高等学校的学府,全国各地的经文。为什么要学经文,不知道,古代的书有一个印刷的书本,少抄本抄经文很容易抄错的,个人抄的经文都不一样,怎么办?到京师洛阳,刻诗经,刻字。东汉时候,蔡庸的,他字很漂亮。到的曹魏又测了三级,一种是大撰,比较复杂,一般人看不懂,还有小撰,还有隶书。大概就是这么来校对自己手中的抄本。皇帝实际上在辟雍要宣教,讲一些制度。为什么他们叫经呢?这是根据这里面发现了一个非议,我们可以看出中间是大殿,有四个门阙,一个门庭、屏风,前线是两个阙,这个阙后面还会讲。古代进入了一个重要的庄严的地方,像北京古门,故宫的古门,那是带阙的,在古代制度非常多。辟雍发现就是在这个殿的前面中间的六层,这个碑写的什么,是司马炎和司马懿五次到辟雍厅,经常讲经,说他的圣德。没有这个碑,挖出来这么大一个殿,不清楚。我们看到最后,找到这个碑的出处,这个碑是31年发现的。这是碑文,很大,一条河,辟雍出现在这儿,现在还在一个村子里,村子里要保护,我们要拉到博物馆去,他们说不行,在这个村子里保护。

另外看看太学,刚才讲太学,实际上就是刚才咱们讲的洛阳。有几处遗址,晚期的太学,院落完整,南层还有阶,有门址,院落里面有大量的一排房,这个排房就是太学生他们要入住,这是它的排房。另外还有些院落,排水的设施,有浴池,关于洗澡的地方,这个洗澡保存得非常好。刚才皇帝要辟雍,他要很庄严的仪式的,而且祭祀上他要和三老五更配着他来做的,三老五更就是指找德高望重的人,而且年龄很大的讲经祭祀的,他们祭祀之前还要沐浴更衣,是不是跟这个有关系,我们现在不好说了,确实发现有这样的遗址。

这是诗经,刚才讲了刻的石碑,这个石碑就是经文。这是祭坛,而且这个在20年就发现了,大量的石碑来,不知道中国搞文字的马文,他在上海收集,而且后来有很多主攻商就来收这个,一块大洋,所以这个遗址就被挖掘得非常快,小时候一块大洋什么概念。所以这个对碑文的破坏也非常大,20年前。所以这个对遗址的破坏也很大。

另外看看灵台。这个灵台通过发掘,它保存得已经不够完整了,我们通过残存的还是可以复原,是一个方形的建筑,中间是一个方形成的高台,上清宫。上面是平的,没有房顶。晚上观看星星,他要观测的。所以我们想象,这应该是一圈房舍,两边是殿堂,高台的周围有两圈殿堂,这个殿堂里面有侧室。而且我们都知道这个灵台,学历史的时候,中国有个很著名的科学家张衡,这个张衡就是东汉的太使令,他在哪儿工作,他就在灵台。所以记载上,一个就是浑天仪观看形象的,还有一个地震仪。记载在洛阳那边发生地震,跟这个有关系。我们还发现了它有一个房舍,历史建筑,有些学者就结合文献说,他就在密室中做的,这两间房子是不是他的密室还有待考证。

另外看看明堂,刚才说了就是皇帝祭天。主要的祭祀都在明堂,有方形的院落,所以大家现在可以看到,现在如果在洛阳、长安、西安都有这样的唐代这样的建筑。可能大家去过洛阳可能知道,首先是大点,实际上它的明堂是祭天,一边祭天,一边施众,当成大殿。实际上中国古代大殿,但是把把明堂就搬到大殿上。另外祭天的天坛是南标,这个明堂是放牌位的,可以简单看这个结构,因为这个都是有文献记载的,包括明堂的结构,但是大家解读不了。应该就是高台被削掉了,大家能看见中间方形的台子,这个说明什么?说明这个建筑的外圈一圈原的点。这个记载,因为文献里说明堂结构,一个叫重廊,就是外圈可以有两圈廊柱,第一圈廊,这个称为重走廊。还有一个叫中方外圆,上圆下方。大家不好理解,如果不看遗址结不了,中方外园,上元下方,下面也不方,下面外圈是圆的,外圈是圆形的走廊。上圆下方是什么概念呢?就是这个大殿是方的,但是木杆是圆的。所以大家再看到明堂的东西,文献中的一些点,他就是应该这样圆型的点,中间是方的,外面是圆的。都差不多的。

另外北魏永宁寺,也是重要的寺院,刚才我们讲中国佛教发展,一个就是洛阳,宣阳和洛阳这两个是非常密切的,一个时代开始的。到了北魏,迁都洛阳,也有记载。所以洛阳,大家去看它有两个时代,一个是唐代。实际上更早的洛阳要看两种,阴阳三种,这最重要的,而且阴阳三种就是北魏的孝武帝和宣武帝,这里有记载。当然后继皇帝也不在洛阳了,后来就到了石窟。当然永宁寺是什么,在这个时期的京城,它的制度方面石窟是相似的,但是无非这个石窟,但是它的形象确实是不好看,很古怪,但是你看宿就不一样的,做得很精细。这个寺院跟我们现在一般的寺院看,佛祖就供在大堂宝殿,但是在最早进入中国的时候,古代的寺庙是以塔为中心,塔出自印度的塔一样的形状,就是一个圆形的塔的样子。他到了中国以来,和中国的木结构建筑结合,我们中国的木结构建筑就是方形的建筑,就建成的楼阁式塔。实际上我们在知道北魏以前,中国古代多层楼阁建不了,建筑技术上开始从这个时期开始转变的,因为我们看了秦汉也说很多宫殿也是很多高层的楼阁,它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大家在远处看好高好高。是靠台地来形成的,很壮观的。说明它还是要靠后面的城中。所以我们看这个塔,它是圆形土基,它是实心结。它有五圈柱,中装的124柱,1.2米,这个石头要叠三层,一人多高,塔很大,基座2米多高,地基是102米,地下7米深,从地面向下挖7米,这个地面挖的就是现在盖大楼,修这么大的楼。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它的结构中间还是要巨大的土基来支撑,不能做空的楼。这是这个础石,我们可以看到础石的被刨走了,三块石头叠。还有一些石头在里面,我们就没有发掘。这是它的三面各有辟龛。比如说在它的三面各有五个佛圈。搞塔理佛,什么意思?就是围着塔4000多个佛匠,所以我们知道南朝实习佛寺的建筑是以塔为主,塔在中间。但是后来就改成大殿了,这是我们现在的保护现场,大家可以到现场看看,总共有17米。这个塔没有办法修建,我们只能将来的资料、多媒体这些手段来展示。这是塔的形状。

这是栏板和螭手。另外有莲花、和佛,大家都知道莲花跟佛像有关系,佛像生于莲花中,非常壮观。这尊佛像,看它的脸部,这个图案非常的美,但是我们不能理解,印度的佛像是南亚的人,为什么不是中国的,佛教为什么会变化中国化,这是佛教从北魏传入中国以后,它的理念。北魏的时期,大佛像,据说为五位皇帝。什么意思呢?我做这个佛像皇帝来,你们老百姓的僧众拜佛,实际上是摆的我,皇帝是这么想的,僧人是不能想的,这是在北魏时期为什么佛教会兴盛?皇帝和统治者和僧众的关系,如果没有这个关系,佛家是做不强盛的。我们说名字这一块儿是有关系的。大家如果有兴趣是可以看的,这三个佛像不一样,中间这一个就是中年的男性,右侧就是一个中年女性,应该是高皇后,左侧就是玄武帝,年轻的皇帝,小皇帝,所以从这方面来看有可能,从文献记载中的佛像。

这是菩萨,因为大家要了解佛像,一般佛像是放中间的,三尊像,五尊像就坐两个弟子。三尊像就是中间有佛,两边有像。另外弟子,这个弟子相就是两个大白串,记载上北魏时期,年轻的大弟子。另外很多的僧女不大,很小的,僧女,很多僧女形象都相同,作为石窟旁边的背景,僧女俯首在听佛祖在讲话经这样一个故事。所以在塔梯里面也是。

另外这个像,这个像是什么,它叫理佛童,而且这个叫帝后,皇帝,这不一样。理佛童是我塑的像我去理佛。皇帝去理佛,所以里面有皇帝。这个在哪里有呢?这两尊像被盗的,20年代、30年代被盗的,现在美国大都会在展览,这两个都在国外,大家如果看真的是看不到的,第一个就是皇帝,另外一个就是皇后。咱们国内还有,我们在红衣石窟,红衣石窟有三个石窟,一进门两侧的位置。另外一处,说明龙门石窟的阴阳洞都是皇帝理佛。所以我们看中间,皇帝,他身份比较宝贵,在前面。这个没有头部了,从身姿可以看出。另外我们可以看到人物,戴冠的高帽,它梳理的这个发饰也是比较烦琐。这个确实很好玩,这个能传承一下我们中国传统的这样一种发髻发饰

第三个阶段到80、90年代,我们对这个城内城,这个城市记载上很早,但是我们在80年代不清楚,它到底始建于什么时候,要做宫,怎么做呢?我们要在城墙上打解剖,切城墙的剖面,判断它里面有没有早期营造的这样不同的结构,或者是包含物。通过这样也确实发现。另外小外国城,记载这个城是有外国城,它的确定,实际上就奠定了刚才说的,隋唐、长安、洛阳都有理法的,到底产生于哪里?实际上就在北魏,我们发现的这个城,而且记载上就说这个城就是修了320个理法,这个也是在80年代。

先看解剖沟,这是一条解剖沟。最早东周线的。这个是在成倍发现的,到了城的中间这一部分,这一块区域,我们发现有更早的,其中这个解剖文献,文献记载这个城是周公所制的,西周最早建,秦国的东汉西汉、背景、北魏一块,就说历史叠加的的成城墙为什么这么关呢?所以这个城的一个严格。通过这项沟,我们基本上判定,城最早期在中国,为什么这么判断?实际上是有文献记载的。第一在这个狄泉,这个有记载的,说这个狄泉来讲是相同的,写狄泉填城,把它填了,为什么呢?是要周晋王做王都的,所以他要修室,原来的西周城不够,东周要破。另外吕不韦也有记载,就是破城,当然我们推测有可能破的是南城。这样秦代就有城了

另外外郭城我们有记载,最早在60年代,曾经探讨北墙,到了80年代,结合一些记载也知道,城内的主干大道,包括河道,包括阳具,就是讲刚才讲的建古水,是从洛阳的城西,西部向东引到这个上面来,这个城的西北高,靠南部低,实际上是地下水库的一个城的这么多人口,井水下降,水是要供的,专门把河水,实际上在古代都是这么做的,成都的都江堰都是这样的,在战国,包括关中,关中盆地为什么这么富饶呢。所以洛阳城一样。所以它这个里面周代就开始,这是它的水系。所以城西的引水筑城,天津区,天津堰,堰什么是都江堰,就是石坝,把水堵起来。另外城东,就城市的水用完了,我们废水要排,还要刨渠,刨渠就是水稻运河,这个就是魏晋时期记载有很多的,有码头记载。所以这也是隋炀帝修大云河,一个是引水,一个是落水,洛河长修一条堰。实际上现在的洛河就是人工河道,把水引到护城河来,要顺着东面东墙注入到城东的槽渠,这样水就会通的,这个就是槽渠向东,就是注入到洛河、黄河。

另外看看刚才讲的理法,320个理法,还有借的东西,大市小市城东承袭的市场,实际上就是长安城的东市西市的形成。另外在洛阳以南修了一个四夷馆、四夷里,它起了这么一个名字,就是安置洛阳周边来的,西域来的也好,北面草原来的也好,包括南朝那边来的,东面东城日本这边过来的,他们来做商议,做交易,短期就会安排到到四夷馆的。长期的呢,我们要住两三年,四五年,七八年我要一直在这儿做生意,就要有理法,司仪礼。通过这个位置我们可以看到,形成了规模很大的东西二市,南北,接近80多到100平公里的城址的范围。而且我们可以看出来这个城,它形成了一个三级的,中西是宫城,因为在汉代的时候,到曹魏的时候只有两圈墙,宫城外圈一个大城,到了宫城内城,内城主要是关水,包括一些官吏的主宰。外圈是城址。这就和秦汉时候的都城完全不一样的。这个时候都城,皇室的地方,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城就变化了,有安置老百姓了,我们说现在说成是城市,有城无市不叫城市,那不叫城市,它属于一个城堡,城市是居民生活的功能。我们为什么现在生活这么繁荣?有商店、油市场,可以买卖,这是洛阳城形成的,但是它的商业还是不行。兴盛,什么时候兴盛,就是开封城,宋代我们看到繁荣的贸易,它可以打开店铺,就可以做生意。因为我们知道北魏是管理,隋唐长安是管理,到晚上就要关灯关门的,不准出来,那就没有什么夜市、商业,白天可能让你循序,所以这个就是城市古代这样的一个情况。

下面我们介绍宫城的发现。实际上这个很早,在20世纪60年代发现了,但是我们知道考古专家知道这个宫城,但是这个宫城到什么时代呢?大家想,自然是北魏,这是没有问题,但是通过考古专家发现到底是北魏,这个是我们要解决的。所以我们也根据一些记载,也知道北魏时候的格局,通过这样,到底是什么我们要解决,发掘这个殿的正门。我们可以看到宫城的一些城址,南北是长方形的,1400,东西是660,南半部是朝殿区,故宫也是这样的,太和殿就是这个区域。后面就是寝殿区。再有北边还有华林园,最早在潮位叫芳林园。为什么叫芳林园呢?我们知道曹操,司马懿看的三国演义,说了一个叫高频一直变,就是跟曹华这个皇帝有关。所以最早它是叫华林园,刚才讲了东晋南朝都有这样,东晋南朝殿阳城,实际上从它的文献资料来看,虽然我们南京考古没办法,能够做一些点评,但是文献资料还是很多的,宫城的太极殿一样,跟曹魏洛阳城是完全一样的,都叫华林园,包括长河门都是一样。为什么这样,刚才说的,西晋也是沿用,所以东晋到了南方建新城。北魏来了,你叫这个,我也跟着叫,北魏来继续叫这个。这是它的位置,从曹魏开始,就是刚才说的。

这是80年代初太极殿的现场,还有现在的房子,但是地势比较高的。95年到00年宫墙大很多,也是要了解的。但是比较重要的,发现这个宫城的正面长河门,这个门非常古怪,不是一般都在墙上,缺口空泽,后座坐在后面,我们发掘开始看到,实际上前面宫墙上做了两个阙,楼冠,皇帝的威严。这个阙城址古怪,现在复应该是这样,有三个门道,有三层楼,而且是一种我们叫做齿形的双向。这个阙虽然是子母阙,向北一段,那边是向西和向东,两个主阙。另外我们通过阊阖门。大臣们上班去皇宫里到尚书台。另外我们在阊阖门东西向和南北向御道勘察发掘,确定了文献中的曹魏至北魏著名的铜骆街遗址,实际上骆很早就是交通的纽带,我们很多人说丝绸之路,这个路在夏商周时期就存在,就是东西交往的路线,夏商周时期就有,它是从西域过来的,所以这个铜驼它出现与曹魏和北魏洛阳城的铜骆大街。所以他们也是对这样叫东晋,作为一种标志性的象征。而且从丁字形状看,阊阖门前有个东街,北京的长安东街长安街一样的,前面大街。所以它这个石板路的方向,这是中间是绿道。这是我们看到大街的情况。

另外结合北魏洛阳县的一些记载,知道铜骆街的两侧,是规整的设置,就是王城的意思,包括它的太庙、太寺。这是我们现在今天已经做了模拟展示的。铜骆街、阊阖门、二号门、三号门。所以通过这个勘察,现在我们铜骆街了做一些保护。这是我们继阊阖门之后,又发现了二号门、三号门。它们遗址的结构跟阊阖门都完全一致,虽然保护的状况不太一样,但是形势结构都是一样的,所以判断三座门是统一规划的,代表宫城。我们知道中国古代记载有说法,天子都城要有五门,然后诸侯还有三道门,我们在洛阳城,宫城有三道门还有内臣,内城还有正门偏门,第五道门我们没有找到,不会只有四道一定五道的。所以通过这个发现,确定了太极殿的位置,应该是大型的主殿。

另外通过做这几道门的过程中,在北魏宫城西南角和工程西墙的解剖,当然很重要的在北魏的宫墙里发现了更早的曹魏宫城,两道,那一道废气了。而且在早期的曹魏宫墙的外侧,有大型的河渠,这个河渠很有意思。大家可以看一个刨面,实际上这个就是地下地基部分,我们可以看到北魏的墙屋基础下这么深,因为这个是原来早期的河道。北魏在筑墙的时候筑的这个魏晋的墙,这是很早的魏晋墙,北魏又来修墙了,修在了魏晋的墙外。更重要的是这个河渠是有记载的,就是阳廷,到阊阖门就进入宫中。另外这个渠在进入宫中之前,同时有向南,进入神武门,一直到南面的阊阖门,南下。

太极殿。因为刚才讲了,这个工作铺垫实际上就是为了能解决到台建。早期已经有一个大殿在这个位置,当然我们开始做工作之前是做了大量的工作,周围考古学和基础勘探,考古勘探,这个勘探就是洛阳城一大面积的勘探,路网、河道。我们通过勘探也可以发现,根据勘探情况知道有什么结构。我们发掘也只发现它的东半部,早期不好说,实际上到魏晋以后,现在看主要是这一块儿,所以我们根据计划,发掘一半保留一半留给后人。通过这样探查可以知道,我们知道改大门这一块儿发现,向东又发现的,发现记载中的太极东西堂,知道太极殿,东西堂是什么,是这么排还是这么排,通过发掘,实际上三个是一排的,一个大殿是在一起的,这是西半门。太极殿是102,故宫的正殿85,然后这两边合起来将近280多米。三座规模相当大,目前咱们国内还没有最大的,早期的没有发掘,不好决定,但是这个规模确实很大。

我们也是想象了大殿的格局,可以看一下。我们现在看是一个方块,实际上里面有三期,最早的西周,西周有破坏,低层还有北魏期。通过这个发掘,80米长的沟,就是这样纵向。

这是东堂,我们可以看到这是太极殿。日本的也有一个太极殿,他们复原的时候是三个,我们这个是有考古依据的,从汉代以来大殿都是两个,皇帝不走,从后门上大殿,但是故宫有三个,那条道也是不能走的,只有两边能上。所以我们看到这大座殿全部都是。

另外看到太极殿的东西堂之间,还有发现很大的柱子1.2米,其实我们这么大的柱子,如果是一个门楼,根据一些文献资料,这至少是两层加起来,上面有大的楼道,从太极殿的上面可以贯穿到东西堂,皇帝平时是住在西堂的,东堂是他平时办事的,接见外国使者是在东堂,太极殿是举行重大仪式,一般皇上登基等。大朝、中朝,中朝在太极中朝,还有长朝,就是长办公,就是尚书省。在魏晋和北魏时期,这种也是继承了咱们中国传统的。

另外还发现了有很多宫院。这个门,廊坊,这是宫殿。

所以我们通过这样一个勘察也基本上了解到,这个殿东西是340、380,很大的。南面的正门记载是端门,正门端门。我们可以看到东西两侧,现在也发现神武门,四神的说法。

这是我刚才说的解剖的曹魏大面的夯土都是曹魏夯土,而且这个夯土是不断的,这个大殿为什么100米长宽,60米高,不可想象这个工程量多费时。

另外我们也可以看到记载上太极上,北魏魏朝没有灭,但是在洛阳结束,分成东西魏一个到邺城,一个是西魏。西魏就被北周,北方马上统一的,很强大,这个周宣帝,这个是记载的。当皇帝当了修公路,又不当皇帝,当太上皇,不当了。所以他儿子后来是被杨坚手来,杨坚顺势就把北魏灭掉。所以杨坚建的是新建的工程。我们刚才说东魏的好,西魏的好,西魏是按长安城的旧城。北周把那个殿叫陆齐了(音)。当然隋建了大兴殿,没有继承。当然我们拐过来知道唐又回来,正宫正殿叫太极殿。一直用到西晋,因为我们知道东晋城的建立,刚才说了条件的问题,西晋城是保留的,为什么,他想回来。而且史书上都有记载,他想回去,大家大臣不想回去。洛阳宋代很多记载都是明元往西边去,所以牡丹花就是宋代园林,跟这个有关系,所以洛阳牡丹是有历史文化的关系。当然有时候传说唐代那个不靠谱,但是宋代确实对花卉的发展。所以刚才我们讲西晋城是赵匡胤,赵匡胤是撰了他哥哥的位。还要非在那里,有很多形势。所以说我们也知道宋西晋,但是一个朝代是不能有两个太极殿了,我也知道后面的记载,中国的太极殿在中国的历史上不在延续。我们也知道在日本,他们从很早开始,从7世纪咱们的唐代开始,修了很多都城都是要叫太极殿。所以这种制度,为什么是日本?我们知道中国咱们很多发展中国家,日本的不一样,它作为一个岛国,很早就跟中国大陆抗衡,所以它到了中原的时候不太一样,所以这种制度传承。所以我们现在到日本去看,东汉多的,这时候我们可以看到,太极殿的制度一个是在中国的曹魏修建一直延续到咱们后世王朝,唐宋都这么讲。我们知道廖经,所以我们一直名称有宫城,在南北朝这个时期,这是我们发展出土的大量的砖瓦。

我们考古怎么能断定时代,大家有的做考古的能明白一点,考古凭什么能挖掘。考古有文字更好,通过这个时代,建筑材料也是在改进的,包括文史,通过这种的不同的文献,这些年的工作分出来曹魏这样一个建筑构建和北魏的不同。今天去成都考古看到的,蜀汉曹魏的时候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所以这个是一种考古学的一种方法。另外我们通过这样勘察和文献资料,太极殿一个兴废的了解,从曹魏开始创建,我们知道西晋的之后进入中原,宫室就被烧毁了,但是北魏到洛阳城又重修了洛阳宫,这个洛阳宫是曹魏开始的,当然到了东西魏。我们知道最后的阶段西周,我们所以我们考古学家发掘的过程中,如果没有北周那个阶段,都进入不到南北,所以通过文献做这些事是最理想的状态,恢复历史的真相。

通过这个我们也可以太极殿在中国的形象,规模是很大,显赫、居中、居高、居上、居伟的建设思想。北魏庞大的太极殿建筑群始建设于曹魏,显然非曹魏太极殿莫属。汉很早到了中原的,或者几百年都是不清楚的,所以这是一个形象。这是北魏沿承曹魏太极殿的直接证据。

刚开始也讲了,我们想通过一个文献资料和考古材料的确认,北魏洛阳城发现的太极殿始建于曹魏,结合史料从曹魏开始的。另外我们也可以看到,通过这样一种格局,形成了一种变化,通过阊阖门的建筑,阊阖门的建筑都是从曹魏开始创建,我们说记载上是曹魏曹坯开始建,曹植死了以后,所以为什么他知道呢。我们可以看都城的变化,洛阳城,从南北宫到曹魏的单一宫,到了北魏继承的单一宫,到了隋唐长安城,到了东京城,到了元有变化,明清还是这样。

刚才讲了曹魏的制度,刚才讲了门也好,也跟大家讲了天子五门。五道四门已经发现了,但是印证了建筑阊阖门的制度。还有大陵宫的正门,还有东京城,也是一种说法。但是他还当时纳闷,后来有人注意唐代就有,大明宫的单一门,长安城虽然规划是贵的都城,是中国历史上最完好的城,但是在历史上是失败的例子,宫城往南地势高起来了,很多皇帝住着有争议。另外我们也可以从文献上隋炀帝第一个在这儿,包括后来高宗时期。为什么后来皇帝迁到大明宫去了,不对,这个地方不好,只能上大明宫南上,修完以后不来,还是这个宫廷不好用。所以大明宫出现正门就没有和中国的五门,所以它修了丹凤门。这是一个。

这是我们三朝制度,我们也知道记载很多,大家可以读文献资料的书,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叫法。另外我们实际上很关注,通过刚才说的五门,我们也可以看到洛阳城的宫门都是三个门道。从记载,从周代,皇帝都是三条道,所以我们三道门天子要走,府城一般两个门道。

主要给大家讲这么多,谢谢大家。

主持人:感谢钱老师的精彩演讲,由于时间我们关系,我们开放一个观众的提问名额,看有没有观众想跟钱老师提问一下。

提问:2014年的时我曾经到洛阳去考察,然后见到洛阳城,我想请问一下,关于这个洛阳的宫式,您现在大概是主攻的是太极殿的考察吗?我想关于整个宫城的中轴线,无论从太极殿以后,就应该有咸阳殿、眩光殿,所以我想知道,关于这个宫式的中轴线。

钱国祥:我也不是特别清楚,因为这个很复杂,因为记载上洛阳城的宫殿的名称是很多的,尤其是你讲的这个殿,可能都是轴线上的正殿,不同时期。像太极殿就不变化,二号殿有时候叫咸阳殿,或者有时候叫朝阳殿。

提问:因为我看你的书里面是昭阳殿。

钱国祥:它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变化。包括曹魏到了西晋又有变化,可能北魏有咸阳殿,又出现这样的名称。这个是有变化的。当然三座殿是一直延续的,从曹魏开始,我刚才讲的,太极殿是第一道,第二道咸阳殿和朝阳殿是皇帝有时候在这儿住,这个就跟唐朝长安城的第二殿是住皇帝的是有关系的。

提问:有没有相关的遗址找到。

钱国祥:这个有,我们也有线索,就二号殿没有问题,三号殿现在还没有做勘察,包括你说的九个宫殿。

提问:因为我看有一些年久了,已经出来中轴线,包括可能跟文献的考证,所以我不知道您的看法是怎么样?

钱国祥:付先生的这个观点,确实是对咱们中国古代,我们知道付先生很厉害的建筑学历史学,他做的一个著录,魏南朝这一段写得非常好,而且资料收集得非常详细。所以我们现在有很多资料也是来参照他的一些判断。因为不同的学者看古书的时候,在排宫殿都会不同的,我都会觉得,更应该在这个地方,或者我发现这个地方,这个都是不同。所以付先生做了非常详细的资料,所以也在讲实践实践,它应该是在后面的。后宫这一块儿我们还没有做工作,因为我觉得下一代,我这一代做不了,我已经工作30多年了30年也做不的多少工作。也期望将来有学员,但肯定会有这样的。

提问:您刚才是比较认可他的结论。

钱国祥:对,基本上差不了。

提问:谢谢。

主持人:我们今天的公共讲座到这里结束,也希望大家持续关注成都博物馆的预告,再次感谢钱老师。

 

 

扫码立即预约

关注我们官方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