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学术讲座 / 讲座实录

2017-09-23

从动乱走向复兴——三国到隋唐的成都

2.jpg

实录内容:

主持人:各位观众,大家下午好!非常感谢大家今天来到成都博物馆,参加我们成都历史文化系列讲座活动,在前两期的讲座中,我们分别了解了秦汉时期的成都以及隋唐时期的成都,秦汉隋唐时期是成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两个辉煌时代,也可以说是两座高峰,连接这两座高峰之间的魏晋南北朝又是一个怎样的时代,这个时候的成都又是怎样的状况,今天我们请到了谢元鲁教授,给大家带来精彩的答案。这次我们再次有幸邀请到著名历史学家谢元鲁教授来到成都博物馆为大家开设讲座,谢元鲁教授现任四川师范大学旅游与城乡规划研究院副院长,四川省历史学会副会长,四川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原成都市人民政府参事。谢元鲁元首在历史与旅游文化研究领域有着深厚的造诣,参加和主持四川省及全国各地旅游发展规划研究工作2002年到2014年,参与策划了成都市锦江区五朵金花乡村旅游规划建设,取得了良好的社会与经济效益。2015年获得首届建设成都杰出贡献奖,下面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有请谢元鲁教授为我们带来今天的讲座。

谢元鲁: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给各位朋友讲的题目是从动乱走向复兴,三国到隋唐时代的成都,这个题目主要要讲六个方面。第一,蜀汉成都的辉煌,第二,蜀汉政权兴旺。第三,动乱割据与南北朝交替争夺,第四,移民浪潮的出现和影响,第五,道教的兴起与传播,第六,佛教的繁荣与寺院文化。

我们先讲第一的题目,蜀汉成都的辉煌。既然要讲三国,我们身在成都,自然要先谈到蜀汉这么一个王朝对成都有什么样的影响。大家都知道,公元前221年,刘备应刘张的邀请,由荆州进入到四川,刘张邀请刘备入川,本是想抵抗汉朝,但是刘备早有取而代之之心。公元121年,第二年,刘张的秘书长张峰,三国史上很有名,给刘备写了一封秘密书信,趁刘张不备攻入成都。到公元124年,刘备打到成都。刘备入主成都之后,自己以左将军的身份兼益州穆,公元124年,当时汉朝还没有灭亡。这个益州穆所在地在什么地方呢?唐朝有一本书叫延河郡县制,从汉到唐代一千多年以来,尽管成都城址迁徙了十多次,但是治理成都的府地,政府所在地基本上没有变化,这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坐标,这个所谓的成都的府地在什么地方呢?根据专家和学者的考证,大致应该是今天成都老城的政府街。也就是说刘备进入成都之后,他住的应该还是在这儿,但是时间发生了变化。汉献帝,当时曹操的儿子曹丕取代了汉帝,建立了魏国,自称皇帝,就是有名的魏文帝。刘备在群臣拥戴之下,在成都的五但山之南继位,建立国号汉,因为所建的国家是以蜀为中心的,所以历史上称为蜀汉。刘备取代刘张是比较和平的方式进入成都的,没有受到战争的破坏。三国时候的成都,蜀汉时候的成都,基本上保持了在两汉时期的原貌,这个对成都的城市史应该说是非常宝贵的。蜀汉时代的成都是一个什么样子呢?蜀汉时代的成都是这样的,很可惜,蜀汉时候的成都几乎没有一幅图象留下来,甚至一幅画都没有,我们只能根据当时的记载,比如蜀都赋里面,知道成都大概是什么样的,上面的照片也只能是后人模拟。汉代的成都有三重城墙,被称为重城,第一是少城,第二是大城,第三是外城。大城和少城是秦代张仪所建。这个城墙已经有四、五百年历史了。当时成都有两条江,一条叫裨江,一条叫阳江,从都江堰一带流出来,到今天的九眼桥一代汇成一条江,就我们所称的锦江。跨两江上有九座桥梁,汉代成都是当时最繁华的城市,在西汉末年的时候人口达到76000多户。所以说以人口而论,汉代的成都是全国第二大城市。应该说它的地位相当于上海。由于成都的富庶,刘备称帝以后大兴土木,建他的宫殿,他的宫殿建在什么地方呢?当时有记载,继位于五但山之难,五但山还在,在今天的新华西路,那儿有一个成都军区,成都军区的大院里面。是一个小土坡,高二三十米左右,但是知名度相当大。据说五但山的取名,因为是古蜀王国时期有历史的关系,据说当时蜀王有一个宠妃,去世以后蜀王非常思念她,不愿意把他的宠妃埋得很远,就在五但山在那儿,所以五但山是一个人工的假山,在山上还有一块大石头,据说非常光滑。成都最有名的诗人,包括杜甫都赞颂它。正因为它有这种王气,当然有专家认为,所以刘备当年要当皇帝就会选五但山这样的地方来继位,他的皇宫根据很多专家的考证,可能是以五但山为中心这样来建造的。为什么要以五但山为中心来建造呢,这有一个理由,刚才各位朋友也讲到,成都的人口达到76000多户,如果以每户5口人来计算,大概30多万人,现在一个30万人算是三四线城市,但是在当时就是超一流的城市了。刘备找不到地方,只能在城外去选址。所以根据我们考证,刘备的皇宫是建在城外,而且是在城的北方,把五但山包含在内。刘备的皇宫是什么样子呢?左诗写的蜀都赋里有这样的描述,翻译出来就是说,成都的城垣非常结实,就像金做的城墙一样,包围着广大的市区,成都的建设既宏大又美观,这样的城市才能被称为成都。左诗又接着说,刘备的新宫是这样,它是营造在一个高地上,这个高地就是成都城的北边,有几个殿,成名殿、扬程殿。西边可以看见雪山,南边可以看见两江,这是左诗蜀都赋里面对刘备宫殿的描述。还不止,还有一些其他的宫殿,这些宫殿今天都已经灰飞烟灭了,但是我们从蜀都赋里面依稀可以想见当时的盛况。在刘备的宫苑之外,成都是什么样子?根据左诗蜀都赋,杨雄也是名人之一,他也写了蜀都赋,根据两个蜀都赋的描述,汉代的成都规模非常庞大,有400多个里方,相当于400多个居住区,规模相当大。有专家说,汉代的长安也不过才300多个里方而已。不管怎么样,数量上是超过长安的。根据左诗的记载,成都的建筑,房子挨着房子,千家万户挤在这么一个成都城里面,可见成都城建筑之密集,可是里面富豪很多,出的时候骑马,回来的时候乘着车,经常在高堂里面宴请客人,果子都是成都平原上所出产的,而且还有舞女歌舞,有乐队奏乐。这就是蜀汉时代的成都。这样的成都靠什么支撑呢,除了成都平原号称天府之国,有丰富的农产品之外,另外,成都从汉代以来还是全国最繁荣的工商业城市。同样是左诗的蜀都赋里面,对成都工商业有这样的描述,说成都的城里面以少城为中心,是成都的市场之所在,市场汇聚在少城里面,这里面商品之多,商业之繁荣,很难用一般的话来形容。少城里面的市场是什么样子呢?就是说有成千个店铺,里面陈列的商品像山一样的堆在这个里面。这里面有什么样的货物呢?主要就是锦,还有各种丝织品,还有细麻布,还有金银器、漆器,这些产品都是成都的特产。今天在金沙博物馆里面看到汉代的漆器,应该是战国时代的漆器了。至于成都的蜀锦,早就闻名于全国。金银器,汉代设立了宫官,专门制造金银器。另外细麻布是南方丝路重要的产品,当年张骞走到西域去,看到西域里面卖的产品都是成都的细麻布。这样一些产品都在少城的市场里边出现,所以根据左诗的描述,少城的市场每一个店铺叫日进斗金。举个例子来讲,汉代著名的星象学家,也应该说是一个学者,叫严君平,他跟人家占卜算命,严君平只要在市场里面转一圈,给几个人算命,他赚的钱就足够他一天生活了。成都还有一条街叫君平街,就是为了纪念他的。成都人口上是全国第二大城市,工商业怎么样呢?工商业应该说是全国五大工商业都会之一。在西汉和东汉之交,王朗串政,设立了五大市场,对应汉代六大商业都会,哪五大商业都市呢?长安、洛阳,这是理所当然的,邯郸、林芝,南阳,最后就是成都。这六大都会排名,比今天成都的排名还要更高。汉代成都尤其是蜀汉时候的成都,最引人注目的话就是锦官城。

现在看看第二个问题,锦官城的设立。三国时期,成都是蜀锦的生产中心,而且是集散中心,蜀锦对于蜀汉这么一个王朝来讲,重要性远远比我们今天想得可以说更早。为什么呢?因为三国时期魏蜀吴三足鼎立,诸葛亮不断北伐,尽管每一次都失败了,但是他是弃而不舍,号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大家知道战争要供养绝对,那是很花钱的。成都尽管富裕,但是庞大的军费开支恐怕也很难花呀。靠什么呢?那就是锦,诸葛亮自己都说,他认为当时国家的财力要制成庞大的军费还是支撑不了,要支撑军费,只能靠锦。为此,蜀汉对于锦的生产,控制得相当紧。怎么控制呢?当时成都的县郊,两条江的外面,造了一个城,这个城里面设立一个官职,叫锦官,干什么呢?专门负责蜀锦的生产。当时蜀锦工匠应该说是当时全国最高水平的工匠,这些工匠有一部分是在民间,但是有相当部分是属于官府手工业的。锦宫城里面把官府的工匠也实际上管制在里面,里面实际上是庞大的蜀锦工厂,为什么这样呢?有两个好处,第一个好处就可以就近管理,便于管理。第二个好处就是因为蜀锦的价值很高。如果说谁把锦偷出去了,那值的价钱就相当多。根据当时记载,一匹蜀锦价值可以比同等数量的黄金。锦官城的地方在哪里呢?华阳国志已经有记载。另外,唐代的杜甫有一个明确的方位,在赞颂诸葛亮的时候明确写了诗,也就是说武侯祠和锦官城相距并不是太远,今天为我们寻找锦官城的依据提供了一个坐标。当然经过上千年的历史,锦官城已经不复存在了,但是织锦的记载却留下来了。据说,当时无论是民间还是官府,每天成百上千的织机都在不断的响,按照左诗蜀都赋里面写的,机杼的声音就像音乐一样。织好的锦要在两条江里面去漂洗,经过漂洗以后才更加鲜明。当然今天的江不能洗什么锦了,当时的江是相当透明的,雪山上下来的水,没有任何污染。有这样一个典故,这条江后来得了一个美称,被称为锦江。成都因为锦官城得到另外一个称呼,就叫锦官城,后来把官字省略了,就叫做锦城。蜀汉王朝对军费开支相当高,除了军费开支,另外作为外交相当有用。蜀汉和东吴团结起来共同对抗曹魏,蜀给吴国送的就是锦。有记载说,有一次蜀国派使臣去东吴,带的礼物就是一千匹锦,尽管和曹魏是敌对关系,但是照样需要锦,也跑到成都来买锦,一次就买200匹之多。锦可以说是当时的硬通货。锦只是最高端的产品,成都的丝织品,包括绢,包括绫罗,相当的多。女工之业,衣被天下。成都出的丝织品可以覆盖全国,达到衣被天下这样的目的。当时魏国发动灭蜀之战,分两路准备要灭蜀。邓皑就绕过剑门关,从后面偷袭剑门关,就偷袭成都。这样以来,蜀的抵抗就土崩瓦解了,在魏兵包围成都以后,知道大势已去,就投降了。从百姓角度来讲,成都再一次避免战乱,应该说我想这应该算刘禅对成都的贡献吧。钟汇虽然是大将之一,但是是野心家,派军队打进成都,看到成都的富饶,就想自己在成都当王,当时蜀国有一个人叫姜维,钟汇就找到姜维,两人一拍即合,就制定了方案,首先诬蔑邓皑,先把邓皑杀掉。姜维趁着把邓皑关起来,自己再找一些不愿意投降魏国的士兵,趁此机会宣布蜀国再复活,两人动机不一样,但是行动一样,邓皑遭到扣押,这个消息走漏了,魏军当中发生病变,姜维、钟绘全部被杀。繁华的成都可能在这次抢掠当中被火给烧掉了。所以后来就看不到蜀宫的具体情况了。不过动乱很快平定下去了,首先把蜀后主刘禅和很多官吏三万+左右,迁到关东去了,把他们剥离成都这个地方,造不起反来。迁了将近20%左右的人,五分之一左右。迁的力度相当大。另外,再派官吏治理蜀中,所以在西晋统治之下,成都逐渐安定下来了,二三十年之后,成都基本上恢复了元气,恢复了繁荣。在公元285年,在西晋灭亡蜀汉大概将近30年以后,有一个诗人叫张湛,是江浙一带的人,从江南一带到成都来弹琴,他到处观赏名胜古迹,当时登上了张仪楼。张仪楼是成都少城时代的城楼,高达30多米。当时就算是成都的摩天大楼了。登上张仪楼,写了一首诗,登成都白兔楼,里面详细描写到蜀汉灭亡30多年以后成都的景象。什么意思呢?他看到成都少城依然如故,房屋建设依然还是郁郁葱葱,少城里面还是有上百个大家族居住在这个地方。同时接着写,在大街里面车马依然络绎不绝。这些富豪们高耸的房屋在大街的两边星罗棋布。另外他还写了说成都的生活非常好,毗邻采秋菊,成都的秋天很多,春天成都附近的江河里面,鱼非常肥,所以成都的生活非常好。成都人在那个时候就已经爱喝茶了。这首诗是中国最早的写成都有喝茶风俗的,这被称为茶诗之冠。人生够安乐,知土了可与。如果想找一个很安乐的城市,就是成都这么一个地方。在两千多年有一个有名的话,成都,一座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这个感叹在诗人的诗里头已经有这样的想法了。张湛这样的人,刚才给各位朋友屡次提到左诗的蜀都赋,左诗没有到过四川,更没有来过成都,怎么写出来呢?就去查资料,访问到过成都的人,究竟什么印象,其中最重要的一位就是张湛,所以蜀都赋的描写很多都是张湛的口述。蜀都赋写出来以后,据说广泛传抄啊。由此可见,成都在西晋时期基本上保持了两汉时代的繁荣。这实际上是今天锦里的建筑,实在找不到汉代的成都是什么样子,只能脑补一下了。

接下来讲成汉时代的兴旺。首先是东晋时成都的动乱,西晋在279年灭掉吴国,重新统一了中国,这次统一是非常短暂的,整个西晋王朝一共只有51年的时间,如果从统一中国算起,仅仅过了37年,西晋就灭亡了。就在这短短的30多年当中,四川发生了一件大事,使得四川相对比较平静的政局发生了极大变化,对成都这个城市也发生了重大的影响,这个大事,这个地区在那个时代有六个郡,公元298年,这个地方发生了什么样的事情呢?当时这里的少数民族羌人发动了反晋起义,晋王朝称为叛乱,不管是起义也好,叛乱也好,有一种想摆脱压迫,还有一种是民族之间的矛盾非常尖锐。在这种情况下,氐羌的起义遭到了西晋的镇压,战争当中,整个关中西部和甘肃东南部都是战乱的波及地。战乱之下,这里爆发了规模很大的灾荒,据说灾荒到什么程度呢?关中的米一旦要卖到上万钱之多。正常情况下一旦米就一百钱之多。知道四川很富裕,都想到四川来,就是救食。当时叫逃荒。当时的逃荒有很大的差异,当时所谓的逃荒或者救食是以家族作为单位的,中国古代社会当中,尤其是在秦汉到隋唐,家族的作用相当大,举族逃难,那个时候的逃荒是有组织的,有多少人进到四川呢?据说有五六万户之多,十五六万人左右。这十五六万人进入到四川之后,因为成都这个地方是最富裕的,他们最终目标就是成都,所以十多万流民浩浩荡荡由北边越过秦岭进入到四川,向成都进发,当时的西晋政府非常恐慌,这十多万人来了之后怎么得了,就把流民堵截在成都周边,今天叫做广汉啊,包括成都南部一带,包括彭山、眉山一带,这六郡流民进入到成都附近,给成都的局势带来一个非常很不稳定的这么一个局面,其中最重要的是引爆了当时担任益州刺史赵青的野心,赵青这个人其实是西晋一个世族,他的野心是想学刘备,想要割据四川自立,为什么赵青有这样的野心呢,因为当时西晋政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坝王之乱爆发了,当时有一个晋桧帝,有一个大臣给他报告说西晋某一个地方出现了灾荒,这个皇帝怎么讲呢,饭都没得吃,还可以吃肉啊。上面有白痴皇帝当家,下面的人就想开始夺取政权,其中有八个王争夺最高权力,互相之间不仅仅是民争暗斗,直接爆发了武装冲突,叫做八王之乱,最后把西晋王朝几乎全部给弄垮了。西晋中央政府朝廷已经是纷乱不堪,四川还相对比较安定,所以赵青的野心就来了,但是有一个问题,有野心,但是没有绝对,正好,六郡流民入川给他带来了转机,他们在流亡过程当中产生了领袖人物,这个领袖人物叫做李特和他的兄弟们,李特是什么呢?李特这个人是这样的,当时的文献记载叫賨人,所谓的賨人,就是居住在今天四川东北部,今天的巴中、达州一带的,有人说是今天土家族的前身。这个賨人为什么会成为氐羌民族的领袖呢?因为四川北部闹饥荒,他们就认为甘肃比较好,由四川迁到甘肃,在甘肃定居下来,因为甘肃六郡流民进入四川,他们又跟着流民进入四川。他们善于骑射,为人讲义气,做事情很沉稳,有这么一些领袖气质,所以李特在流民入川之中,不知不觉成为了流民的领袖。赵青为了达到他的目的,就重用李特,并掌握了流民武装。但是赵青的企图并不是很容易能够实现的。当时蜀郡太守,请注意,赵青是益州刺史,还有一个蜀郡太守,叫耿恒,他认为流民进入四川太不利,上书朝廷建议遣返流民。但是朝廷诏书送到之后,赵青拒绝执行,等于反叛了,不但拒绝执行,而且出动流民军队进攻耿恒,相当于成都市长进攻四川省长。尽管耿恒手里有一点军队,肯定是打不过。耿恒打败了。赵青正式宣布割据成都。如果没有后来的偶然事件,后来发生了一系列的事件,也有可能赵青就成为西晋王朝当中第一个称王,但是赵青很多疑,很怀疑李特兄弟是不是忠心于他,他想把李特兄弟杀掉,自己直接掌握流民武装。李特兄弟一共六个,都很能干,其中一个叫李庠,认为李庠对他威胁最大,有一次给赵青说,你既然反叛西晋王朝了,干脆直接登上皇帝位,我拥护你。赵青不但不表现得很高兴,而且反过来责骂李庠,说你怎么鼓吹我反叛呢?你这个叫做大逆不道,以此为借口,把李庠和流民军队一些将领全部杀掉。其实赵青找借口早就想杀掉他们了。李庠被杀,流民武装就和赵青决裂了。赵青派军队进攻绵竹,就被流民武装打败了。在李特率领下进攻成都,结果赵青战败,逃出成都,被他的手下所杀。整个从赵青反叛到被杀不到两个月时间,历史上最短命的野心家。但是赵青的叛乱和李特的占领成都,可以说解开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三个动乱的序幕。李特的奏报到了洛阳以后,西晋给李特还封了一个官,封了将军,封了侯,但是西晋王朝难道很信任他吗?根本不信任他,所以跟着西晋王朝派了另外一个人叫罗上当益州刺史,率领上万军队。第一个事情就是把六郡流民重新遣返原地,六郡流民不仅在四川站住脚,而且一度成为成都的主人,他们愿意回去吗?当然不愿意回去。因为当时关中动乱还在继续。四川对他们来讲是远远比关中更好的地方。这样一来六郡流民不愿意回去,而且罗上要把他们遣返,而且强制遣返。李特又在绵竹建立大营,十来听当中两三万人就聚集到李特周围。这时候流民和西晋王朝之间的矛盾是不可调和了。当年十月份,公元301年的10月,当时广汉太守派军队首先袭击了流民武装,但是没有成功,被打败了。于是战乱爆发了,流民共推李特为首,组织了推,李特自称为益州穆大将军,委派手下领袖为将领进攻成都,在成都周边爆发了大战,在相持的战争当中的,公元303年,李特遭受了一次很大的失败,因为当时西晋的援军再派三万军队进入四川援助罗上,援军到达的时候,罗上有军队方面的优势,派军队袭击李特,在303年的2月,罗上袭击了李特的营寨,李特大败,死于乱军之中。流民之变被镇压下去。这次流民军的失败依然是局部失败,流民军的实力依然还在,流民军的主力向西北方向转移,转移到今天的郫县一带,和成都城内形成一个对峙,在李特去世之后,流民军的权力被李雄所掌握李雄继承了李特的称号,一方面以郫县作为根据地,一方面以成都作为根据地,照理讲成都应该坚持下来啊,但是数年战乱当中,整个成都平原遭到了极大的破坏,而且尤其是流民军的主要成员是氐羌人,当时四川主要居民是汉族,在西晋特殊时代,民族矛盾是非常尖锐的,当时汉族氏族地主支持罗上,少数民族氏族支持李特李雄,把成都城破坏了,成都城没有粮食,而且西晋的八王之乱已经到了紧张关头,不可能派援军进入四川了,罗上无奈之下只好放弃成都。李雄进入了成都。

我们看下一个问题,成汉国的建立与灭亡。公元304年,李雄自称为成都王,第二年又自称皇帝,建立一个国家,这个国家叫大成,都城就定在成都。后来他的后代皇帝又曾经把大这个符号改名为汉,所以历史上把这个政权称为成汉。李雄称帝的时候,西晋王朝还没有灭亡,应该说作为统一全国的王朝来讲,不能容忍在自己的领土上出现另外一个独立的政权,西晋王朝风雨飘摇之中了,而且北方的少数民族匈奴人已经开始反叛,向西晋的都城洛阳进攻,所以西晋实际上已经没有能力镇压四川出现的成汉政权了,所以他就能够生存下来。李雄称帝的时候,这个国家算是一个农民政权吧,可以说是没有制度,没有官制,什么都没有,但是在当时还是有一些士大夫,当时有一个尚书令,说你要建立一个国家,你的官制,你的机构,你的政权总要有吧,于是就用汉晋的官制,设立了官制。这些官制都是秦汉时代的,建立了百官制度。在成汉政权建立之初,由于西晋派不出军队来镇压,应该说成汉政权基本上没有敌对势力。李雄至少还是出生民间,知道民间疾苦,所以对民间采用了很多宽松的政策,比如税赋相当少,按照当时记载来讲,年丰五登,民多富庶。四川这几年风调雨顺,老百姓相对比较富庶一点。当然有的历史学家对比,当时在魏晋南北朝,尤其是动荡的情况下,成汉还算是动乱中难得的一个绿洲。但是,这么一个时间应该说是维持了二三十年左右,主要是在第一代皇帝李雄在位的时间,因为成汉政权尽管建立了一个国家,这个国家依然是很不稳定,按照当时的史书记载,成汉政权的情况怎么样呢?官府缺乏权威,官吏没有俸禄,官职高低没有明显的标准。甚至于是官服也没有什么区别。行军没有号令,打仗没有安排,战胜大家互相抢功,战败也不互相救援。只要打过一个地方,所有的部队都以抢掠为先。这是当时的晋书对成汉政权的描述,尽管政权建立起来了,但是基本制度仍然没有建立起来,仍然处于很不稳定的状态之中。这样以来,成汉政权最大的问题是什么呢?继承问题,当了30多年的皇帝,后继是谁啊,肯定立一个皇太子,皇太子立谁呢?一般是长子,李雄有15个儿子,但是很奇怪,李雄没有把他自己的儿子立为继承人,把他的大哥的儿子,等于他的侄儿,立为太子。因为李雄很尊重他的大哥,他的大哥在流民军和晋军战争当中后来战死了,我们还说李雄这个人还比较纯朴,但是王朝的继承不能以自己是不是纯朴作为这么一个标准。他这样一种继承方式为成汉后来的动荡埋下了祸根。公元334年,李雄病死。临死之前,他的侄子李班登上了帝位,李雄有15个儿子,全都不服气,这样以来成汉政权发生了引种的宫廷内讧。李班刚刚继位三个月,李雄另外两个儿子,一个叫李月,一个叫李西,就从四川南部的泸州一带起兵打进成都,就把李班杀掉。李西登上皇位。李班当了两个月皇帝就被杀掉了。李西应该是名正言顺了,但是李西很多流民习气依然没有摆脱,李西根据当时的记载,他决定国家大政,主要是少数几个宠臣来决定。根本不和外面大臣商量,而且滥杀无辜,整个朝廷都在动荡之中。李西的所作所为,为串位者又提供了机会。李寿从绵阳起兵又偷袭成都,李寿占领成都之后又登上帝位,把大成改为汉,所以称为成汉就是这样来的。李寿同样不是一个好皇帝,为人非常暴虐,经常莫名其妙的杀人。人有小过则杀以立威。而且很奢侈。成汉的国力相当差的,加载诸多势力当中,当时没有谁想到打成汉,勉强支撑下来,大兴土木,修宫祠,耗尽了成汉的国力。他当了皇帝,五年以后死掉了,他的长子李仕继位,他和父亲差不多,史书评价四个字,叫暴虐无道。经常居住在后宫不出来见大臣。成汉岌岌可危。347年,东晋大将伐蜀,准备灭亡成汉,结果非常顺利。李仕只好头了,当了五年皇帝。成汉就这样灭亡了。不管怎么样,成汉的建立是那个时代第一个以成都为国都的割据王朝。应该说对那个时代是有非常重要的历史价值,或者说历史启示。东晋军种还是不错的,没有杀掉,给他封了一个侯,又活了十多年,后来才死掉。左边是成汉铸造的钱币,这个钱币今天相当少,在古钱币市场上,售价高得不得了。右边是成汉王朝的世系,皇帝也没有传多少代。

现在我们看第三部分,动乱割据与南北朝交替争夺。这个是桓温灭成汉,这是桓温的像。西晋灭亡以后,东晋王朝以今天南京为都城,东晋王朝建立之初,当时面临百废待兴,而且面临北方少数民族压力很大,没有精力来管西边遥远巴蜀地区的成汉国。东晋在江东逐渐逐渐站稳脚跟之后,两大问题摆在东晋王朝面前,一个是北伐中原,一个是西取巴蜀。两大目标都是东晋的目标。但是刚刚建立比较差,到345年,东晋差不多建立30年以后,国内局势基本上稳定了,怎么样灭亡成汉,重新把巴蜀地区归属到东晋统治之下,就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在公元345年的时候,当时掌握东晋王朝大权的是历史上著名的人物,叫做桓温,桓温这个人应该说在魏晋南北朝时代是著名的权臣,他掌握大权的时候,东晋王朝的皇帝在他面前等于是傀儡,桓温很想取而代之,但是取而代之必须要建立功勋,于是他建立的第一个功勋就是灭亡成汉,要取得巴蜀地区。桓温是这样讲,成汉内部国内矛盾重重,巴蜀地区又比较富饶,当年刘备和诸葛亮借巴蜀地区就可以建立一个国家对抗曹魏,取巴蜀对东晋王朝来讲是势在必得的。所以桓温就出动军队,西上攻蜀,这次攻蜀相当顺利,成汉内部矛盾重重,打到三峡的时候,当时成汉的正东将军不战而降。桓温的军队长驱直入,仅仅到第二年三月份就打到了成都城下。李仕的军队在成都的城郊进行了最后的决战,成汉绝对打败。李仕看到没有多少希望了,自己把自己捆起来向桓温投降,于是成汉就灭亡了。桓温西伐巴蜀并不是为了想巩固,当时以氐羌民族为主的成汉国至少建立了四、五十年左右,要稳定成都的统治是很难的,但是桓温不愿意在成都多呆,只呆了一个月就离开了成都,把烂摊子甩给后面的将领。成汉国的残余势力多次发起叛乱,都没有成功。不管怎么样,四川的局势又再一次动荡起来了。在动荡期间,无疑巴蜀的富饶,巴蜀就成为了北方和南方两大势力争夺的地方,在这个时代,当时已经出现了南北朝的局面。各位朋友如果记得的话,南方叫做东晋和宋齐梁成五个王朝。北方什么前秦啊,后秦啊,后粱等等,一共是10多个国家。其中前秦在历史上很有名。前秦在胡江的治理下逐渐强大起来了,前秦认为巴蜀是在四川盆地,偏于西边,无论是南朝或者是北朝,谁能取得巴蜀,不仅仅是有一个战略基地,能够取得经济上的助力,而且对战略上来讲,都有很重要的意义。所以,在公元373年,当时所谓前秦的机会来了,桓温去世,作为一个野心家的桓温,在临死之前还念念不忘要把东晋皇位给篡夺了,由于权臣去世给东晋带来权力真空,来没有来得及篡位就去世了。于是就爆发了政权争夺战,双方都富有精力再去管巴蜀地区。胡江认为是很好的机会,在桓温去世三个月以后,胡江就派出大军越过秦岭进入到四川盆地。一路沿着嘉陵江往四川东边沿江而下,要堵住三峡入口,另外一路沿着成渝铁路、宝成铁路一带直攻成都。在犀利的攻势之下,东晋王朝完全没有抵抗能力。当时的东晋刺史完全抵抗不了,放弃了成都城,往南方逃跑,成都城再次兵不血刃落入前秦之手。373年治理蜀中,大概过了10年左右,国内局势发生了极大变化,什么变化呢?这一次变化胡简志在必得,他们老是说有长江天险,百万军只要把马鞭丢到长江里去,就可以把长江水揭短。这一次胡简的北伐惨败,著名的回水之战。当时东晋王朝在谢安领导之下,内部矛盾比较缓和,谢安还有一支著名的军队叫做北府兵,北方人本来身体素质比较好,加上他们是北方的难民,念念不忘要恢复中原,他们战斗力是比较强的,谢安派出的北府兵,在回水一站,打败了胡简的马军。北方再次陷入四分五裂。在前秦内乱之时,东晋再次派出军队收复成都。这已经是东晋末年了,著名的权臣刘遇,也想取而代之,在东晋424年,刘遇再次派并伐蜀,从宜昌一带出发,越过三峡,进入四川盆地。当时前秦在这个地方的统治已经瓦解了,当时统治四川的是另外一个人,这个人叫做乔众,乔众是什么人呢?因为乔众在公元403年的时候,当时不是桓温去世了吗?东晋王朝出现权力真空,地方大员都假借权臣之名招募军队讨伐。就征集了一支军队,其中一个军队的指挥官叫做乔众,是今天的南充人。乔氏是南充的大姓,历史上还有一个有名的人就叫做乔州,四川文化史上名气很大。由于乔氏家族在四川土著居民当中影响很大,所以乔众就趁益州刺史起兵之时,发动了病变,没有打桓权,而且回病进攻成都。当时益州刺史听到乔众这个人反叛了,于是从前线抽调军队回来,已经救援不及,在绵竹战败。乔众自称为成都王。与此同时,东晋大权也落入到刘遇之手。刚才给各位朋友讲,刘遇要想取得功勋,同样要想取代东晋,功勋从哪里来呢?成都既然落入到乔众之手,他再派军队讨伐乔众就是最好的功勋。但是乔众的军队打不赢刘遇,最后只好放弃成都。在刘遇进军队紧追之下走头无路,最后乔众自杀,刘遇顺利取得了巴蜀。在东晋占领四川以后,动乱非常多,乔众仅仅是一个例子而已,有历史学家统计过,魏晋南北朝时代,四川的动乱可能有五六十起,几年就有一起,整个成都地区,有人当时记载说,甚至于北门和西门经常都没有开,就是怕叛军趁此机会来,成都作为一个首府,到了这儿一个地步。为什么魏晋南北朝时期,尤其是东晋和南朝,包括宋齐粱成占领四川之后,为什么爆发这么多动乱呢?照理讲,北方是少数民族,前秦统治是氐人,为什么同样是汉族,爆发这样多的冲突呢?这有一个很重要的关系,东晋王朝是一个世族政权,按照门第,高等门第,理所当然子子孙孙每一代都可以进入到政权核心。低等世族不能进入到统治阶层之中。用当时话来讲,叫做世族当中没有南人的位置的。在两汉时代,本来是有高门大族的,但是三国动乱中,四家大族绝大多数都已经灰飞烟灭,剩下来的都是一些南人。当时蜀人就是一些土人,都是一些社会地位很低的人,其实他们整个东晋和南朝统治巴蜀的时代,地方世族要想进入官府,要想担任官职,难度相当大。给大家举个例子来讲,四川有一个重要的地方记叫华阳国志,作者是长曲,是崇州人,他也是崇州的骄傲。华阳国志在中国的史书上号称中国地方同志的始祖,为什么长曲要写华阳国志呢?因为长曲是成都的世家大族,在成汉动乱时期,长氏家族逃难,逃出了四川。当时国内相对比较稳定,长曲从其他地方又返回了成都,并且得到了李雄的重用,经常担任史官,但是好景不长。桓温到成都之后,桓温对长曲的学识还是非常赏识,就一道回到都城建康,但是受到什么待遇呢?东晋世族都看不起他,认为他是巴蜀土著,没有地位。所以长曲在东晋的首都建康非常憋闷,为了要证明巴蜀人还是挺不错,巴蜀的文化传统很好,于是在这么一个心态之下,就发奋著书,写了一本华阳国志,华阳国志把巴蜀地区,把蜀国的悠久历史,蚕丛这些写得非常的好,故事传说写得很多,把巴蜀地区写得非常富裕。他这样写什么意思呢?意思就是你看看我们巴蜀人才很多,巴蜀历史上很辉煌,东晋世族有什么了不起,我们巴蜀足以对抗你们,这是无言的反抗。长曲还是不错的人,受到桓温的看重。其他都等而下之。可以想见,当时巴蜀地方世族受到东晋歧视之严重。这样一来,稍有动乱,巴蜀地区就会爆发大大小小的反叛。为什么在那个时代,整个四川尤其是成都,都没有呈现两汉的辉煌,和这个原因非常密切。还有一个原因,南朝各个王朝听起来好像是汉人政权,但是中央对地方官吏的控制可以说是非常薄弱,地方官吏贪官污吏相当多,据说每一任担任益州刺史,蜀郡太守当一任,都要搜刮钱财,达到万斤之多。既搜刮,又歧视。在这种情况下,北方的西魏和北周相继占领了成都,这次占领成都,和动乱有关系,和什么动乱呢?公元548年,南北的梁朝发生了候景之乱,本来是北朝投降南朝的将领,能力很不错,得到粱武帝重用,给他重兵,让他防卫边境。在粱武帝的统治之下,内部相当脆弱。他举兵反叛,率领数万军队越过长江向建康挺进。当时建康可以说完全没有防备,候景的军队打进了建康,把粱武帝围困在皇城里面。他说粱武帝对我还是有恩的,我投靠他的时候没有杀我,他团团包围,不准一粒粮食送到里面去,结果粱武帝活活饿死。这样国都被叛将占领,皇帝被饿死,其中有一位在成都担任益州刺史,但他几个儿子都巴不得他父亲死掉,为什么,他父亲当皇帝当得太久了,粱武帝当了40年左右的皇帝,正好有一个候景把皇帝弄死,这条件正好了嘛,没有一个儿子派军救援父亲,父亲死了之后,几个儿子之间爆发了战争,其中担任益州刺史这位在成都组织一只大军,向东出发,越过三峡去打另外一个兄弟,叫做萧应,在江陵已经称帝了,但是刚刚离开成都不久,当时在北方的西魏就知道这个消息,西魏认为这是最好的占据巴蜀的时机,当时的太师叫宇文太,派出大军,趁机偷袭成都。当西魏大军越过秦岭的时候,才发现这样的事情,西魏军队没有费很大的劲就打到成都,萧计的留守将领又投降了。这一次西魏占领整个巴蜀时间就比较长了,公元557年。西魏被北周所取代,北周的创始人叫宇文太,北周代替西魏继续统治巴蜀占领成都。在西魏和北周占领成都期间,应该说四川局势相对比较安定。那段历史距今一千多年,但是那段时间给成都来留下一件文物,这件文物非常庞大,高大概两米,宽大概是三米多,各位朋友知道这个文物在哪里吗?这个文物没有在博物馆里面,也没有在我们这儿,在龙泉驿的龙泉山上,叫做北周文王碑,当时北周在继西魏占领成都以后,驻军为了讨好宇文太,就在龙泉山的山石上给宇文太刻了一个碑,叫北周文王碑。这个碑是什么内容呢?赞颂宇文太建立北周的功绩。这个碑非常宝贵,据考古学家讲,是距今天留下来唯一一块直接赞颂北周功绩的地面性的文物,而且是文字性的文物。今天是国家级文物。去年我专门还去看过,可惜我去的时候几乎没有人。这么一个最最宝贵的东西,却没有人去看。各位有机会去看看北周文王碑,记载了那么一段历史,记载了西魏和北周统治。为什么是在龙泉驿呢?龙泉驿龙泉驿,是驿道之所在,也是通到重庆的重要交通线。实际上是刻在驿道旁边,大家都可以看得到。今天的线路变了,所以那个地方比较荒凉了。正因为荒凉,所以那个碑才保留下来了。这是外面修的一个庙,巨大的白势就是北周文王碑,书法角度来讲,写得非常不错。

在西魏和北周之后,成都历史又进入到另外一个阶段,隋朝对成都的统治。公元585年,杨坚取代北周,建立了隋王朝。杨坚对成都非常重视,派他第四个儿子杨秀来当蜀王,巩固统治。隋朝比较平稳,在隋炀帝统治之下,北方中原地区爆发了大规模战乱,历史上称为隋末农民起义,那个战乱20多年时间对北方造成极大破坏,但是成都,包括四川,是相对比较安定。为什么呢?今天我们讲隋炀帝修长城,开挖运河,距离四川太远,徭役对成都也没有什么关系,中原战乱也没有波及到四川。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四川地区尤其是成都,成为隋末唐初叛乱当中的绿洲。但是这段时间的影响,我们看看另外一个问题,移民浪潮的出现和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代,由于战乱频繁和社会动荡,人口迁徙非常频繁,既有汉族,也有少数民族,是这段时间的民族史是历史上非常复杂的时代,其中最明显的就是出现了大规模的移民浪潮。首先我们看第一个,六郡流民入蜀。刚才已经谈到这个问题了,成汉政权是移民政权,主体不是汉族,主要是以氐羌族为主,当然流民当中也有少数民族和汉族的大姓。组成非常复杂的。六郡流民入蜀开启了民族大迁徙大混乱的开篇。这是在中国移民史上,应该说它的意义是相当大。由于当时的氐族和羌族与汉族之间的矛盾非常大,所以当时在成汉政权建立的时候,四川的人口相当少,少到什么程度呢?少到在成都的郊区都好像一片荒野一样。最后到了成汉末期,李寿当皇帝的时候,认为成都周边人口太少,下令把四川各地只要每一户有3个人以上的,都迁到成都郡,用割肉补疮的办法来增加人口,作为一个国都,人口这么少,政权很不稳定。正因为如此,作为少数民族来讲,文化程度相对比较低的,刚才各位朋友列举了,我们的史书对成汉政权的描述,整个成汉政权40多年历史中都很不稳定,整个四川应该说社会经济停滞不前。西晋流民入蜀带来的后果,第二波是移民潮,蜀地原住民往外面跑,在两晋时期,东汉西汉时期,成都人口比全盛时代大大减少。刚才给各位朋友讲到过,人口最多的是有七万多,但是到西晋时期,成都人口统计只有37000户,差不多少了一半,如果以每户五口人来算,大概是17、18万人左右,也算很不错。流民军和  益州地方政府发生战乱以来,流民和蜀地本土居民的矛盾日益尖锐。刚才讲到蜀地本土居民是汉族,是支持西晋益州刺史,少数民族支持李特李雄的。根据记载有十多万户向川南和川东逃亡,最后就逃到今天的湖北湖南了,当时叫做金乡地区。十多万户啊,逃亡数量相当大哦,为什么呢?根据晋书记载,整个巴蜀的户口总共才有11万户,就逃掉了10来万户,整个四川还剩下多少呢?成都居民只剩下一万户左右,如果以每户五够人算,只有五六万人左右。四川人不至于那么少,但是很多流民也填补了。刚才给各位谈到长曲写的华阳国志,华阳国志对这段历史记载这样讲的,他说,当时四川的土著真的要逃亡,非常惨,要想抢都没有地方抢,整个农业生产全部被破坏。整个四川盆地内部在成汉国建立之初,可以说到处都是一片荒野。后来当然李雄建国以后,稍好一点,整个成汉秩序稳定,有个别世族也回到了成都,比如刚才讲到长曲本来都逃跑了,逃到湖南去了,后来稳定政权以后,又招揽世族回乡,长曲就回到成都了。要不然今天我们还看不到这么一本华阳国志。人口少到什么程度呢?一直到成汉末年李寿当皇帝的时候,成都依然是都邑空虚啊。老百姓几乎要么逃掉了,要么死了,几乎蜀州尽为荒野。应该说长曲是亲历者,他自己亲身逃亡过,后来又回到成汉,在成汉当官,又离开了成汉,他算是一个纪实,这些户口减少,经济箫条,是这么一个情况。为什么要逃亡,民族矛盾是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另外一波,华阳国志梳理,就是僚人入蜀。李寿大力招揽僚人入川,主要居住在当今的贵州、云南和广西这么一个地区,有人说僚人的来源比较复杂,可能是越族,也有人说应该是壮族的前身,僚人是很复杂的来源。在汉代称为夜郎国,在汉书历记记载中,这个地方已经把僚人称为夷蛮,僚人很明显的风俗有几个,第一是留短发,第二是在身上纹身,第三是不穿鞋,第四是把门牙给拔掉。这些在当时汉族人看起来都很难理解。为什么剪短发是蛮夷呢,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中国古代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都留长发的。男性把头发盘在头上,用帽子固定起来,帽子在古代称为冠。所以中国古代叫衣冠,衣就是衣服,冠就是帽子。今天我们留短发,有是是男士留短发,是从清代开始,清代是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这个风俗,如果没有清朝,大家都还留长发。敲门牙、赤脚,被认为是蛮夷。在李寿的招募之下,对四川的民族造成多么大的影响。整个四川空出来了。但是,僚人进入到四川,应该说没有达到当时成汉政权的目的,成汉政权的目的是想充实人口,增加赋税。僚人主要是刀耕火种,比较先进的做法无法接受,不但不能为成汉政权带来赋税,而且经常反叛,很多僚人不愿意住到平原,愿意住到山区去,因为山区有树林啊。僚人入蜀是少数民族移民最大的,僚人居住区连郡县都没有,几米什么意思呢?有点少数民族自治区,就是一个暂时维持局面而已。僚人入蜀有多少呢?有人估计可能达到300万人左右。对僚人入蜀大规模移民有什么评价呢?我只举一个四川著名历史学家四川大学历史学老前辈农先生,他对僚人入蜀专门写过文章,他这样评价,成汉政权建立的时候,衣冠世族都流离到金乡地带。四川的文物,尤其是巴蜀的文物,有两汉时期的高峰跌落下来了,两汉时代和长安洛阳可以相提并论,到魏晋南北朝之间,骤然之间衰败下去,自从蜀地被秦统一一来,这个是最大的祸害。再举个例,他还接着说,僚人进入四川之后,蜀的荒废将近300年。一直到唐代以后僚人才算最后融合到汉族里面。蜀国兴盛也有300年,所以说民族迁徙和融合对一个地区的兴衰影响相当大。所以我们今天讲天府之国,天府之国至少在魏晋南北朝这一段历史当中,天府之国的盛誉不再出现。原因非常多。是不是四川就沉沦下去了呢?没有,在隋唐时期,有另外一个历史机遇,就是隋唐时期的移民入蜀,为庄是隋代著名的诗人,对成都的文化起了重要作用。隋末农民起义,在这次战争当中,中原出现了动乱,但是四川相对安定。资治通鉴这样评价当时的局面,说隋末四川没有发生动乱和起义。辽东就是隋炀帝要征讨高丽,都是在黄河流域一带,所以其百姓富庶,这是资治通鉴对当时四川的评价,所以中原战乱的时候,四川地区尤其是成都就成了一个避难所,中原的百姓尤其是世家大族纷纷入蜀,形成了另外一波最大的移民朝,移民的规模有多大呢?规模相当大,隋代末年,大概有37万户。唐太宗的贞观时期是57万多户,从隋末到唐初仅仅30年,就增加了将近20万户,增加是很多的。由于全国战乱,隋末人口将近900万户,到唐初只有300万户,全国人口下降了三分之二,四川人口上升了60%。这两个数字对比,就可见当时逃难到四川的人口之多。成都在这当中应该说也有比较大的发展。成都在隋朝末年有10万多户,如果我们以每户五口来算,是50多万人,到唐代初年唐太宗时期,成都同样的户口增加到了12万户左右。也该是说人口增加了60万人,我们认为增加速度很慢。今天和古代完全不一样,短短30年增加这么多,是一个巨大的飞跃。再举一个和全国人口比例来讲,在隋朝末年,四川人口比例占据全国总人口数是4%,唐朝初年占据全国的人口比例是21%,有学者认为,四川人口占全国人口的五分之一,这是历史上最高峰。今天13亿比例,四川人口两三亿人,这是当时的特殊情况。这些移民到四川的人口是什么样的人呢?他们的水平是比较高的,大多数都是世家大族,或者是士大夫文人,有什么例子呢?宋代有人写了一本书,叫做成都世族谱,专门记载从隋唐以来到宋代成都的世家大族,这个世族谱里面一共记载了45家著名的世族,我曾经做过研究,研究的结果是由其他地方尤其是中原迁到成都的有28家,总共45家就有28家,占了三分之二。其中隋末唐初迁到蜀中有3家,安史之乱迁到成都的6家,隋末唐初迁到成都有18家。既然是世家大族,文化程度相当高的,高到什么程度呢?我们看第二个问题,隋唐移民对成都的贡献和影响。

刚才谈到了,在南北朝时期,成都由于种种原因,可以说文化素质的降低,成都陷入到非常低潮的时代,但是隋唐时期的移民给成都带来了非常正面的影响,比如说像生产技术,以唐代成都最著名的造纸和雕版印刷而论,以薛涛为例,他是西安人,他的父亲到成都来当官,就留在成都了,薛涛不仅是著名的女诗人,她还发明箋纸。可以说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出版印刷。他是山西人。再说绘画,在唐宋时期,成都是全国著名的艺术中心,这些画家,我一会儿还要,从什么地方来,绝大多数都是从其他地方来,尤其是唐玄宗和唐喜宗两个皇帝,跑到成都来,很多画家、历史学家跑跑到成都来,于是成都就成了全国著名的绘画中心。成都又是全国著名的文化中心,尤其是词的发源地,在中国诗词历史上,中国第一部诗词集叫花间集,最早出版在成都,一共收集了唐朝到五代时期有18个诗人的作品,其中有6个人都是在唐末五代进入到成都的。我们左边有一个图,叫海药本草,它的作者是一个波斯人,当然他是汉化的波斯人,大概是在武则天时代由西域迁到长安居住。他的家族以卖药为生,就写了海药本草,在中医药史上都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他也是移民。隋唐时期的移民给四川的文化带来很大的冲击。再举个例子,明朝有人编了一书叫宋元学派,集中了90个学术派别,四川有24个,这24个著名学术派别当中,决大多数都是隋唐时代由中原迁到四川的家族。其中有一个范氏家族,到宋出现几个明人,一个是范正,写资治通鉴的作者之一。还有一个范白鹭,另外还有苏氏家族,眉山苏氏家族,苏东坡的祖上。在唐朝的武则天时期,苏氏家族的祖先跑到四川来当官,觉得四川不错,官当了以后也不再回家乡,就住到四川来了,就在眉山居住。到宋代出现苏门三父子,那是四川的骄傲,从他们来源来讲,也是移民。所以这段时间的移民,既给我们四川和成都带来负面影响,也带来正面影响,这段时间是四川历史上各种民族,各种不同的文化大交融大融合大变革的时代。

接下来我们看第五个部分,道教的兴起与传播。道教在四川也是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的兴起,我们看第一个,成汉的国师,道教的发源地,今天的江苏人张道陵来到四川,在成都西部的大邑住下来,在那个地方创建了一个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宗教,也就是道教。道教当时不叫道教,对自己教派的称呼叫正一道,真正的唯一的道家学派。张道陵自称天师,所以也把这个道教称为天师道,张道陵规定,凡是入会的人要交五斗米。所以也称为五斗米道,这都是当时对道教的称呼,今天我们道教的前身。另外道教有个特点,就是喜欢画符,这个特点一直遗传到后代,把四川的道教,尤其是张天师这一派专门称画符派。分为24个教区,称为24治,主要是在今天的川西一带,最重要的教区以成都为中心,一个叫杨平治,今天成都附近的彭州,一个叫火明治,在今天的大邑,一个叫炉唐制,在今天的绵竹。这几个都是当时道教传教的核心部分。在张道陵去世以后,道教分成了两支,一支是他自己的子孙,张道陵的儿子张衡,孙子叫张鲁,以学院的关系传承下去,另外是他的弟子,一派是他的直系子孙,一派是他的弟子。其中张鲁值得讲一讲,因为张鲁后来在益州穆刘璋支持下,张鲁建立了政教合一的政权,还有共产主义道,举个例子来讲,汉中的大路上,每隔30多里修一个房子,把米、菜都放在那儿,不经过任何手续,你自己都可以做饭,愿意放钱什么东西也可以,不愿意放也无所谓。整个汉中在张鲁统治期间,是动乱中的绿洲。差不多有30年之久,在建安20年,汉献帝公元215年,曹操为了打击刘备,率领20万大军进攻汉中,张鲁投降了曹操。曹操为了根绝五斗米道对汉中的影响,把张鲁的传教人和教徒,迁到洛阳去。这次迁徙应该是道教向全国发展的机遇,道教由此从蜀地走向了全国,到东晋时期,道教的影响一直遍及全国,出现了很多贫民加入到天师道当中,很多世家大族也加入到天师道,著名书画家王羲之就天师道信徒,王羲之去世以后,后代子孙把祖宅捐献出来,做成传教场所。今天都还在,还是浙江一个有名的古迹。后来另外一支,刚才不是讲张天使的嫡系子孙,在东晋时候,向南方迁徙,迁徙到江西境内的龙虎山,所以江西境内的龙虎山成为另外一个发源地龙虎山成为传统地。龙虎山还有张天师图还存在。在成汉建国过程中,五斗米道出现一个非常著名的任务叫范长生,也是中国道教史上著名人物,他是什么人呢?他是福陵人,年轻时候离开家乡,移居到青城山下,他本来是五斗米道徒,在青城山脚下开始传播天师道,教主已经被曹操迁到北方区了,四川地区道教群龙无首,只要有能力就可以传教。范长生被老百姓奉之为神,可见他非常厉害。有上万家居民跑来投靠他,在青城山脚下形成庞大的传教团体,正当这个时候,流民军和西晋政府的战争爆发了,刚才不是讲吗,西晋政府尤其是益州刺史一度占据上风。当时李雄处在困境,处在当时郫县一带,汉族居民抵制流民军,流民军没有吃的,眼看军队到了崩溃的边缘上了,这个时候范长生出手,他资助了流民军的军粮,转衰而盛。流民军最后打败了成都。李雄给了范长生很高的汇报,给他任丞相。除此之外,还减免了范长生的赋税,凡是范氏家族一户的百姓,都可以免交赋税。这个优惠应该说是相当大了。并且封他为国师,一个五斗米道教人士一跃而成一个国师。为什么范长生流民军为难的时候要支持他呢?实际上流民军在没有围攻成都的时候,很多人已经信仰五斗米道了,从宗教角度来讲,他们是同道中人啊,这样才愿意支持他。当然,这个范长生担任城乡以后,对成汉国局势有很多好处,道教主张无为而治。刚才讲不管是对老百姓比较宽松也好,都是无为而治的表现。从这种角度来讲,成汉国的安定局面和范氏家族有很密切的关系。这个塑像是想象的,没有任何图象流传下来。道教在四川影响非常大,其中有一个著名的道士是是临邛道士,杨玉环死掉以后,唐玄宗非常思念他。唐听说临邛道士非常厉害,给大家背几句长恨歌,也就是说唐玄宗把临邛道士找来,最后海外仙山上终于见到了杨贵妃。在临别的时候,拿了一个信物给临邛道士,让他交给唐玄宗。这个长恨歌是这样写的。这个临邛道士有这么厉害吗?当时全国的道士很多,为什么一定要请临邛道士,白居易为什么把临邛道士作为最厉害道士的典范?有人研究的结果是袁天罡的化身,袁天罡是唐代最著名的道士之一,今天它的墓地还在川北阆中。第一,成都是道教的发源地,临邛就是今天的邛崃,也是成都管辖的地方。第二,袁天罡当过临邛的官吏,在武则天时代,袁天罡当过活景令,当过三年时间。袁天罡是临邛道士完全可以这样讲。第三,杨贵妃杨玉环和成都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成都是杨玉环的家乡,崇州是杨玉环的出身地。所以白居易把临邛道士定为杨贵妃的最佳人选。当然这个是有点神话。但是还有一个不是神话的,那就是道教真实人物叫杜光庭,他跟随唐喜宗躲避,没有回到北方,一直居住在成都。后来王建当皇帝之后,对杜光庭非常尊重,希望杜光庭当宰相,但是被杜光庭拒绝了。王建很高兴说刘邦有四好,四个老头子辅佐他,我只要一个就可以了。可见对杜光庭的评价之高。杜光庭整个前蜀时期,号称山中宰相。中原很多典籍一直留到了今天成都地区,杜光庭一个人就收集了三千卷道家经典,收集了八千卷图书,主要是儒家经典。一个人收集了一万多件,那个时候差不多是一个巨大的图书馆,杜光庭收集了这么多图书,对于成都的文化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杜光庭这个人有个特点,尽管说皇帝很尊重他,称他为山中宰相,他本人是不想当官的,他本人辞官不干,隐居在青城山,在青城山著书,我们今天看到还有12部之多。今天在道家经典当中,中国文学史当中,杜光庭留下了非常重要的一笔。道教和一个山和一个宫有关系,山是青城山,宫是青羊宫。这一山一宫都和这个时代有非常密切的管亿,青城山本来不是道家发源地,张道陵是在大邑建立的道教,但是青城山和魏晋时期巴蜀一个传说,有一个仙人李八百,活了八百多岁,经常来成都,经常变换他的面目,一会是乞丐,一会儿是商人,一会儿是官吏,他白天在成都市里行走,晚上就回到青城山,这是魏晋时代成都的传说,这个传说和青城山拉上关系,更重要的还是范长生,范长生当了国师,就住在青城山脚下,所以青城山成了道教著名的名山。被称为道教第五洞天。后人为了纪念范长生,修了一个观叫长生观。青城山脚下有一个星级宾馆叫和祥山庄,就是长生观的旧址。说实话我个人认为非常可惜,和祥山庄就是一个宾馆,有文化价值吗?没有什么文化价值,如果是长生观,文化价值高得多。青城山和隋唐时代道教佛教的历史有关系。青城山地方太好,在唐玄宗时期,很多和尚跑去占领青城山这个地方,青城山里面修了很多寺院,于是道家和佛家就产生冲突,官司打到唐玄宗那里去,唐玄宗亲笔写了一个诏书,青城山给了道教,青城山外才是佛家去的地方。所以把青城山还给了道教。右边这个是唐玄宗的亲笔。这个还在青城山的长道观里面。青城山的青字本来有三点水,但是唐玄宗写诏书的时候,把三点水写掉了,皇帝一旦写出来,也就成了圣旨,不能改了。所以唐玄宗写诏书开始,青城山的青就没有三点水了。另外一个是青羊宫,青羊宫今天在成都非常有名,为什么叫青羊宫呢?它有个来历,道教的始祖老子,在最后一次往西方去之前,为他的弟子云起写了一本书,也就是道德经,老子把道德经写完以后,他说我到西方游历了,不回来了。弟子问他还能不能见到你,他说一千天以后,你到成都的青羊寺里面还可以再见我一次。于是云起果然在三年以后赶到成都,当时是市,市是市场的意思,果然那天天上祥云朵朵,老子就从云里出来了。据说这是老子最后一次献身人间。由此这个地方变成道教宫观,青羊就是这样来的。在汉晋时期,是玄宗观,叫青羊宫和皇帝有关系,就是唐喜宗。唐喜宗因为避皇朝之乱来到成都,一直日思夜想回到长安,突然玄宗观有一个红光,有人到红光消失的地方去挖,就挖出一个古砖,太上平,中和灾。很难这个灾难就会评定了。唐喜宗认为是吉昭,由此青羊宫就从一个普通的道教宫观变成皇家宫观,地位非常高,由此奠定了道教在成都传播的历史。

最后给各位讲讲佛教。佛教在四川来讲,也有一个特点,我们有的历史学家认为佛教在东汉传入中国,不是在北方,最早是通过南方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比如说大邑县,自己就讲自己是东汉时代第一个佛教寺院,但是这个说法没有得到历史学家的证实,只是地方志自己这样讲。现在看来是不是佛教在汉代就通过南方丝绸之路传入成都,现在还没有证据。应该说在东汉一直到两晋时期,道教在四川的实力很大,范上生是成汉的国师,道教和佛教相互抵制的,东晋王朝逐渐控制了四川,佛教才传入四川,很多高僧、大师纷纷来成都传播佛教,其中有一个大师非常著名,那就是玄奘。玄奘当然是鼎鼎大名,到印度去取经,各位朋友知不知道,玄奘在年轻时候,在成都住了将近四年时间,那是什么时候呢?是隋末唐初,当时玄奘只有十六七岁,当时在洛阳出家,洛阳是战乱的中心,洛阳战乱,玄奘往西边逃难逃到关中,关中再次发生战乱,玄奘只好往四川逃亡。当时四川算是一个动乱中的绿洲,非常富庶。玄奘不是一个人逃来的个,他和他的二哥,也是出家当和尚,一道跑到成都来。他自己写了一本书,大慈恩寺三奘法师传,他自己口述,他徒弟记录下来的。北方没有办法呆下去了,当时天下饥荒战乱,只有成都是最安静的。所以他依然决定由北方进入到成都。玄奘到了成都之后,还没有正式受戒,等于是一个小沙弥,成都寺院很多,四面八方的高僧都到成都来开了佛教讲座,玄奘到处去听讲,玄奘住在什么地方呢?今天几个寺院也在争,大慈寺说玄奘来了住在他们那儿的,还有一个多宝寺也是玄奘住的地方。我也考证过这个问题,圣寿寺。玄奘在成都仅仅呆了四年时间,最初是一个学生,离开成都已经可以独立佛教讲座,而且听的人很多,经常有数百个人听他讲经。四年以后,北方战乱评定下来了,长安洛阳已经被李唐王朝临时占据了,玄奘在贞观19年公元645年和他哥哥一道通过三峡离开成都,一直到洛阳长安,最后开启了西行求法取经的历程。还有一个传奇人物,这个人叫做金和尚,金和尚是什么地方人呢?不是中国人,是韩国人,当时不叫韩国,当时朝鲜半岛的南北两边都有两个国家,北方叫做高丽,南方叫做星罗,这个金和尚是星罗国的王子,他一心向佛,听说唐朝的佛法非常之盛,于是在唐玄宗时代,由星罗渡海来到长安,唐玄宗曾经还召见过他。但是金和尚没有在长安呆多长时间就跑到四川来了,这个寺远很小,有人跑到很偏僻的地方来呢?有一个说法是他追寻一个袈裟的踪迹,根据佛教传说,这个袈裟是佛祖释迦牟尼雌给他手下弟子的,释迦牟尼讲经的时候,只有切叶微微一笑,说我懂了,就把袈裟雌给切叶。后来传到达摩禅师手中了,据说传教的重要的传法依据就袈裟,达摩禅师传到第五代祖师,禅宗内部产生教派分歧,争夺这个袈裟,后来干脆谁都不给,就把袈裟给了武则天。武则天拿到袈裟以后供奉起来,有一次召集高僧大德讲经,禅宗门下十大弟子,武则天就问一个问题,你们现在都是高僧了,你们还有七情六欲吗,其他九位,我既然是高僧了我当然没有七情六欲,据说只有一个大师,虽然我是高僧,我的七情六欲还在,武则天觉得这个人讲的是老实话,不错,这个人才是真正的高僧,就把这个袈裟雌给他了。他的后代传人就来到四川,在资中隐居下来了,这个人叫做楚介禅师,这个金和尚找这个禅师,据说在门口跪了一天一夜,在临终之际把袈裟赐给他,而且赐给他一个法号,叫无相禅师。无相禅师和成都有密切关系,他师傅去世以后来到成都,唐玄宗逃难逃到成武,当时为了祈祷佛法保有,就决定大慈寺。很可惜今天找不到这个金和尚的墓地在什么地方,不管怎么样,一个星罗王子跑到成都来传播佛法,而且拿到了佛祖传说中的袈裟,作为一个传人,在文化交流史上也是一个传奇人物。为什么当时佛教这么兴盛呢?主要有几个原因,第一个,成都在隋唐时期,一直是动乱中的绿洲,不要说隋末唐初了,看唐代两个皇帝,唐玄宗安史之乱爆发到成都来避难,唐喜宗到成都来避难,可以说成都是最好的一个地方,也是一个避难所,由此佛教也是一样,很多高僧大德也都是同样原因来到成都。第二,成都的经济文化非常发达,非常富裕,在唐代后期有一个称呼,叫扬一益二,天下城市扬州第一,成都第二,可见成都是相当富裕。第三,成都的官府和民间对佛教喜爱非常多,据说当时像玄奘,每一次讲法都有数百人在那儿听,根据当时记载,当时有一个和尚十七八岁,据说佛法非常厉害,每一次讲经有数千人在下面听,几乎是不可想象。可见当时成都佛教普及程度是相当高的。

最后,给各位朋友介绍一下隋唐时期比较著名的几个成都的寺院。这个是大慈寺,万佛寺,万佛寺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成都一直是佛教非常发达的地方,大量的佛教高僧来到成都,当时成都的寺院有多少呢,有人研究过,现在还有记载的有43所寺庙之多,这个数量相当大,其中最大影响的有四个寺院,一个万佛寺,一个圣寿寺,一个大慈寺,一个昭觉寺。万佛寺从魏晋南北朝一直延续到明末清初,在战乱当中被抹掉,没有被重建过。万佛寺的雕像是魏晋南北朝时代艺术雕塑中最著名的,各位看这个图象雕刻相当精美。什么时候出土的呢?从清代末年一直有人在万佛寺遗址上挖出很多雕像,一直到50年代、60年代,一直到现在,都还经常在遗址上出土这么一个雕像。各位朋友你们知道魏晋南北朝时代中国佛教非常发达,南朝480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今天出土的雕像上面都有明文,都是粱武帝时代雕刻的。今天佛教寺院几乎全毁,我们能够在万佛寺遗址上能够出土这么多雕像,可以想见佛教当时之发达。在四川博物馆专门开启了一个展室,专门都是万佛寺佛教艺术,各位朋友有兴趣可以看一看。第二个寺院叫圣寿寺,已经没有图象了。应该是在今天商业街那一带。圣寿寺之所以有名,有太守李冰的犀牛,据说李冰修建了都江堰之后,不仅仅是都江堰那个地方有可能暴发洪水,成都也有可能爆发洪水,于是除了都江堰之外,在成都交给了两个犀牛,作为镇水之用,就放在圣寿寺里面。还有一个有名的,在圣寿寺里面有一口井,古代传说这口井是通大海的,叫海眼,这口井平定无波的时候成都就没有什么波动。如果出现波动,就可能出现洪水,把成都淹没掉。还有诗歌,比如唐朝著名的边塞诗人看过石犀,他这样写的。如果没有李冰交给的石犀,哪有成都这个城市呢。大概意思就这样。除此之外,圣寿寺还有一个有名的就是壁画。在唐代,成都是全国的艺术中心,壁画鼎鼎大名。主要是画在寺院和官府的墙上。寺院很有钱,当时大慈寺建设,唐玄宗一笔就赐给了一千亩地,在成都郊区那可以说收入是相当高的。寺院很富裕,能够聘请画师作画。当时有一个山水画的成都人叫做李升,唐朝有一个最著名的画山水画的画家叫李诗训,当过禁卫军的将军李诗训是唐代鼎鼎大名的山水画家。被成都人称为小李将军,在圣寿寺壁画上画了很多山水画,当时被称为圣寿寺四宝之一。其他的几宝,李商隐提过一个词。还有另外一个画家,有人物写生画,还有著名书画家写过字,被称为圣寿寺四宝。当然可惜,今天也看不到了,也毁掉了。

现在讲一个看得到的寺院,就是昭觉寺,昭觉寺我想大家都比较熟悉了,始建的时候是唐初贞观年间,一直都是很普通的寺院,到唐代末年的时候,因为有一个禅师,昭觉寺的名声开始兴起了。唐玄宗重新兴佛,据说当时修梦禅师很有名,就找到宫廷里面去听他讲经,皇帝听他讲了很满意,赐他为皇家禅师,到唐末战乱的时候,修梦禅师跟着唐喜宗跑到成都来了,就住在昭觉寺,由于修梦禅师给两代皇帝都讲过经,地位非常高。昭觉寺多大呢?有四万亩地产。昭觉寺有殿堂300多间,规模上仅词语大慈寺,而且风光非常好,当时记载,出了成都北门就看见一片松林和溪水潺潺,昭觉寺够在松林和溪水之中。每年的灯会是最有名的。昭觉寺还有一个最有名的就是和禅茶非常有名,宋代的时候昭觉寺出现著名的禅师,简称为元物禅师,他就提倡饮茶和修禅是一体的,修了四个字,茶禅一味。后来这四个字给了日本僧人,带回日本,成为日本茶道的圣物。所以昭觉寺在历史上鼎鼎大名,在三年多前,昭觉寺还组织开了一次昭觉寺和茶禅一味的学术研讨会。昭觉寺今天看起来很一般,但是在唐宋时期可以说鼎鼎大名。

第四是敬重寺,敬重寺。和什么有名呢?和刚才讲的金和尚,无相禅师很有名。他建了大慈寺,还建了敬重寺。敬重寺有一个大钟,移到大慈寺里面去了。唐玄宗恢复佛教,敬重寺又开始重建,重建的时候当时金和尚在,那个大钟又从大慈寺重新移到敬重寺去,敬重寺在什么地方呢?在铁二院院子里面。大钟达千斤,怎么移呢?当时金和尚已经去世了,就祈祷金和尚助他们一臂之力,果然祈祷之后这个钟就变轻了,一下就移到敬重寺,这些都是神话传说。可见敬重寺影响很大。成都还有一个著名发明叫娇子,世界上第一种纸币,纸币造纸在什么地方,就是在敬重寺里面,宋代的时候,在敬重寺旁边建了造纸厂,专门铸造娇子专用纸。为什么呢?这个地方既偏僻,而且环境又好,而且水也很好,造纸一定要水,这就是敬重寺很有名。但是也已经毁掉了。据说毁于上世纪50年代,据说为了修铁二院把这个寺庙拆掉了。

最后一个给大家介绍的就是大慈寺。大慈寺今天还在,大慈寺在唐代又称为大圣慈寺,为什么呢?是唐玄宗亲自赐的,大慈寺在唐玄宗在成都避难的时候皇家之力亲自建成的。在唐宋时期是居成都第一,有96个分院,8500多间殿堂,所以朋友们想一想,今天的紫禁城里面故宫殿堂9900多间,它比故宫也小不了多少。东边基本上全是大慈寺的建筑范围。占地规模之大,是中国历史上空间绝后。大慈寺在唐宋时期影响非常大,第一大慈寺规模很大,香客游人很多,围绕大慈寺周边一圈,是最著名的市场,里面开了很多店铺,很多市都在大慈寺旁边或者大慈寺里面。当时人形容,市声如累。当然这是唐宋时期的特点,佛教的世俗化,当时在开封的大相国寺也差不多。大慈寺更有名的是壁画,在8500多间殿堂上,几乎全部画满了唐宋时期最著名的绘画大师的画,宋朝有人做过统计,他说大慈寺有96个院,一共有8554间殿堂。上面一共画了佛像一共1215幅,画了菩萨14088幅。其他山水画没有统计在内。所以说大慈寺几乎是当时中国最大的壁画,这些壁画是谁画的呢,绝大多数都是当时的国手,为什么国手要在这些地方画呢?主要是当时两个皇帝唐玄宗、唐喜宗逃难到成都,皇家国手也相继到成都,寺院很富余,他们也要生活,在寺院画壁画。当时有一个小说记载了一个故事,说大慈寺里面画了壁画,画的是一个天女正在跳霓裳羽衣舞,手里拿着琵琶正在弹,有一个少年就指着天女说,这个是霓裳羽衣舞第二节第一排。他说我是看过霓裳羽衣舞的呀,这个故事就说大慈寺壁画写实程度达到非常逼真的程度。我们经常讲中国古代画以山水画为主,不擅长写生。大慈寺的画就打破这个传言。当时官吏请求皇帝把玉容和形象留在成都作为纪念。只有大慈寺才有容纳的地方。当时请了最著名的画家长曾衣来写生,他有一百多个随行官吏,真正画了一个殿堂,和真人一样大,各位朋友想一想,这些画如果还在,世界美术史上,那可以说是惊世骇俗。今天敦煌莫高窟壁画好像是中国的宝,敦煌莫高窟的画都是地方画家画的。在大慈寺和成都的各个寺院的画家,相当于今天中央美院的教授和成都什么艺术市场画的画,水平完全不可相比。在宋末元初进攻成都的时候,三进三出,大慈寺受到严重破坏。第二是明末清初,张献忠入蜀的时候,大慈寺遭到彻底破坏。今天看不到这些壁画了。总的说来,成都各个寺院在唐宋时期还有一个作用,成都人喜欢休闲旅游,唐代的成都各个寺院都是成都人休闲旅游,宋朝有人统计过,宋朝成都的民俗节气,一年当中有21个,这21个当中,其中有11个都选择在寺院举行。其中包括大慈寺、圣寿寺、敬重寺,所以唐宋时期的成都,这些寺院佛教不仅仅是宣传国画的地方,也是成都人休闲的地方,也是展示壁画艺术最集中的地方。当然这些已经成了过眼云烟了,我们只能从历史当中依稀想象。这段历史还是非常值得纪念。今天讲座到此结束。谢谢。

主持人: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感谢谢教授今天为成都做的讲座。鉴于今天时间很晚了,明天还有另外的讲座,我们还要请另外的老师明天讲石湾的展览,今天就不提问了。谢谢大家。

 

扫码立即预约

关注我们官方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