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学术讲座 / 讲座实录

2018-07-21

心有灵犀

2.jpg

实录内容:

主持人: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来到成都博物馆,从今天成都博物馆将与成都日报景观新闻客户端,联合推出成博景观系列讲座,在此对大家冒着酷暑来到我们博物馆表示欢迎。众所周知,每个博物馆有自己的镇馆之宝,我们成都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是一头可爱的石犀,很多观众朋友通过讲解员和自媒体平台向我们提出了许多问题,比如石犀是如何发现的,这么重的文物又是如何来到我们博物馆的二楼展厅的,它又为什么能成为我们的镇馆之宝呢?今天我们非常荣幸的请到了成都博物馆馆长、文博研究馆员李明斌先生为我们带来第一讲,他将为我们分享天府石犀的背后故事。下面我们以热烈掌声有请李明斌馆长。

李明斌:非常感谢大家对成都博物馆的持续关注,首先请允许我跟大家分享一段我们博物馆的视频,这个视频我的印象中是第一次向观众播放。

(VCR)

李明斌:短短的几分钟,一座宏伟的博物馆就呈现在观众面前,实际上它经历了从立向到建成开放,经历了整整十年时间,我们称之为十年摸磨一剑,我非常有幸的作为这个项目的参与者,每当看到这个视频,我的心情都非常激动,因为看到现代化的城市博物馆在我们手中一步一步建成,感到非常激动和非常自豪。作为文博从业者一生从中能够遇到一次这样的参与,也是非常有幸。这是成都的文博人应该做的一件事情,所以从2016年6月开馆两年以来,我们接待了包括在座所有观众一起超过500万人次到成都博物馆参观,这种观众的参观量在中国是一个现象级的文化事件。当初的设想,我们现在的努力,得到了更多观众的认可。这是我最喜欢的一个画面,雨夜中的成都博物馆,灯火阑珊,透露着历史文化的信息,向我们在传递着什么。简短的视频就分享到这里。

今天要给大家分享的是前段时间非常的受观众热议的一金镇馆之宝天府石犀,今天我们讲座的名字就起名为心有灵犀,心有灵犀是一个成语,几乎所有成年人都知道这个词的含义,我认为有两层意思,恋爱中的青年男女对彼此的心思是一点通,为什么会有灵犀这么一说,因为犀牛有一个特别特别强大的功能,在古代的技术里面,因为犀牛角跟其他牛角不太一样,犀牛角有白色的纹理,这个纹理是独一味的,具有辟水的功能,具有我们肉眼无法观察只有心灵能感应的一些事情,所以当时我们的祖先就用心有灵犀来比喻特定时期的一种状态。其实我们了解历史的一种心思,不用过多的说,也可以用心有灵犀,不仅仅局限于现在,在家人、朋友之间也可以推而广之这样的词。另外一层意思,天府石犀发现和展示,天府石犀是众多天府文化的代言人,是众多镇馆之宝的代表之一。下面请允许我给大家分享我们这一段时间的一种研究和我这么多年来从事博物馆考古中国的一些关于天府石犀的一些故事,尤其是首次披露的,也是我本人参与的,这个石犀是怎么样从我们保护现场进入我们成都博物馆,我的印象中,这也是第一次向公众披露。

今天我会向大家报告五个方面的内容,一个就是石犀引发的热议,其实石犀引发的热议在过去半个月时间里,我们从7月2号开始,成都因为天气的原因,大气环流和副热带高压持续稳定的处于我们成都上空,所以引来了大家非常关注的,对生活工作造成不便的一场又一场的大雨,石犀再次进入公众关注视野,这个不是第一次,在发现和展示期间都有热心观众在关心,以一种调侃的心态来关注我们的镇馆之宝,这个非常正常。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解读的习惯,这个很正常,文化现象应该说是多元的。

这就是我们的一个视频,象征着前一段时间,好在这一段暴雨已经渐渐远行,还有一些尾声而已。这是网上热议疯传的正式的回复,这个回复蛮好的,7月11、12号的时候,新华社、环球日报、中新网都是对我们正面官方专业的回复很点赞。我们相应的职能部门和业务单位也进行了很好的解读。成都博物馆每年观众来信里面会收到很多,不仅仅关于石犀,还有一些文字解读,还有文物应该增加特别注释,都会有善意的提醒,我们会尽快根据我们办件的时速尽快完善。因为成都博物馆是我们大家的博物馆,是我们这座城市的博物馆,我们这些专业的人只是一个工作场所而已。所以非常欢迎大家继续关注我们博物馆里面可能存在的一些瑕疵,甚至小小的错误。

这个石犀在我们博物馆二层,先秦厅的尾声的位置,可能所有观众都看过这个可爱的石犀,它重达8.5吨,是一件庞然大物。当时出土时,我们博物馆正在建设,恰恰建设之初,我们方案设计的时候,并没有考虑到会有如此超重型的文物呈现在我们面前,后续还会给大家报告我们做了怎样的技术处理,才能让它稳稳妥妥的在我们博物馆二层给大家展示。这个石犀的历史意义,代表着古蜀文明治水的传统,因为在李冰建都江堰前,在我们成都成为天府之国以前,那个地方是不太适合人居,考古发现,在李冰时代以前,我们人类活动聚居点、遗址、城址都是点状分布,不太具有人类生活的自然条件。所以4500年以来,天府古蜀文明里面都有多次治水的考古和遗迹发现,这背后折射的历史文化信息,是古蜀文明治水的极大承载。在温江的红桥村,我们发现用卵石铺设河岸的痕迹,在金沙也发现了卵石,它应该是防洪和治水的考古遗迹,还在十二桥的一些遗址里面都有我们称为水宫驿站,就是古代治水文化遗存的考古发现。

都江堰水利工程大家非常熟,到目前为止全世界唯一还在发挥最初设计者设定的一种功能,它的防洪功能。所以成都平原自都江堰以后,自李冰以后,我们称之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所以天府之国从这个时候可以说真正的得其正名。

这个是我们二号厅先秦厅和两汉厅空间的交界点,这个碑是很多人都看过,是我们天府之国兴盛的经济文化甚至政治的见证,这两个碑矗立在天府广场旁边,也是成都博物馆建设期间出土的,我们没有考虑到会出土如此重,又这样小的重型文物,我们一边建博物馆,一边感觉到自己非常幸运,当初因为我们这个博物馆立项是2007年夏天就开始启动博物馆建设,2009年正式动工开建,这几年我们就是在2012年、2013年期间出土的,所以当时我们做方案设计之初,根本没有考虑到会有这么精彩的,我们称之为超重的文物呈现在面前。这两位太守治理我们这个地方非常有方,受到官员和民众的爱戴,当地的官员就捐刻了这么一座碑,我们称之为功德碑,在当时咱们四川社会的一种表达。它的根源还是要追到都江堰,还是我们的石犀见证的一种文化。

石犀是怎样发现的呢?在上个星期天,我的同事成都考古研究院的易立副研究员讲过石犀的出土考古研究,我再简单做一个回顾。上了年纪40岁以上的市民都知道,这栋楼是非常有名的,当时70年代到90年代到10年代标志性的建筑,我们称之为电信大楼,电信大楼上面可以报时的大钟是非常关键的报时的信号,在人民东路这个地方,所有人都比较熟悉。

下面这个是人南广场,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叫人民南路广场,天府广场是后面的名字,这个是主席像,这一大片平方还有很多商铺,我是80年代中期到成都上大学,在四川大学学考古,这边有很多书店,春熙路、盐市口,还有城市之星,当时是新华书店,骑着自行车到这边来买一些书。当时是非常真实的画面。当时的广场是狭长型的,人民南路一直往南延伸,城市中心需要有一个大广场,90年代初期把这两边拓展,奠定了现在天府广场的规模,天府广场地面的景观和当时的景观基本上是完全不一样。可能上年岁一点的市民都知道当时天府广场的情况。这个就是电信大楼它的相对位置,成都博物馆坐落在这个地方,在平方的西侧,这边是锦城艺术宫,这个位置现在还保留着建筑原样形态。

这就是在电信大楼下面出土的石犀的形态,在一个大的坑里面,我们考古学称之为灰坑,因为在北方我们做很多发掘的时候会有很多灰色的土,人们有意的形成一些坑,把不要的请到里面来,或者一些自然的坑,不要的东西或者废弃的东西填埋了,当时是刚刚出土,非常不好。上面的钢筋水泥就是在修建电信大楼的时候,1973年已经发现了它,相当于40多年前已经发现了它,当时也认为这是古代的文物,当时认为是一个狮子,因为没有更多机械装置能够把它翻过来看,当时它还是这样斜躺着,建电信大楼时,就将用这个作为基础石,它非常结实,又不会沉陷,就在上面浇铸混凝土,钢筋直接插在上面。万幸的是并没有把它抛开做其他的用途。回顾华阳国志记载的五头石犀的命运,也许这是其中一头。另外有一头有兴趣的观众可能已经查阅过文献,在民国时期,应该是在28中附近,当时也是要使用一些石材,当时发现的一头可能是石犀的文物,把它肢解了,变成了条石,那个石犀就彻底消失了。幸好电信大楼这个事情,因为建设需要,反而是当时不经意间合理的保护方式,对当时的文物工作者、决策者,真是充满深深的敬意,如果有一点点条石的需要把它肢解掉,可能今天就看不到这么可爱的石犀了。早期从谷歌地图上截的屏,这是人民中路,这是电信大楼,现在是正在建的天府大剧院,出门想东看,天府大剧院已经峰顶,估计在明年之内可以投入使用,这个也是非常棒的。

发掘出来以后石犀保护的经历还是过程蛮多,或者蛮坎坷的,一件文物从出土到进入展厅,我们要把文物最美的一面呈现给观众,背后都经历了很多科学的过程,首先要对它进行清理,刚才田野里的那种状态是必须要进行基本的清理,因为是斜躺着,想要把它翻身,因为当时是2013年初,春节前后,那一年成都气温偏低,好像还下着小雪,为了防止过低的气温埋藏在地下温暖的环境下出现开裂,所以我们还给它进行了垫谷草。我们还为了防止盐分侵入,我们还进行脱盐,防止裂变。我们还进行脱水,持续的保存和展示环境里面会进行持续的脱水,脱水和脱盐是持续进行得,只能用一种温和的方式进行一种呵护,尤其是起尘的地方,已经有空鼓的现象,稍有不慎,这个皮就会掉下来,这个是文物保护非常不利的现象。这是最初的把钢筋混凝土一锤一锤敲掉的现场,这种振动可能会对石犀有影响,通过我们观察还好,没有机械的振动,都是人为的,目前对石犀还是比较稳妥的,对一些细部进行必要的清理。这个是清理完以后,和我们展厅里面的情况一样,但是里面的情况没有展厅里面情况好,刚刚出土是这个样子,非常潮湿。这个是保护的另外一个阶段,是斜躺着,我们要把它翻身,我们用起吊装置先把腰部用棉絮缠起来,再用承受拉力非常大的带子缠起来,再用机械给它拉起来。这个工人很神奇,好像他手一辉,这个牛儿就立起来了。这个是清理之前,我们搭的一个棚子,这两个动作是交叉的,清理之前我们先给它搭一个棚子,是非常简易的棚子,在里面就可以操作,不受外面下雨下雪的影响,工人可以在里面持续的进行去掉钢筋混凝土简单保护的一种处理。保护完以后,因为我们担心冷热对它的影响,因为石犀的材质是红砂岩,硬度不太高,在温差比较大的时候,我们还会用棉絮裹起来,抵御外面的湿度持续进入天府石犀的本体里面。当时如果不及时进行保护处理的话,可能对长期的状况不太好。这个就是我们要把它运回我们文物保护修复基地,文保中心在金沙遗址博物馆西北角,继三星堆以后,金沙遗址是谨有代表的国家大遗址,金沙遗址的文物在国家博物馆展出,前天在国家博物馆盛大开幕,非常非常引起轰动。这个是起运,我们用更加能够负重的一些工程用的专用带子,把它腹部、脖子,因为这两个地方,我们四川话说比较容易“闪到”的地方,我们为了防止开裂,要给它扶住。当时成都博物馆建设也到了关键时期,整体已经成型,一层一层浇铸,没有时间看天府石犀所有保护的过程。用能够承载它重量的木板专门定制的,上面用钢板加固,再用超过十吨的大卡车以及吊车,吊到卡车箱体里,这个起调非常缓慢,基本按厘米计,不能出现倾斜,万一牛儿站不稳了,一旦甩下来,出现什么样的后果就不堪设想。再用木箱子给它罩住,每一件文物都经过一些非常难忘的故事。

第三个给大家报告的重点,是我们天府石犀是怎样到了成都博物馆,刚才的情形是从天府大剧院到金沙遗址博物馆进行保护和必要的修复,修复完了以后怎样过来的,给大家分享这个惊天的秘密。这里有一个提示也给观众们分享,所有的重型文物跟博物馆建设是同步在推,我们一边在现场关注,做一些必要的修改博物馆建设过程当中一些小的问题,同时我们文物的筹集、运输、保护、修复也同步在推,我非常为我背后强大的专业团队感到自豪,有超过30位以上的具有硕士以上学历的我的专业团队,其中还有将近十位是海归,他们完全没有这种只说不操作的我们认为不是很全面的状态,没有,我的团队那个时候他们就在清理保护修复,包括石犀在内的,现在在我们博物馆展出的超过两千间成都古代文明史的这些文物。也就是说这个过程是同步在进行,而不是我们房子修好以后,文物一件一件从库房里直接放到柜子里,不是那么简单,这些文物必须经过科学,可以说是艺术化的处理才能进入展柜。

这个是公众号上常见的博物馆标志的照片,总面积是65000平米米,是中国省会城市里面博物馆建筑体量应该说是位于前三,当时建设时,再往前靠,现在郑州博物馆会建设超过十万平米的城市大型综合博物馆,在之前还没有发现哪一个省会城市博物馆比我们成都博物馆大的,地面是五层,我们即将推出的是青铜文明特展,欢迎大家关注。这个文物昨天已经到达,今天正在交接,马上启动布展程序,其中有一个明清级的文物,中国文字最早在哪里,在青铜器上面。这个经文里就有中国而字,宅之中国,宅就是住宅的意思,宅之中国,出土在宝兴,为此我专门去了宝兴,恳请把这件文物借到成都,他们当时也答应。为什么这件文物不能出来呢?这件文物30年没有出过宝鸡市,相当于宝鸡市的镇馆之宝,也宝鸡市接待外宾的文物,相当于金沙的太阳神鸟在我们金沙的位置,太阳神鸟在08奥运会以后也再没有离开过成都,08奥运在首都博物馆办了全国考古新发现大展,我们太阳神鸟是放在展厅的第一个展位里面,极其珍贵,非常强眼,所以这件颗有宅之中国的青铜樽,这个古人姓何,叫何樽,何以为樽,唯有中国。所以敬请大家期待,这个是题外话。类似的大展,包括敦煌,包括张大千,包括帝国夏宫,包括法国展览,包括前段时间的阿富汗展览,都在重要的一号厅展出。二号厅有古代史、近代史,还有民俗,这个是博物馆地面的情况。这个区域是办公区,我们就在这个区域办公,以及条件不太成熟的图书资料、会议可用的场所在这个地方,房间也比较局促。也许会有观众认为我们办公区域会像目前你们去的展厅这么宽敞、这么敞亮,其实不是,这个建筑是钢结构的,有很多异型空间,我们当时就对钢结构设计师说,把最好的空间留在展厅,留给观众,在观众展区这边没有太多异型的感觉,所有异型的积累全部到了这边,每一个办公室都有很粗大的钢结构,而且是交叉的钢结构,很不规整,不太好用,但是作为办公室应该可以。下面就是大家所在的学术报告厅。另外两个厅大家也去过,我们马上推出一个和而不同的特展,基于博物馆本身的馆藏原创的一个展览,也在8月初向大家推出,这是博物馆基本的情况。博物馆建设前后花了十年时间,现在已经开放两年,有500多万观众到我们博物馆参观,也再次感觉到博物馆的热情和博物馆受关注的热度,让我们非常感动,所以我们还会尽力把我们文化服务做得非常好,我们还会引进举办更多高水平的展览。这个是在开馆前头一年,我们是2016年6月向公众开放,头一年国庆节前,我们经过展览空间设计和定位,我们就在这个位置,准备把这个牛儿放在这个楼板的上方,这个是二楼楼板的下方,我们做了加强的钢结构,原初的荷载不足以承载面积不大范围8.5吨的重量,我们通过计算,重新进行了加固。这个是用了差不多有将近半个月时间,这个层高也非常高,超过12米,因为这个地方也是另外一个功能空间,非常的宽敞。同时我们在另外一个地点,我们怎样的装置才能把8.5吨的天府石犀拉上来,在成都的一个工厂进行了一个葫芦吊的测试,能不能抓起来8.5吨,当时要做的是抓10吨的重量,我们用了很多很多钢筋来计算这个吊,确保万无一失,这是同步的,那边在加固楼板,这边在测试葫芦吊。这个是石犀在金沙遗址博物馆暂时安放地点,在金沙博物馆呆了小半年,2016年春节之前去的金沙遗址博物馆,2016年金沙太阳节,大家也看过,在那儿展出20天,这个暂时存放的地点,直接出去大概100米左右就是太阳节期间展示的地点,没有更多的起伏,可以安稳的过去。当时它身上裹的啥?就是宣纸,因为纸对水是很敏感的,贴得很紧密,用柔软的毛刷反复刷,一旦达到湿的感觉就马上揭下来。包括故宫都是这样考耐心的活,对工序和保护者心理的要求其实是相通的。在国庆的时候,2015年国庆,当时状态下应该可以进馆的天府石犀,如果这个石犀不进来的话,其他展览也会受影响,这个时候的成都博物馆楼板已经浇铸完毕,展厅里面非常通透,没有任何一道展墙,也只有可以在这个时候请进来,要不然隔墙一起,就不知道怎么弄了。大家想一下15年大家在哪个地方休闲,我们就在干这个事情,那个国庆节印象非常深,从9月30号开始,一直到12月,才把这个牛儿请到我们博物馆展示的点位。2015年10月9好晚上,大型车辆不允许进车,一旦出现抛锚、擦挂,就会对整个道路或者关键节点造成拥堵,所以这些活全是晚上悄悄的干。只能悄悄干,万一出了问题我们好及时应对,敲锣打鼓对在那个阶段的博物馆工作者来说是不太喜欢的。当时制定了非常严密的工作计划,每个人每一天要完成什么量,而且安全保护要达到绝对的保证,我们才能启动,这个时候绝对是要确保万无一失,不可以有一丁点闪失,如果有的话,就悔之晚已。这个是金沙博物馆存放的地方,我们称之为平板车一步一步弄上来,然后上车。从金沙遗址到天府广场区域不到五公里,我们走了一个小时,时速非常慢,大概是5公里还是10公里,因为还有信号灯,不允许开得太快。然后到小河街这边,通过牵引车进入这个地方,这个是从博物内拍出去的画面,昨天在梳理的时候,我们同事就说在给中国银行打广告,确实是这样,这个车有九米,卸车和转弯非常小心翼翼,容不得半点闪失。进了闸门以后,吊车就可以回去了,小河街恢复畅通无阻的状态。我们用升降液压车,单向的,能够把8.5吨的天府石犀一点一点挪上去,我真的佩服现在工程的力量,如果我们有它支撑我们,也许我们找到更传统的方法,但是效率就大大降低,我们一夜之间,从石犀从标高负2米到平层,因为现在观众走的标高是正负0米,是低于我们入口大厅的,从负2到0,一点一点的进入,现在一号临展厅的左测,几乎常面封闭,因为只有要大型家伙才能启用那个门,否则它就是关闭。我们也希望今后或会启用那个门,意味着有更精彩的展示。

这个是一层,过安检这一层叫一层,满堂脚手架,电光闪烁,各种火热的场面。十吨以上的葫芦吊,钢板本身的重量也对葫芦吊提出了需求。一点一点的,正负0米到地面9米,一层和二层楼板高差是9米,大家感觉到我们空间非常的敞亮,一点没有压抑之感,我们建筑设计之初就对博物馆层高进行了非常好的规划,层高对观众体验非常好,同时对展览搞活动更加富余一点的空间。当时9米差不多也花了一个小时,工作人员还在远出看葫芦吊的状态,所有点位都站满了深情非常紧张的工作人员。现在想起来还有点小紧张。

到了11号,我们这个牛儿就到了现在大家看到它的位置,从那个时候开始,已经快三年了,一直在那个地方。大家注意到有一个细节,下面还有几个木方把它垫起来,当时实施的时候用龙门吊全部把它取下来,这个是钢结构加木头,还在下面,大家说时间久了会不会有一些变化,其实大家的担心跟我们的担心是一样的,我们取下来以后,对这个楼板周边,待会儿大家可以看一下,在石犀的周边有一些小孔,好像有八个小孔,我们就监测这个牛儿到位以后对楼板产生的沉降以及楼板位移的情况,我们经过了长达半年的监测,数据证明,这个牛儿本身力量的分散,及我们对楼板加固以后,目前的展出是非常安全,非常符合结构计算的结果。所以大家尽可放心。

这个是最后一个动作,开始是15年10月,到开馆前半个月,6月1号所有文物布展到位,6月11号,为什么选11号呢?那一天是中国文化遗产日,那一天宣布开放。在布展前半个月把牛儿所有包装去掉,露出它的样子。石犀的展出没有把当时的感觉完全表露出来,我们每个人做心里一定会有所触动,所以2015年的国庆节,不说终身难忘,至少是很长一段时间不会忘记的。每一个环节,几乎半个月的生活就是天府石犀的状况,怎样运,也经历了专家的咨询和讨论,有时候还讨论比较激烈,哪个方式最好,哪个方式最安全,是我们要达到的一种共同的目标。除了石犀以外,还有其他重型文物,比如船棺,也是用普通办法上不来的,还有汉碑,在两汉厅的开篇,这个是李君碑和裴君碑,他们下面也进行了钢结构楼板加固。虽然它重量不大,但是接触面积太小。还有画像石,从1970年代发现以来第一次展出,以前成博没有更大的展厅和馆设,这是我们做了特别的加固,整体往外倾斜,保持相对稳定,同时后面也是用钢结构撑起来,最后还要稳妥用钢的固件全部牢牢抓住。这两年多虽然经历了大大小小的地震,但是成都博物馆没有一个文物受到影响。这里面也有秘密,成都博物馆07年之初进行立项,当时规划馆在人民中路进行公示的时候,就遇到汶川大地震,我和我的同事在一个月之后去了映秀,去看了一些非常让人揪心的场景,当时我们也作出了一个判断,要求我们的博物馆建筑设计师捐了一个方案,捐给映秀震中纪念馆,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和成都博物馆的设计师是同一个人、同一个团队。这是我们文博人的情怀,在大的自然灾害面前,我们能够做什么,就是我们的专业,当时就考察了建映秀震中纪念馆的地址,好像还是现在的纪念馆所在地,当时去看了映秀的璇口中学,也去了震中称之为源爆点的地方,余震不断,当时有很多部队的车辆,包括沿途守护山体崩塌的警戒人员,非常感动。基于当时的情况,整个建筑进行了重大的提升,成都博物馆用了当时包括目前非常先进的减震装置,博物馆是建在300多个橡胶圈上的,这个在云南博物馆,还有长江中游城市机场的航站楼都是这样做的,也是目前国际上采用越来越多的建筑抗震装置,也就是说如果有一个足够大的大吊车,可以把成都博物馆的钢结构全部抓起来,刚才视频的第一个,圆点就是我们的橡胶点,成都好几次说成都哪哪地震了,我们真的一点感觉没有,展厅里面参观的人也一点感觉没有,没有感觉到地震了。所以这个博物馆目前来说,至少是成都市当时能够达到抗震条件最好的一个博物馆。后面做了非常多的加固,这个加固又大大强化了文物的稳固性,这就是量身定制的每一件文物的实践。当然也保不齐遇到余震或者对文物不太有利的状况。

第四个给大家分享为什么石犀被称之为镇馆之宝,我们称之为,一大一小,包括一批,一大是天府石犀,一小是14厘米的金靴漆人,是中国中医学最完整的漆人,是非常重要的考古发现,同时出土的还有医简,是扁鹊学派的记载。当时经过考古整理,应该有1500件,这个是第一次关于扁鹊医书的考古发现,也是四川近年来出土最多的一次竹简,以前在川北广元青川出土过一些竹简,但是医书是在我们这个地方,出土地点是天回镇陆军总医院的位置,当时发现的时候是非常激动。这个一批就是三层彩绘,也是我们的镇馆之宝。我们有三个重要判断标准,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历史价值不用说,它具有两千多年埋藏历史的文物,一定会有它重要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在哪里,我们认为它是中国早期圆雕最大的一件艺术珍品,故宫博物院曾经看过这件天府石犀,对这个石犀的评价就是中国早期圆雕艺术的杰作,整个线条很简练,上面装饰也不复杂,但是感觉到那样一种生态,那样一种稳定的状态,让人感觉到非常沉稳,它传递的艺术信息非常好。科学价值应该怎样理解?其实我们可以从华阳国志说起,这个就是李冰做的石犀。本身不应该认为石犀具有我们热炒的那些功能,你想怎么可能嘛,雨是大气对流产生的自然现象而已,两千多年的古人心目中,加上犀牛本身很异于常见动物的一种造型,还有身上铠甲式的皮,让人感觉到它是神灵之物,这种在古代认识中应该说是很正常的,我们也能够认同当时的观点,它被李冰或者当时的人们认为它具有一定的镇什么什么的功能,由此而引发都江堰水利工程,我们认为它之间的一种关联,可以把这种价值附着在它上面,它让人们想起了都江堰水利工程,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伟大的水利科学工程,它的价值从这个方面进行一种连接没有问题。前两天我还查阅资料,有专家认为,为什么秦在统一六国之前先把我们四川给纳入它的版图,我们称之为秦并巴蜀,当时在四川也有很多的犀牛,犀牛本身的皮非常厚,适合做冷兵器时代将士们穿戴的铠甲,当时在那样一种条件,当时秦始皇有很多谋士给他分析,天府之国除了自然条件优越,农耕文明高度发达,可以保证我们的军饷之外,对于军事作战来说,犀牛也是秦军觊觎我们四川的另外的基础。当时对铠甲的打造非常关键,要消灭对方而要尽量保存自己的实力,犀牛的功能被用于作战方面。

回到水工遗产,这个图是比较晚了,专家讨论是清代的,它的寓意,水工遗产从四千多年以来,一直到现在,都一直是我们古蜀文明或者天府文化的一个非常有机的组成部分,因为对水患的治理,趋利避害,一直是我们中华民族乃至华夏文明必须面对的问题,包括毛主席说到了这样的话,谁把黄河治理好,中国很多问题都可以进行管理。在其他的地方也是这样。对水的很好利用或者疏导的话,可以对于当地一方平安,还有社会发展,是具有极其关键的因素。石犀、都江堰以及延续之今灌溉之利,天府之国的繁盛,还是得到非常好的一种表达。

第五个问题,石犀为什么这么火,其实石犀火在今年7月份是比较特殊,前几年类似情况也会想到天府石犀,为什么这么火呢?其实大家更多的关注石犀这件文物在成都的历史文化里面是优秀的代表之一,是我们两千件遴选出来的成都历代文物的一种代表,石犀背后其实它是一个现象,那是作为一种文化符号传播着我们天府文化的独特魅力,天府文化提出以来,是非常有先见的文化概念,基于巴蜀文明,天府文化是不断传承发展的新的概念。我们开馆以来接待500多万观众,举办展览21场,还有几场正在筹备,今年暑期到今年国庆,会有精彩的展览开放给大家。还有讲座已经一百多场了,有国内外大咖给大家分享。媒体报道和百度搜索也是700万人次,这所有背后都有石犀和它的小伙伴的功劳,要做一个活动、做一个展览,一定会有对象,对象背后是什么?是文化、是故事,这样一种很好的解读和宣传,我们天府文化一定会得到更大的弘扬和传承。

简单回顾一下,我们从开馆以来的展览,很多人都看过,这个是张大千,张大千是四川本土的大艺术家。还有一个消息给大家透露,我们会在天府大道东侧,在环球中心对面地名桂溪公园那个地方,我们正在筹备建张大千艺术博物馆,这个博物馆会继成都博物馆之后具有3.0版特性的艺术博物馆,张大千艺术博物馆称之为3.0,成都博物馆是2.0,金沙遗址博物馆是1.0,这几个点我们做出来,大家可能会触及到成都博物馆人的一种追求,对博物馆更高的一种文化属性的一种表达,希望大家拭目以待,现在我们正在筹备,争取在两年之内做成。这个博物馆跟我们成都博物馆会进行一种非常好的业务上的对接,以后很多展览,两个馆之间会互相的倚重,共同来举办。

盛世天子这个展览是在2016年9月15号,9月15号也是成都博物馆的建馆日,我们是1958年9月15号成都博物馆这个机构,前身叫地支博物馆筹备处。当时开馆也是博物馆之夜,这个展览在当年国庆节,2016年国庆节10月2号观众达到了第一个一百万。短短开馆两三个月就达到一百万,当时还上了新闻联播,引起业界广泛关注。另外一个数据是10月3号,这七天我全部在这个地方值班,10月3号达到了接待观众的峰值,当时没有太多的经验积累,博物馆一天最多可以接待多少,先不考虑大家参观体量和环境,最大能够接待多少人?最大的数据是34800人,非常令人惊讶。当时的博物馆就有点像码头,人头传动也不好,我们经过技术分析和内部管理优化,目前我们成都博物馆一天上限20000人,这个在黄金周或者春节时可以逼近这个数字,一万七、一万八,我们会通过不停的提醒,在网上、微信上公告大家可以错时。你可以早一点来或者晚一点来,加上我们延时开放,大大方便了参观观众时间安排,每天晚上8点半闭馆,7点半以后就只出不进,我们会做内部的整理,除了周一以外。现在每天观众量暑期从7月1号开始,即便头两个星期还在下雨,每天的观众逼近一万人,有时候会突破一万,现在还没有特别特别大的展览,尤其是青铜文明特展,在这个月底下个月初开放以后我估计突破一万是很容易的事情。所以这个盛世天子给我想起来的就是这两个数字。

这个大家更加清楚了,张口就来,展览105天,106件都是一级文物,这个在博物馆界、考古界引起了巨大轰动的展览,就是丝路大展,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镇馆之宝,我们经历了很多时间,把这些宝贝全部请到成都来,让成都观众不出家门就可以看最重要的文物。除了三个省区我们没有请动以外,其他28个省市自治区,所有类似题材的展览,还没有这样大一个规模。当然这是国内同行对一个新的成都博物馆的一种支持,这是他们的态度,在此也非常非常感谢所有给予成都博物馆帮助的这些同行,非常非常感动。而且当时派出七支小分队在全国各地去借文物,海陆空所有手段用完,中国地图这一大片,当时花了半个多月时间,每天提心吊胆,但是我们有一个非常实用的设备,也不是微信,也不是什么什么,反正就是一种可以实时知道大家行踪和信息的联络体系,非常方便,而且七支小分队,几乎把所有优质人员全部派出去,每支小分队都会报告一下文物收集的状况,安全的请进来,105天完璧归赵,大家皆大欢喜,非常非常棒。从此成都博物馆在中国博物馆界就奠定了应有的影响力,就通过这次展览。也非常感谢市民对展览的追崇。

另外一个展览,一个是以敦煌为主体的,一个是以28个省市自治区出土文物为主体,敦煌就是70幅壁画,40多件出土文物,共同构成了敦煌、麦积山这些佛教遗址或者佛教出土文物最为精彩的展览。

紧接着帝国夏宫,成都博物馆承办的第一个入境展。中国和俄罗斯两个国家全方面的互动非常的好,短短时间接待超过50万观众量,引起了很大的关注。这个展览先后到了贵州省博物馆、河北博物院,一共展出四展,这个展出目前已经回到俄罗斯了。

这个是我们第一次参加中国博物馆协会举办的现代之路展览,我的团队在上海参加这个竞评活动,只是我们有一点运气不太好,入境展奖项只有两个,一个叫做合作奖,一个叫入林奖,跟我们PK的是谁呢?是上海博物馆。引进方,外方法国,上海引进的是大英博物馆,当我们爬上飞机那一刻,基本上就知道了结果是什么,但是还是得参与一下,整个过程让人激动,关键时候还是有点紧张,因为上海博物馆引进了大英博物馆一百件文物,从整个世界历史趋势角度进行表达,也许有观众去看过,非常棒,我们引进的是法国现当代艺术展,当时我们掀起了成都全民艺术的热潮。当时文艺青年到博物馆来成为一种时尚。昨天晚上回家停车的时候,我不经意间听到102.6的音乐频道,媒体主播就在讲,每个月就来成都博物馆几次看看,我当时很激动,第二句话他说现在成都博物馆正在展出一个展览,议会中国什么什么大展,说的是真的。至少并没有跟成都电台进行广告推送,也许这个主播真的喜欢博物馆,在两个音乐之间插播,大概一分钟就说完了,让我有点小感动,真的非常不错,我们博物馆受关注涉及面是非常非常广。

这个展览更加让我骄傲,这个展览在中国是第三站,目前国内巡展已经到了2020,阿富汗的局势大家知道,国内不是很太平,从十年前,06年就开始交给联合国组织,一直没有回祖国,一直在巡展。去年到了中国,第一站在故宫博物院,第二站是敦煌研究院,第三站就是成都博物馆,这个展览我认为在成都博物馆引起高度关注的一个节点,我们的观众是60多万,它的更重要的影响就是前不久上合组织的青岛峰会,习近平主席跟阿富汗总统交流的时候提到这个展览,并没有提到谁办的,他说阿富汗有一批文物在中国展出,受到高度认同,说明两国文化交流和民心向通是非常好的表达。这是大概意思,我是知道其他渠道知道这个信息。文明的回响文物非常精美,有象牙,金器,还有希腊文明的文物,这个展览的作出,后来就催生了这个展览,后面几展完全不愁。我们成都博物馆展出完毕,展出一个半月,极其火爆,下一站就到深圳博物馆,下一站就是湖南省博物馆,还有南京博物院,通过我们了解或者国家文物中心在洽谈博物馆展出事宜,所以说当时我记得阿富汗的学者说过,阿富汗珍宝在全世界巡展以来,在成都的展览是人数最多的一次展览,再次说明交流的认知是非常让人敬佩的。

美陶湾是佛山的展览,在4号临展厅,观众人次超过40万人次。它的制陶工艺和陶艺特点,非常形象、逼真,能够把瓷器做出活灵活现的神态,真的让人佩服。证明了闽南人他们的工匠精神,在展品中得到很大的表达。

锦行天下,我们蜀锦可以说是天下美锦,所有锦回到原生地蜀锦所带地,做了一个锦行天下织锦文化大展,体现出的工艺和美是相同的,也有少量的出土文物,这个展览也影响非常不错,是一个专题的关于锦文化的展览。因为成都是锦的故乡。

正在展出的影子之城,是营造学社30年代末40年代初到了广汉,两院院士曾经评价,15年营造学社存在期间,只有广汉是拍的资料最全的一个点,因为在西南地区走了数以十计的小县城、小村庄,只有广汉的照片最全,保留了560张照片,存放了将近70年,一直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资料室,前些年在资料整理中无意间发现,南方周末撰稿人和国家地理撰稿人萧义先生根据这个资料出了一本书叫影子之城,所以这个书和这个展览是互动的。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一些学术机构对这个展览很大的支持,评价也还蛮高。正在四号厅展出,一直展出到8月31号,我们展览还会逐渐向外推出其他城市和其他体系,要把这个展览推出去。

还有秦蜀之路,青铜文明特展。就是刚才说的宅之中国,这个经文,宅之中国大概什么意思呢?陈周王见东周的时候,商主要是在河南一带,随后就是周,在陕西关中平原西部,在歧山宝鸡那一带,那个时候他认为我们所在地方就是中央,宅之中国,我们现在住的地方就叫中国,有这么一个大概含义。在百度里面一搜就搜得出来,这件文物跟太阳神鸟和很多国宝性文物一样,永远禁止出境展览的文物,可以想像它的重要性有多么高,我们非常有幸请到成都博物馆,再过几天就可以向大家开放了。这是我们三星堆的,这是我们金沙的,因为我们把四川和陕西两地的,成都平原、汉中平原、关中平原,秦到战国青铜文明进行了对比,体现了秦蜀之路高度发达的青铜文明,秦蜀之路就是我们常说的蜀道,蜀道开凿很早,对两地文化交流产生了重要作用。

和而不同是论语里面一句话,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合。这里面引用一些观点和做法不一定苟同,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合,另外一个角度就是什么事情都苟同,反而大家相处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和谐、那么和睦,基于成都博物馆的馆藏,我们有一大批木雕造像,在我们库房里,这个东西好得不得了。我们也在抓紧进行实施,因为所有的大纲和文物已经完全选定,在做空间版式的排列,这个是我们自己的文物,不存在外借,所以我们做起来更加从容、更加有意思,带有研究色彩的展览,正在我们手中一步一步诞生,现在成都博物馆下一步工作重点,除了引进一些高端的临展以外,我们也要基于自己的馆藏文物做一些原创性的策展。因为文物长期在库房里,不存在活起来的要求。所以我们也会把我们的馆藏奉献给大家,我们想通过临展特展的方式,不停的推出新的有意思的展览。

这个是我们曾经办过的张采芹,他们张大千都是同一代人,他们有更多的交际,还有一个作品很多艺术大家共同创作,这些作品我们会收藏其中的一部分,当时做了一个特展,这是我们另外一个正在稳步推动的展览展像,非常高兴大家,我们接受了一位非常伟大的非常知名的慈善家的捐赠,来自美国的尤金斯贝林先生,他有一个基金会是环球健康基金会,其中有一半的艺术品捐给中国,在2016年9月14号我们举办了一个贝林之夜,接受动物标本的捐赠,来自美洲、非洲、澳洲,还有亚洲的,所有大洲的动物标本,接收了干嘛呢?在负一层临展厅里面会开辟一个自然厅,成都博物馆是一个人文类的综合型博物馆,为什么还要搞自然类博物馆,第一,目前成都没有一个专题的自然博物馆,我们成都博物馆作为唯一的综合型博物馆,综合综合,没有理论上不可以涉猎的展览内容。第二个,我们成都的历史,从远古以来,我们对自然的征服也好,和谐也好,在远古文明里面留下了很深的印记,最初策划九天开出一成都以后,苦于没有标本,没有空间和没有经费来做自然的人类早期的展览,恰恰贝林先生找到我们,我们在谈,这个是我们做的活动,在展览筹备期间做的活动,环球自然日,基于青少年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主题,最近每年有一个总决赛,今年总决赛在武汉,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四川赛区的地区总决赛就在成都博物馆,我们也选派了选手到武汉参加总决赛。这个是来自美洲的自然精灵,来自非洲的动物标本,非常传神,非常动感,这个是贝林捐赠标本的一种安排。这个是野趣非洲,在四层空间,标本做得非常棒,不是用福尔马林浸泡标本,他用特殊的方法,什么方法我们也不知道,在上海有一个特殊的体系。还有花茶器,关于瓷器、插花,背后的文化,一个小型的展览,也是观众网上传得蛮多,这个小型展览是我们原创策划的展览,所以我们展览现在从题材宏大到身边的一些大家能够感悟更深的展览内容,我们都在进行一种尝试。这是今年春节,对成都年画的表达,民间艺术家共同举办的一个小型的展览,已经结束了。

我们的社会教育,是国际博物馆协会对成都博物馆定位的第一个功能就是社会教育,不是在学校的教育,博物馆的教育更加生动、更加润物细无声的教育,这是我们石犀的讲座,下面是小朋友,石犀是永恒的主题,到了一个阶段我们就开发一些课程,给小朋友进行分享。这个是以石犀为题材,做彩绘的石犀,小孩子想象这个石犀可以变成什么样,你大胆去画,画了以后可以带回家,可以放在你到案头、书桌,作为你参与这个活动非常美好的记忆。这是石犀沙画,每周我们有两到三场不同主题的社交活动,上个星期也举办了两场,也是关于石犀主题的活动。我们走出博物馆,在实验小学,我们还会走到学校去开展一些专题活动。

几乎每一个展览都会出版一本书或者一个小册子,算是这个活动的标配吧,必须都有一个研究的过程,展览的过程我们一定会记录下来,在我们书店都会有,盛世天子的,丝路之魂的,这本书也是很受同行的欢迎,也是关于敦煌、麦积山石窟的大册子,这个定价有点贵,1288,这么厚一本。这个是帝国夏宫的出版物。这个刚刚拿到奖的现代之路。

我们的文创也有很多跟石犀有关的,很萌啊,这个是大家在看外面下雨同时拍的照片,拍的漂泊大雨,我们官方微博写的是不是该出去遛一遛了,遛与不遛这个雨还在下。虽然这个牛不能够镇水,也不一定能够镇宅,但是它一定能够镇馆,因为它是我们的镇馆之宝。

另外文创,这个也是石犀,真正变成我们成都博物馆的符号。我们还会把桌偶做一个放大版的,这个稍微偏小一点,如果放大一点,也许能够更加在案头镇得住,所有来的嘉宾都会送一个说唱佣,这种笑感让你受展览。这个是红包。这个是书签,小朋友一定要多看书。

我们展览里面所有的文物超过两千件,加上三层四层,超过五千件文物,这些文物我称之为它生动反映了成都考古人这三十年的坚守,还有很多文物在我们库房里,如果没有成都考古人30多年来的坚守,成都考古真正起步应该是在80年代中期,已经30年,我们积累了大量的文物,同时也培养出一大批专业技术人员,一大批专家,这才是我们成都博物馆的最重要的基础,有文物才能做出好的展览。还有成都博物馆人的致力于文化传播的情怀,为什么成都博物馆这么热,是因为我们想把我们掌握的艺术知识传递给越来越的公众,越来越多的未成年人,让他们更多的喜欢成都。昨天我接待了一个中央首长,大概40分钟,匆匆讲了一下成都的古代史,他很惊讶,他说没想到成都还有这么悠久的历史。另外一位领导说,我发现展厅里面的观众很平和,我说这个平和是基于四千多年来文化的浸润和内心的平静,在所有的环节,不自觉的表达出来,他非常赞同我这样的解读,所以非常开心。所有观众今天能够耐心的听我讲这么多不一定是很正确的观点。

我们成都博物馆今年是60周年,已经做了一个小型的展览,已经出来了,在四层的公共空间,六秩芳华。我比较有幸的参与了现在十多年的工作,也是基于对我们前辈、我们老一辈文博工作者的记忆,做了一个非常小的不足以代表我们敬意的,但是又代表我们敬意的展览,纪念对成都文博事业作出不懈努力的前辈和同行。

这是牛儿和它的小伙伴们,所有精选的文物。我们这些文物是以时代顺序组成的三个英文字母,可能大家能看出来。这是一个C,D,M,我们的成都博物馆。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李馆长。李馆长以博物馆建设者和考古学家的身份,今天为大家分享了这么多首次披露的背后故事,我们可以看到每一件以完美的状态在展厅里呈现给大家的文物,背后其实都凝聚着无数文博人的辛勤付出正是有了文博人的情怀和坚守,天府石犀和它的小伙伴们,才能作为文化遗产给大家见面,在我们穿越历史,触摸时光,那么我们的讲座今天到这里就结束了,没有听过的观众可以通过自媒体平台继续与我们沟通和交流,我们成博景观讲座也会持续推出优秀的系列讲座。大家可以通过我们博物馆和公共平台观看直播和回顾。再次谢谢大家。下次再见。

 

扫码立即预约

关注我们官方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