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学术讲座 / 讲座实录

2018-10-26

策展人讲座:重访“影子之城”

1.jpg

实录内容:

主持人:这个展览在八月底就已经结束了,今天在座各位或许有的已经看过这个展览,有的还没看过,不过没关系,我之前看过执行策展人的PPT,非常详细,通过这个讲座会了解展览背后的方方面面。我就话不多说,有请今天的主讲人,影子之城执行策展人方若素,来为我们讲一讲他的策展过程。

方若素:各位观众朋友大家好,非常感谢大家来参加这个讲座。刚刚主持人也说了,这个展览实际上已经结束了,所以我取了这个名字叫重访影子之城,它有两个含义,一个是跟大家重访在照片当中展示出来的已经消逝的广汉,另外一个是回顾一下影子之城展览从无到有的过程。简单的说是讲三个方面,第一是为什么做这个展览,第二我们想做一个什么样的展览以及我们如何实现的,第三是这个展览讲了些啥。

首先,我们为什么做这个展览,这个展览的题目副标题是营造学社建筑下的广汉,营造学社和广汉,首先要为大家理一下这个概念,可能今天在座很多观众都是成都本地的市民朋友,大家对于广汉还是比较清楚的,这个展览办出来的时候面对来自全国的观众,大家不知道广汉是什么样的城市,也不能不在哪里。营造学社大家还是有所耳闻,但是营造学社到底做了什么工作,大家可能并不是那么了解。大家对于这三位先生的关注,更多在于一些才子佳人的佳话上面,对他们的学术贡献了解非常少,我们为什么做这个展览,也是跟这两个概念密切相关的。所以首先要跟大家介绍一下中国营造学社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学社。实际上这是一个非常非常了不起的学术团体,它是成立于上世纪的1930年,是当时北洋政府的高管朱启坅先生创建的。朱启坅先生对古建筑非常有兴趣,也非常有远见,他主持过北京很多市政工程,也是他在江南发现了一本营造法式的一本书,由于他个人兴趣,他对这本书进行了重新刊印,梁启超先生就把这本书寄给了他的儿子梁思成,梁思成正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求学,他惊讶于这本书完整记录了宋代中国建筑。另一方面,这个书如此生僻,以至于他无法了解这个过程到底是怎么样进行的,所以他一直有一个愿望,通过对中国古建筑的研究来破解这个天书营造法式,这本书名字就取自于营造法式。而梁思成的儿子良重建也是为了这个作者例建而取的。这样情况下,营造学社就诞生了,诞生在北京,研究宗旨是研究中国固有的建筑术,协助创建将来之新建筑。除了我们耳熟能详的建筑大家,后面的都是在营造学社完成他们工作后到我们国家最初的建筑系去任教,是第一代培养出的研究中国传统建筑的大师。也是培养后来研究中国传统建筑的人才主力军。所以当时这个学社成立之后,他们在短短时间内就取得了非常辉煌的成果,为什么呢?一个是在20世纪2、30年代的时候,那时候是一个破旧立新的时代,中国的建筑都是由国外学者完成的,比如欧美学者到中国进行一下考察和游历,记录了中国的古建筑,他们的研究停留在非常浅的层次,停留在拍照和记录上面,和我们有着相似文化背景的日本学者,他们来到中国之后对于中国古建筑的研究就更加的深入,因为他们认为,日本很多建筑是承袭中国建筑而来,所以20世纪30年代的时候,日本著名的建筑学家一东中泰亲自到中国来考察,足迹遍布中国的大江南北,他们是立志做出一本讲中国建筑的书。当时西方留学的中国学者非常希望能够通过他们的学术训练和他们的努力,来由中国人自己撰写一部中国的建筑史。所以他们在短短成立的1930年开始到1937年,首先立足于北平,在华北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查,这个就是他们调查的建筑中最为出名的一个,日本学者调查断定中国没有超过粱代的古建筑,日本保存了像法恩寺这样的古建筑,所以他们非常骄傲。藏在心中的愿望就是要寻找比粱代建筑更久远的。这个是山西的佛光寺,是非常著名的,通过他们对中国建筑的调查、测绘和研究,他们相当于是积累了大量的基础测绘和研究资料,从这些基础的研究资料上去串联起了中国的建筑史,还有他们非常重要的工作,他们设置乐观法事部和文献部,文献部对中国传统的古籍整理,比如营造法式等等的古籍整理,还有法事部,以梁思成为主任的部门,实地对建筑进行测绘和考察,通过西方现代科学方法,来累积珍贵的资料。相当于他们的工作是从此打开了中国传统研究建筑的大门。他们为什么要研究这些建筑呢?譬如说我们来看一幅抽象画的话,对于懂的人可能会去辨别它的流派、它的题材、它的笔法,它的风格,对于不懂的人而言,那个抽象画就是一个涂鸦而已,所以从基础的研究中辨别它的价值,使得当时古建筑受到迅速摧残和损毁的年代里面,他们可以做一些保护的工作。所以很自然的,建立在他们研究基础之上,自然而然的他们也在做对于古建筑的保护,所以他们的工作对于中国传统建筑史学这个体系的建立是有开创之功,对于遗产保护也是有奠基之功,所以他们是这样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学术团体,吴良蛹先生在梁思成文化集中概括,他使中国古代建筑这一瑰宝,拂去尘埃,重放异彩于世界文化之林。所以他们的工作是非常非常值得铭记的。

这个是营造学社之前所做的基本工作,跟大家进行介绍。营造学社跟四川还是有很深厚的渊源,也是跟当时的战争背景有关。他们建立之初的头五年,测绘到了山西佛光寺大殿之前,走过了华北、江苏、浙江很多地方,调查了遗存2700多处,完成了图纸1800多张。但是西南地区一直没有涉及,由于战争,只能跟随大部队南迁,最终落脚到四川宜宾的李庄,以李庄为根据点,在经费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他们仍然组织了对于西南地区建筑的考察,大家从这张图上可以看到,他们的足迹非常的广,成都、重庆周围涉及到了20多个县,他们对于当地保存比较好的建筑,比较精美的建筑都进行了拍照和记录,这对于西南地区古建筑来说,真的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包括像雅安的,之前朱小南老师也在博物馆开设过讲座,他们讲测绘之详细,也为后来保护提供了很多便利,包括石头缝测绘的精度都是非常详细的,在条件完全受到限制,无法到外面进行考察的时候,他们就进入了整理,这个是梁思成的助手在营造学社进行绘图,他们也是在营造学社里面书写出了中国建筑史图象中国建筑史,更加深入的研究了营造法式,他们大量的研究工作都是在李庄营造学社旧址上做的,所以她们根四川的渊源是非常深厚的。我们再来认识一下广汉,谈起广汉,特别是四川地区的朋友都觉得三星堆,三星堆古蜀文明太过于神奇,太过于神秘,太过于突出,以至于我们提到广汉条件反射就是三星堆,像我跟大家也是一样,我之前也是这么认为的,对于广汉的了解也不多,所以我借这个展览再次认识到了广汉,广汉也是一个历史延续非常旧的这么一个城市,大家可以看到我们三个色块划分了三个不同的,第一个是古蜀时期非常璀璨的古蜀文化,那个时候广汉可以说是巴蜀地区一个政治文化中心,这两块砖实际上是汉代的,广汉曾经修筑的洛城城墙砖,还打了铭文。所以可以看出,在先秦时期,广汉实际上是非常有地方特色和地域文化非常鲜明的一个地方,但是到了汉代,一方面可以看到他已经开始用砖包城墙,或者烙印砖的方式已经有了先进的手工业。另一方面可以看到,已经受到了汉文化的影响。第三个部分,这个是明清时候的一张图绘,画的是广汉东南角的奎星楼。广汉和中国大部分城市无异,非常秀美的一个小城。对于广汉来讲,我觉得它很重要的一个,我们为什么可以通过营造学社拍摄的广汉去了解更多的城市,更多的了解巴蜀地区的城市,就是因为这个历史发展途径是跟我们四川很多地方的城市,它的文化变迁过程是非常接近的,首先是它非常有地域特征的古蜀文化,到秦汉设置郡县纳入中央王朝体系之下,成为汉文化重要的一个据点。再到明清时期发展成为一个秀丽的小城,所以我就是想通过我们去了解广汉,了解川西平原上更多的城市,它当时的风貌到底是什么样子。

营造学社和广汉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呢?大家可能会好奇,为什么营造学社会单单在广汉拍摄那么多图片,其实就是原因非常简单,因为这个是营造学社接的一个活。他们可能会想广汉拍这么图片特别精美特别丰富,其实是这样的,拍摄照片有560张,其中有几十张是1939年梁思成先生到广汉主动考察的时候拍摄的,更多照片是1941年的时候刘志平受广汉人戴自淘的委托要编写一本县志,戴自陶是国民政府的要员,资金实力比较雄厚,所以对广汉进行了系统拍摄,刘志平这个工作也是完成的非常仔细,测绘了每一个拍摄的建筑,但是很遗憾通过时局动荡而遗失了。这张图片是梁思成请一个老中医腾抄的评价。直到07年的时候,中央电视台拍摄一个纪录片,在清花大学查找资料,我们才知道有这些照片。广汉当局得知这个消息以后也非常积极,想要很好的去保护这批照片,展示这批照片,让更多人了解到广汉不一样的一面,所以提出了展览的印象。这个是营造学社镜头下的广汉,这个是选取城隍庙的照片,很多建筑大家可以感觉到都是现在乡下都还会有的,既熟悉又陌生,但是可能更多的只能在景点上面看到。

所以拿到这批照片以后,我们为什么要展示它,这个照片珍贵在哪里,也是刚刚和大家讲,一个是建筑研究方面的学术价值。因为文化遗产实际上是凝聚和积淀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反映了过去祖祖辈辈是如何走到今天,他们在当时有什么样的审美观念,有什么样的思想观念,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念,其实都可以在文化遗产中体现出来。营造学社他们在广汉拍摄的这批照片,因为时间和经费的充裕,是非常系统而完整的,所以在当时可能是一个被动的这么一个工作,在今天却显得非常可贵,因为当时他们因为条件限制,每走到一个地方都只能选取最好的建筑来进行拍摄,他们肯定更关注的是明清以前像宋代、粱代、唐代的建筑,当时的建筑保存得比较多,并不是他们研究探索的重点,但是因为这个工作,广汉大量的清代建筑却被拍摄了下来,这对于研究建筑是有非常高的史料价值和资料价值,而且可贵在于它是对整个城市进行了系统拍摄,拍摄涵盖了城市建筑中各个类别,每一个建筑都拍的非常多,有远景、内景、局部,这就使得我们了解当时的建筑多了很多参考的实际影像。第二个它其中蕴含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社会信息,拍摄的是川西的一个小城,建筑体现的地域文化也是非常不同的,比如很明显的,北方建筑和南方建筑肯定非常不同,明代建筑和清代建筑也是非常不同,这些丰富的照片里面,我们通过照片可以了解到一个川西地方小城,一个清代的小城,它的地方特色是什么样的,这也是这批照片非常有价值的一点。第三个,它是一个来之不易的史料,也是相当于前辈学人在他们极其困难条件下来马不停蹄的进行这些基础的研究工作和遗产保护工作的非常珍贵的见证。而我们今天要做这个展览,其实我觉得也是他们之前在努力做这些工作结下的善因,因为他们保护了很多遗产,让今天的人们逐渐认识到建筑遗产的价值,我们才可以在今天来做这个建筑遗产,向更多人来展示。还有一个问题,为什么一定是成都博物馆来办这个展览,刚刚提到营造学社他们拍摄这个照片,实际上拍的是广汉,而广汉它其实有一个非常好的博物馆,也是一个一级博物馆,是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为什么这个展览没有在三星堆做,而是广汉方面选择和成都博物馆合作呢,这个就要提到成都博物馆的定位,因为它在整个四川地区来说,是一个综合性的城市博物馆,它的使命和价值所在就它要保存这个城市的文化基因,弘扬地域文化,广汉离成都非常近,车程20多公里,享有着同样的地域文化,所以当广汉找到成都博物馆的时候,我们也觉得这是一个非常荣幸也是义不容辞的一个事情。另一个方面是,成都博物馆因为得天独厚的优势,建在天府广场旁边,之前开了很多临展受到的效果也比较好,近水楼台先得月,如果放到成都博物馆展,可能会让更多的观众,全国各地的观众、全世界的观众了解到广汉,最后促成了这个展览举办。这个就是我先讲的关于一些展览背景方面的介绍,我们为什么选择做这个展览。

第二个部分,讲我们想做一个怎么样的展览以及怎样实现它。进入到展览策划方面,一般比较简单的归纳成两个情况,一个是先有展品,然后有主题,比如我们馆之前做过的帝国夏宫,都是有成体系的展品,归纳一个主题,选择一个当地观众喜闻乐见的主题来进行组织和展览策划。另一种是先有主题后有展品,比如丝绸之路和秦蜀之路,他们两个临展,是我们想做一个先秦时期地域文化交流的展览,我打了一个叹号和问号,表明这两种情况他们最大的差别就是不确定性,第一个情况,它其实就是比较确定的,可能我们更多花时间分析这些展品,研究这些展品,做更多基础研究工作方面,更好的组织这些展品,第二个不确定性就比较大了,就涉及到跟很多借展方对接展品是否有档期,不仅要研究这些展品是否合适。所以本来影子之城是属于第一种情况,我们已经知道有了这些照片,我们是要以这批照片为一个主体来做这样一个展览,但是通过分析照片,我们就发现并不是这样子,大家可以看到,我刚刚在前面几张照片PPT里展示的都是营造学社拍摄得比较好的照片,但是因为拍摄很多,所以这560多张照片里面其实有大量的照片是呈现出这样的一个情况,他们对于很多细节多有关注,但是对于照片构图就不是那么关注,比如突然出现一根竹子,然后这个地方突然过爆,这个地方拍摄一下地面,展示一下材质,突然屋檐又掉了下来,所以照片艺术性并不是那么强。另外一方面,我们想解读的是建筑和文化,建筑是要呈现空间感的,这些照片都是黑白,都是平面的,是比较单一的,对于文化的解读又需要深入浅出的,我们知道梁思成先前拿到营造学社破译都花了那么长时间,说明中国古代建筑有晦涩的专业术语,体系是一时半会儿难以阐明的,对于建筑的解读怎样深入浅出适合展览呈现,这也是展览策划中的难点。第三个,展出时间也非常长,当时计划这个展从6月份展到8月底,横跨暑假,有很多小朋友来看,这些照片达不到像艺术品一样,在一幅照片里面静静矗立半小时去欣赏的效果,它更多是一个个点串联成一个线,然后又串联成一个城市的面,所以我们希望把展览做成不是那种艺术展的形式,而是更多解读这个照片存在的历史文化内涵,所以这个影子之城就变成了第三种情况,先有了展品,也有了主题,但是可能还需要更多的展品去丰富它,这个也是为什么这个展览虽然并不是很大,但是耗费的时间却并不算短的一个原因。

下面进入到展览策划的一般流程,首先进行一些基础研究,然后搭建这个展览框架,进行展品组织和文案填充,很多时候这些工作也可能是交替进行的,所以前面提到有一个难点,我们怎么样去阐释这个照片,因为时间也很短,当时我觉得非常紧张,非常幸运的是,广汉他们之前已经做了这个工作,但是他们拿到这批照片之后,启用了成都本土文史方面的作家来对这批照片进行整理,以他们为基础进行撰写,肖毅老师拿到照片以后进行了很好的工作,不仅对每一张照片进行了识读,这是哪一处建筑的细节,也对这些建筑进行了分门别类的整理,而且查阅了很多广汉地方志这类的文史资料来进行大量文化方面的丰富,而且还利用自己的时间走访了广汉当地很多老人来询问他们对于广汉建筑这些记忆,所以形成这本书非常丰富,完全可以满足我们要去解读这些照片的要求。这本书也叫影子之城,在展厅也有售卖。我的工作就相对轻松了一些,也就是把肖毅老师消化过的东西进行糅合,以展览的形式呈现。我也打过一些草稿,首先有一些概念,在展览之前理清的,首先要建立对于广汉的初步印象,蓝色这一块对于建筑照片的系统展示,我们也就是大体按照肖毅老师设计的框架,对建筑系统分门别类的进行展示,第三个我们这个展览想强调的点,关于遗产保护的突出和重申,而且在整个策划的过程中有两个比较大的原则是我们一直想要把握的,一个是我们是想通过这个展览传递一些跟建筑相关的知识,让大家或多或少的了解到古代建筑有什么样的功能,另一方面是情感方面,肖毅老师跟我们沟通的时候,也解读到对这些照片非常有感情的,这些照片和我们的距离非常近的,只不过近几十年来我们国家发展速度太快,这些照片突然变成很陌生的东西,所以这些照片可能会让许多观众特别是年龄大的观众会比较的有亲切感和熟悉感,所以我们也想把它做成一个比较有温度的展览,所以情感这一块也是我们想突出的地方。最后呈现到展厅中是这样一个情况,我们这个展览是三楼的坡地展厅展示,它是一个比较艺术的空间,沿着一个阶梯一直想上走,这个流线正好帮我们设计了出来,序厅方面介绍了一下营造学社以及营造学社跟广汉的关系,也就是这批照片的来源。第二部分介绍了广汉历史变迁的过程,第三个部分是我们的重头戏,也就是对于这批照片的分类展示,像这边我列出来的就是一些选取的比较重要和基础的种类,譬如牌坊、问苗、祠庙、佛寺、会馆、宗祠。因为这个照片是很平面的,所以在进行展品丰富的时候,我们也要非常的注意空间设计,所以我们想在这个坡地展厅里面设计到关于每走一段距离都有视觉上的亮点和集中点来进行观赏。这一段是展出了成都博物馆馆藏木雕,再走上去是佛寺模型,再通过这个阶梯上来,是展示广东会馆拆下来的构件,再往后我们设置了一个大投影和播放屏,把照片整面墙投到墙上,让大家完整的观看这批照片,因为是满墙投放,照片空间感更好的体现,我们也配了电视的解说,请了一些古建方面的专家对这些照片建筑进行更深入的解读。这个是展览的一些基本情况。最后我们组织展品,也是刚刚跟大家介绍的,我们是要以营造学社他们拍摄的照片为主体,我们选择了这些展品和辅助展品,对展览进行了丰富,通过广汉历史文物,让大家了解到广汉从古至今的文化发展面貌,虽然不是很全面,但是大家可能会有一个初步的印象,通过这些建筑构件,让大家有非常直观的实体感受,像这些建筑模型,为什么单独做一个,因为它是广汉保护最好的,也是年代最久远的建筑,是明代的建筑,叫龙居寺。最后我们做了十多个多媒体穿插在各个单元,利用多媒体来讲建筑中发生的故事,让这些建筑不是那么呆板,让大家觉得比较生动。这样的信息比较有弹性,有些观众不愿意阅读展板,可以一扫而过有一些印象。仔细来看的话可以看到比较完整比较系统的展览。

最后给大家看一下我们这个展览到底是怎么诞生的。也就是我刚刚提到的那些工作,这个展览意向提出是一月份就提出了,但是到6月份就开展,按照我们博物馆通常的速度,算是耗时比较长的,它的难点在于它的不确定性,我们需要根据这个主题重新为它寻找很多的展品来进行丰富和补充,包括我们最开始想到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去借营造学社他们之前的手稿和照片的实物,但是因为程序和时间关系,没有能够成功,也是比较遗憾,而且在这期间,我们多次到广汉去看当地的古建筑,也到新津去看当时遗留下来的建筑,好去制作模型,大家可以看到黄色的部分是我们馆类策展小组关于展览主题、形式、空间等等内容方面的讨论,绿色部分是我们和广汉方面的沟通,所以我们花了这么多时间反复确认很多细节,反复来沟通,就是为了让展览达到更好的效果,而不是把这些照片一摆就完事,这个也是比较好笑的,我们当时的聊天记录是说,各位亲爱的朋友,影子之城内部碰头会第N+1期,表明我们之前做了很多工作。

最后为大家来讲一下这个展览到底讲了一些什么,这个展览就是叫影子之城—营造学社镜头下的广汉。影子之城也是肖毅老师取的名字,为什么叫影子之城,这些照片是光影的记录,光影记录还原了一个城市,所以是影子之城。这个照片记录的是一个远去的古老中国的一个影子,因为它非常完整和系统,可以让我们了解到当时城市景观,可以了解到当时的城市生态到底是怎么样的,所以它可以说是川西平原上一个地方小城市的一个缩影,所以我们把它叫做影子之城,营造学社镜头下的广汉是点出了这个展品和谁拍摄的这么一个信息。而且这个英文名也想跟大家介绍一下,就是纪念品的意思,也被翻译成记忆碎片,我们觉得这个词非常适合我们的主题,它就是已经消逝的广汉的一个纪念,也是记忆碎片我们连在一起,通过相关文物来讲述他们的文化内涵。还有一点我们选择营造学社镜头下的广汉,而没有用梁思成先生这个大IP来吸引观众,也是我们想客观的让大家认识到这些可贵的工作,实际上是由营造学社同仁们来共同完成的,所以我们最后选择的是营造学社镜头下的广汉。这个就是进入到展览的主要部分,刚刚跟大家介绍了很多营造学社和广汉的历史变迁过程,所以这个地方我就不再详细讲了,直接跟大家介绍一下我们今天要重访的影子之城。

这张线图是嘉庆时期的汉州志花的广汉城市图,除了民居之外,带颜色的框标出来的都是公共建筑,没红色的是像仓库这样的负责公共管理功能的建筑,像黑色的是城市中的文庙,负责文教方面的功能。蓝色最多的是祠庙,像牛王庙、娘娘庙、关岳庙这样的,分布在成都数量很多的。还有粉红色的关于佛寺相关的建筑。最后我们选择几类,牌坊、文庙、祠、佛寺、会馆和宗祠,这个顺序我们也是有思考过的,为什么牌坊放在第一个呢?因为牌坊跟后面的建筑可能不太相同,是一个建筑构建,而不是一个有内部空间的建筑,通常属于建筑群的起系点或者一个街道的起系点,起一个标识性或提示性的作用,所以也是放在第一个,我们开始进入到城市空间里面。像文庙、祠庙、佛寺是公共属性非常强的,和城内居民精神生活紧密相关的建筑,之所以把文庙放在第一个,在传统社会里面它的地位最突出的,祠庙是城内布局最多的关于信仰的建筑,佛寺也是,在中国文化里面非常特殊的,非常重要的一类公共建筑。之后是会馆和宗祠,他们的公共属性是依次递减,会馆是以地为纽带建立的一种建筑,宗祠是以血缘为纽带建立的建筑。

下面为大家分门别类介绍一下这几类建筑,最先一个就是牌坊,我们给它一个标题叫沧桑的纪念,牌坊文化含义上面是一个纪念碑、纪念物的功能,而且特别是到了明清以后,很多的牌坊都是属于贞节孝锑牌坊,让过往的人认识到他们家族的荣誉,后来也逐渐变成道德规范的规矩,贞节牌坊背后有很多血泪故事,所以这个纪念物有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含义。可以看到当时营造学社在广汉拍摄到的一些建筑,可以看到像这一组就是在官道上面依次布局了四个牌坊,有乡间小路的牌坊,也有寺庙前面的牌坊,还有类似于山门作用的牌坊。由于营造学社拍摄的牌坊数量不多,我们做了一个装置在那里,让大家感受排放的体量感。在这里也是布局了一个多媒体,通过纪录片的方式来跟大家解释牌坊这种非常特殊的建筑物它的文化意义。

之后就是文庙,我们叫做儒家的祭坛。文庙和后面的祠庙性质是一样的,只不过我们把它拿出来是因为它地位非常高,家有家庙,国有太庙,文庙就是祭祀孔子的庙宇,第一个它是很重要的庙,不仅仅关乎祭祀,它和古代科举制度紧密相关,科举是古代社会阶层上下流动非常重要的途径,对于人们来说不仅仅是有精神力量的意义,更重要的是有非常现实的非常重要的这么一个建筑,所以像成都明代蜀王府,在清代时候就成为一个贡院。广汉的文庙是始建于宋,明清时候多次修建,是祭祀的庙宇和教育学宫左右布局的形式,可以说是广汉城内的文化中心。这个照片有点小,广汉的文庙建筑,这个顺序也是按照平面空间的顺序来布置的,这个平面是德阳文庙的平面,保存比较好,规模也比较大,可以看到它的平面非常清楚,从这里是宫墙,这里是泮祠,这个是大成殿,所以大家其实在后面可以看到,中国古代建筑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色,它是院落式的布局,无论是宫殿、佛寺、道观,都有一条纵深的轴线左右对称,布局多重院落的格局,这是中国文化里面比较特殊的一点,中国人造房子非常讲究对称和整式,第二是体现出这个房子的等级意义,建筑等级区别除了单体建筑台基之高地和屋顶的等级,就是看它有几进院落。所以文庙一方面是严格遵守了这些建筑布局的基本规律,另一方面,刚刚介绍到每一个建筑的节点上,这些名字都是和儒家文化里面的取材于儒家文化的典故。再进一步就是戟门,作为礼仪性的建筑,中间是中空,两边有小房间,广汉承担一些放祭祀器皿的房间。再进去就是钟鼓楼,晨钟暮鼓报时的礼仪类建筑,再进去就是大成殿,祭祀孔子的主殿,空间让你层层递进,附会在上面非常多的典故和一直纵深下去的空间,让你产生对所祭祀孔子的尊敬之情,也能让你体会到建筑的肃穆之感。这个是广汉的对比图,上面是营造学社拍摄的照片,下面是广汉今天文庙的照片,很可惜的就是,现在广汉在大成殿之后的部分已经拆除了,只保留了从菱星门到大成殿的部分。广汉的文庙已经成为大家休闲的好去处,中国古代建筑不像很多西方的高楼建筑建设的时候咄咄逼人,让你产生距离感,它虽然营造了庄严肃穆的感觉,但是普遍是院落式布局,高度并不是那么高,是提倡的是人和环境的和谐,走在里面不由自主的放慢脚步。所以广汉很多人还是很喜欢聚集到文庙去喝喝茶。这个是展出的实际效果,这个是广汉文管所保存的祭祀器皿,大家不需要去了解每一个到底要干什么用,他们就是成套的放置在孔子的案桌前,可以看出大家对祭祀孔子的重视。当时广汉文庙还有一些比较有意思的故事。这个就是我们当时做的一个小的沙画,也是想让观众了解到这些建筑在当时人们的生活中是息息相关的就算不是一个需要考取功名的举子,这个建筑也是生活中很重要的角色,也是他生活中组成他生活回忆的重要部分。

接下来这个部分就是祠庙,我们取名字是与众神为邻。祠庙分布在城市中非常多的,与人们比邻而居,为什么人们在城市中造那么多庙宇呢?这个跟祠庙的功能非常有关系,之前的城市中并不是有那么多非农业人口完全从事非农业生产,他们也没有科学的观念,他们精神世界中是有非常多的人神鬼的内容,这是他们当时理解世界的方式,民间信仰有着非常深厚的土壤,并不是非常严格的,大家看到有非常多的祠庙,在健康方面有药王庙,生育方面有娘娘庙,跟生死相关的像东岳庙、城隍庙之类的,一方面是满足精神信仰的需求,另一方面围绕这些信仰展开的公共活动实际上是他们生活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比如说在城市里面为了要去做一些庙会或者有一些庙事,这是为数不多的大家可以聚集在一起共同从事的集体活动,在这样的活动场合,为当时的人们提供了一个社交空间,也是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娱乐的空间。因为像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农忙时间非常多的,农闲时间参与到这样的庙会活动对他来说就是最大的娱乐和休闲放松。另一方面,因为人口聚集,庙会会变成一种商业空间,不仅仅是封建迷信的东西,人们生活中是扮演了非常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它发挥得作用比我们一般想象的多得多。像这个就是广汉比较大的庙宇城隍庙,这个是城隍庙的钟鼓楼,这个照片也是按空间布局的方式来布局,也是像刚才说的沿着中轴线依次布局几进院落。这个是山门,过了之后是戏台,是四川鲜明地域特点的建筑,很多祠庙都有这样的戏台,是为了敬神,这个演戏是演给神看的,为了节约空间,把这个戏台和门结合在一起,穿过山门上面就是戏台,神是供奉在殿里面,就可以看到戏班子演的戏。正殿和寝殿,城隍庙就是供奉城隍爷的场所。在唐代的时候,城隍就从民间信仰变成官方信仰,也是充当道德审判的角色,城隍的意思就是这个城市的守护者和保护神的意思,当时的行政长官负责地上的事情,城隍就负责在地下断是非和善恶。这些正殿、寝殿这些空间,都是塑造给神的空间,起起用的都作用在当时人的身上。我们也做了一个连环画,大家看一下。大家可能看到这个故事有点神神鬼鬼的,实际上就是批着迷信外衣的道德教化故事。这个故事有可能就是之前外公外婆会给小朋友讲的恐怖睡前故事,人朴素的善恶观念就在慢慢塑造着道德观念,慢慢流传下去,这个就是之前民间信仰起到的最基本的作用。这个就是我们在展厅里面展出的馆藏木雕,像药王、财神、真武大帝,这些小型木雕是供奉在民间的家里面的,可以看出他们的重视,他们各司其职,去填补他们在精神生活上的空白,让他们有一个途径去表达他们希望平安、希望幸福的愿望。这些是当时这些木雕展厅里面实际展出的场景。

下面一个建筑类别就是佛寺,我们取了一个名字叫城外有梵音,祠庙布局在城市中,但是对于佛寺,虽然佛教这个宗教在中国是最主流的宗教,在城市中却是比较少的,因为佛寺的教义就是讲究一个超越红尘俗世,很多有名的高僧大德或者名寺都是在山中,在郊外,所以我们取了一个名字叫城外有梵音。广汉保存最好的佛寺也是来自于龙居寺,这个是他们当时拍摄的照片,拍摄的是龙居寺,大家可以看到,最特别的建筑就是这个罗汉堂,这个罗汉堂在中央供奉了一个佛像是可以四面看的,塑造了十八罗汉,这个建筑能够保存下来,也是像新都宝光寺一样我们会去的一个点,佛寺跟其他建筑也是相似的布局,跟文庙不同,文庙取自于佛家典故,佛寺是取自于佛家典故。天王殿,大成宝殿,藏经阁可能在后面。这个是我们当时去广汉和新津考察的时候看到的景象,这个是广汉的龙居寺,这边是新津的观音寺,可以感到外观立面非常相似的,比例也是非常相似的,都是同样的民代建筑,我们当时想以龙居寺制造一个蓝本,知道新津有这样的建筑到新津去考察,当我们看到保存非常好的民代建筑的时候,突然有一点考古学家有新的发现的心情。而且这个是当时营造学社拍摄龙居寺内部供奉佛像的境况,我们对比了新津观音寺它现在保存的状况,它里面佛像的形式,包括背后壁龛的处理,可以说是90%的相似,也让我们非常好奇,当时是在什么样的状况下,什么样的原因,他们有这样一种非常统一的设计和实施方式,这个就是我们最后请专门做这个模型的老师,根据新津观音寺和龙居寺做出来的内部复原的景象。这个是龙居寺现在内部的壁画,保存也还算完整,这个是营造学社所拍摄的,这个是现在所拍摄的,可以看到经过岁月的流转,还是有一些残损,为什么放了四个字叫超凡入圣,佛寺和祠庙不同在于,佛寺跟民众还是有距离感的,有自己的宗教、教义体系,从事不同教职的人员,和我们平时在这种小庙里面拜一拜观音是非常不一样的,而佛教之所以成为中国最突出、最独特的一种艺术形式,就是因为大家对于佛教的虔诚,使大家投入了非常非常多经历去塑造一个超凡入圣的艺术世界,在这样的空间里大家就会感受到也许真的会有西方净土的存在。所以我们也是把壁画喷绘在纸张模型的外面,想在空间上为大家营造一种超凡入圣的空间,哪怕只是体会一点点,让大家感受到在这样的空间里面,你才真的有可能产生精神力量,相信这个佛教,相信它的教义所宣称的西方世界以及他所宣称的这些因果,比较哲学性的东西。

佛寺过了就是会馆建筑,我们取得乐观名字叫他乡寻乐土,体现时代和历史变迁对于建筑的影响,会馆在四川是清代大量出现的新的建筑类型,其实就是跟当时明末清初湖广填四川的大潮非常相关,人们来到陌生土地的时候希望抱团取暖,扎根在这片土地上根深叶茂。所以会馆是以地域为主的同乡会馆,建立起来互助互惠的,世俗性更加强,像以前广汉城中还是挺繁华的,有八大会馆。这个建筑构建就是来自于以前的广东会馆,取自于以前安装在粱上的沉重构件,九十年代拆下来一直保存到今天,大家看到和之前也是非常像,也是按照院落式,但是这种带有更多世俗性质的,布局的时候就很灵活,增加很多园林的因素,而且也是严格的为他要提供的功能服务,两旁设置很多厢房,在这里提供游学的同乡提供帮助,会馆是同乡的重要场所,戏台就是重要的娱乐场合、社交场合,而且它也会设置非常非常多的神龛,因为同乡扎根在这里需要一个凝聚力,他们通过什么东西去凝聚呢?就是通过在当地的信仰去凝结,比如湖广会馆供奉的就是大禹,他们通过这种文化区隔,来形成更有凝聚力的团体,在这个地方发展壮大。这个是会馆分门别类的建筑节点,每一个山门,厢房、钟鼓楼、神龛、戏台,都是来自于不同会馆,我们看到有相同的功能上的设置,但是形式上的设计就非常不一样,比如湖广会馆有八字型的山门,像福建会馆就修成了牌坊式的,黄州会馆就修成了铺面一样,体现不同地方的人他们到这个地方来,通过他们自己的习惯习俗,去塑造这种新的建筑,还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地方是,我们刚刚说这个会馆是异乡的人来到这个新的土地上新建的一类建筑,为什么这个地方有四川会馆,因为四川人本来就是本地人,这个其实就是因为当更多的外地人会馆建立起来之后,四川人也觉得很有必要抱团取暖,所以他们也兴建了四川会馆,供奉的就是都江堰治水的李冰,往往会馆和前面不同的是,除了在登记、规制上面有规定之外,会馆往往体现财势,所以会在山门会装饰他们的山门,雕梁画栋更加突出。

最后一个部分就是宗祠,之前的会馆是以地缘为纽带建立的,宗祠就是以血缘为纽带建立的,在久远的中国,其实就是一个最简单的最底层的一个社会自治的机构,它其实承担了很多道德评判、道德宣教的功能,不仅仅是解决家族内部的事情,供奉祖先的场所,湖广填四川很多移民新建的,所以四川宗祠体现出这样的特点,数量非常多,但是宗祠规模都非常小,来到这个地方的人可能都是三三两两,不是在那个地方原有的生根发芽慢慢壮大,都是三三两两,但是宗祠这个东西又是一个非常必要的,所以有条件的人家总会修建一个宗祠,规模小是它的一个特点,另一个特点,虽然规模小,但是这个宗祠最核心的部分比如祭祀祖先的神龛和很多牌匾上体现出来对道德的重视和宣扬,都是不会缺乏的。这个是当时在展厅做的一个宗祠,集中的对于广汉的一些比较有特点的宗祠进行展示,我们选择了神像进行展示。

以上就是建筑功能的介绍。最后我们在展览放了一个广汉目前的保护现状,我们为什么要讲这么多,就是因为我们当时没有很好的保护这些建筑,使得它都已经成为过去,今天的保护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广汉虽然因为城市的发展不可避免的很多古建筑得到损毁,但是目前建筑保护工作也是有条不紊的进行着,也期待这些建筑能够得到很好的保护。

最后放一段梁思成先生的话,他们中国营造学社会刊里面第七卷第七期写的,为什么要研究中国古建筑,大师就是大师,总结得非常好,在历史和现代要产生碰撞的地方,文化遗产是一个充满着魅力但是又非常沉重的话题,因为我们都知道它有价值,但是它又在时时刻刻面临着消亡,梁思成先生讲为什么要研究中国古代建筑,他说要以客观的学术调查和研究唤醒社会助长保存趋势,即使破坏不能完全制止,这个工作是一个逆时代的力量,这是保护我国珍贵文物的一项神圣义务,我们也把这段话放在展览最后一段,希望观众走过这个展览之后能够产生这样一种意识,专业的人在做专业的事情,为保护建筑遗产做着非常多的学术贡献,我们也希望我们可以产生一点作用,其实就是仅仅增加对文化遗产的关注,可能就是一种很好的保护,当文化遗产保护变成大家的一种共识的时候,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的推进就会变成一件更容易的事情。

最后放了两张展厅照片,一张是18年5月份展厅还没有开展的时候,一个是18年9月份展厅已经撤展的时候,短短的几个月时间,小小的展览存在过,希望曾经看到这个展览的人会觉得有那么一点点建筑的保护值得关注的事情,这个展览的意义就达到了。谢谢大家。

提问:做这么多策展的主题活动,为什么要做这样的解释?

方若素:是这样子的,我们之前办展览的时候也说过,成都博物馆的宗旨就是为广大观众朋友提供多元的文化服务,首先收集和保存藏品是博物馆最基本的职能,做展览也是博物馆最基本职能,收集和保存不仅服务于现在,也服务于未来。展览是是为当下社会服务的,为当下市民可以提供的一种文化服务。而展览不仅仅是展览,和展览相关的活动也是一种文化服务,因为可能很多观众,毕竟临展时间有期限的,集中在一两个月、三四个月之中,而且它不像一本书籍无限次来翻阅它,所以一方面我们提供种类非常丰富、主题非常不一样的临展,有境外的、境内的,有讲古代的,有讲现代的,另一方面我们也在增加很多社会教育活动,因为在当下教育功能和服务功能其实是博物馆也非常重要的两个职能,所以围绕这个展览我们不仅仅会组织很多社教活动,我们也会开办和展览相关的讲座,我们的讲座也不仅仅是关于展览,可以让大家更多的了解到这个博物馆是怎么来运作的,展览是怎么策划出来的,就是想为对于博物馆感兴趣的观众可以照顾到他们方方面面的需求,尽可能的。

提问:很高兴了解到这个展览,您刚才提到博物馆有教育,这样一些东西是不是可以跟现存的保护是联结在一起,一个世纪的规划,我不知道博物馆会不会有一些东西会影响到规划?

方若素:在建筑遗产保护方面,可能更直接的跟现在文化遗产保护可能还是更多的跟考古所或者文物局这样的单位相关。建筑属于不可移动的文化遗产,对于不可移动文化遗产管理方面,主要还是由考古所他们去进行实地的调研、考察和保护。因为博物馆的建筑空间本来就是非常特别的,人员配置也是为了他所具有的几个基本职能服务的,像收藏、展示、教育,而且像我们这个展览,我们并不是研究古建筑的专家,我们在做这个展览的时候,设计很多学术问题的时候,也是邀请很多高校、科研单位,他们更加专业,对于这个领域研究得更透彻的专家来给我们提供学术指导,所以博物馆的功能就是说把我们共同认为的值得跟大家传播、值得跟大家表达和分享的这么一种主题,做成展览的形式贡献出去。在实际考察工作,可能有这些专业资质的科研单位去做,博物馆的作用我觉得是一个间接的影响,如果展览受到很好的反响,得到观众的反馈,会让大家从普通观众也好,面临文化遗产保护的单位或者可能由于经济发展要阻碍文化遗产保护的单位也好,他们都会增加这样一种意识,就是文化遗产是重要的,不可以轻易移动。博物馆的功能更多是在这里。

提问:我想问一下刚才讲座里面介绍的,其实我个人看过这个展,这个临时展览规模不是很大,没有很多实物,主要是图片资料,你也没有到清华大学借到他们的资料,刚才讲到整个酝酿的过程是很长的,能不能介绍一下为什么这么长时间?立项从1月份搞到6月份,我觉得一两个月都可以办得出来。

方若素:其实我说的6个月的时间长,相对于我们博物馆做展览的一个速度,其实如果把这个时间放在国内或者国际上一个展览策划时间,这个展览策划时间是非常短的,根据国外专业博物馆的判断来看,他们策划一个经典的有重量的展览,从筹备到开展时间是要三到五年,一个展览并不是那么快可以打开,那么快可以打开也说明这个展览前期准备工作和研究工作是不足的,这个其实为什么时间跨度可能长呢?其实就是刚刚讲到的,中间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如果我们光展出这批照片,并且结合肖毅老师已经有的研究成果来进行展出,可能这个展览会缩短时间就可以展出,为了让它尽量丰富,花了很多时间挑选展品,而且去跟对方接洽,这个活动相当于我们和广汉合作的一个项目,所以在很多事情的决策上面,我们就是需要和对方进行沟通,这个沟通的时间也比较耗费时间,导致展览筹备时间就稍微长一些,是这样子。

主持人:因为时间关系,我们今天的讲座到这里就结束了,再次谢谢大家。

 

扫码立即预约

关注我们官方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