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学术讲座 / 讲座实录

2017-07-23

隋唐成都:繁荣浪漫之都

2.jpg

实录内容:

主持人:各位观众,各位朋友,大家下午好!成都是中国西部中心城市和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有着几千年辉煌灿烂的历史任命,最近我馆开设了有关成都历史文化的系列讲座,上期我们的讲座题目是秦汉时期的成都,今天,我们有幸请到了著名历史学家谢元鲁先生,为大家开设隋唐时期的成都这一讲座。谢元鲁先生是著名历史学家和旅游规划专家,现任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教授,四川师范大学旅游与城乡规划研究院副院长,四川省历史学会副会长,四川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成都市人民政府参事。在历史研究、旅游文化等方面,出版学术专著9部,发表论文60余篇,参加和主持四川省及全国各地旅游的多项发展与规划工作,主持了成都市锦江区五朵金花乡村旅游的策划,大家很多都去过幸福梅林,他就是成都市锦江区五朵金花的代表之一。谢元鲁先生并于2005年获得成都市委、成都市人民政府颁发的最高奖励,建设成都贡献奖。下面,就请大家以热烈的掌声有请谢教授为我们带来精彩的讲座。

谢元鲁:各位听众,各位朋友,今天很高兴在这儿给各位作一个隋唐成都:繁荣浪漫之都这么一个讲座,大家都知道,我们的成都是四川省省会,是西南地区的中心城市。最近,又进入了国家中心城市的行列,这是当代成都的辉煌,那么,在历史上,比如说在中国古代社会的高峰时期隋唐时代,成都是否还取得了这样的荣耀呢?成都是不是还有这样的历史地位呢?所以说今天我们就进入到一千多年前的隋唐时代,看一看那个时候的成都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是一个什么样的地位,今天要讲的内容主要是六个,第一,扬一益二的由来。第二,城市格局的演变。第三,生态水城之诗。第四,名楼名人映花城。第五,享誉丝路的产品。第六,艺术享乐和浪漫之都。

首先我们看看第一,扬一益二的由来。可能在座的各位听众,你们不一定知道在唐宋时期,当时全国老百姓对成都有这么个评价,这就是扬一益二,什么叫扬一益二呢?扬是指扬州,今天是江苏省的重要城市。益就是益州,在唐宋时期对成都的官方正式称呼。也就是说,当时人们认为,唐宋时期全国最繁荣、文化最发达的两个城市,第一是扬州,第二就是成都。这个评价应该说是相当高的。唐宋时期有很多人在不同的著作里面都记载了这么一件事情,比如说宋朝有一个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叫洪迈,洪迈写过一本很有名的小说,叫龙在水笔,他这样讲,唐宋盐铁转运史在扬州,所以当时的商贾非常多,固谚称扬一益二。为天下之盛扬一益二属此也,天下最繁荣的城市,扬州第一,成都第二。如果按照洪迈的说法,当时的扬州差不多相当于今天的上海,我们今天说北京第一、上海第二,至少也是广州或者是深圳这么一个行列,今天我看成都有的评语说,成都最近进入到新一线城市,好像还比较勉强吧。当时成都肯定按照今天的话来讲,就是一线城市,而且是排名前面的一线城市。这样的说法是从何而起的呢?是不是唐朝一开端就出现的呢?也并不是。今天我们所看到的最早的关于扬一益二这个评价的说法,来自于一本著作,这本著作叫做袁和郡县制,大约跨度是805到820年间,唐朝建立了一百多年以后出现了一本书,这是官方著作,里面就已经这样讲了,说扬州与成都被称为天下凡奢,固称扬一益二。而且还有另外一个评价,而且是历史的评价,就是在资治通鉴里面,资治通鉴各位都知道,是中国古代最著名也是最权威的著作,资治通鉴里面明确这样记载,说到唐代后期,扬州富庶甲天下,时人称扬一益二。这个话是在评论扬州的时候,顺便讲的,只称扬州富庶甲天下。成都第二,也同样是甲天下。这个评价应该说是相当高的。刚才给各位听众只列举了三个书和著作的评价,实际上远远不止。在唐宋时代大概有六七个不同的著作和不同的重要人物,都对当时的成都作出这样的评价。那么扬州姑且不论,凭什么成都在唐宋时期尤其从唐代中期开始,得到这样的评价呢?首先,成都是一个农业非常发达的这么一个城市,成都不仅是唐代的农业很发达,各位听众你们都知道,从秦汉以来,尤其是战国时期李冰兴修都江堰以后,成都就被称为天府之国,这样一个称呼从秦汉一直延续到隋唐时代,都是这样,而且把天府之国的概念和内涵大大的发展了。哪些方面发展了呢?首先水利的兴修,我们知道中国古代农业和水利兴修是分不开的,都江堰就是中国古代最大水利工程。我们有学者研究过这个问题,也作过统计,根据有些专家学者的统计,在隋唐时期,全国一共兴修过254项大型水利工程,其中在成都平原上水利工程就有四项,按比例来讲,占全国的17分之1,这个比例相当高,今天到了20世纪末,在川西平原修的水利工程,最近有一个李家岩水库开工了,都是很少很少的。不仅是成都平原或传统的都江堰,比如说今天的眉山、彭山、德阳,今天的这样一个行政区划,都有大型水利工程兴修。这些记载在什么地方呢?一个是在新唐书的地理志上,用了比较多的篇幅对唐代成都水利工程做了很多记载。这样以来,成都在唐代成为一个全国重要的粮仓。成都出过很重要的文人叫陈子昂,大家知道他两句诗,天地之悠悠,怅然而其下(音)。老百姓很富裕,粟就是小米,可以兼济中国。除了粮食之外,服务业包括我们很多经济作物也非常著名,最著名的就是茶楼,各位都知道唐代对四川的茶叶有评语,叫扬子江中水,龙山顶上茶。唐代数一数二的名茶就产在四川地区,其实也就是在成都这么一个范围之内。唐代有一个著名的茶叶祖师爷叫陆宇,写了一本茶经,陆宇是唐朝人,把产茶的州都列举了一下,和成都相关得有7个州,今天很多州依然是茶叶生产地。比如彭州、绵州、眉州,还有邛崃州、雅州、汉州。这些陆宇在一千多年前写的茶叶生产地,今天还是出产茶叶的地方。31个州,成都就占了7个,比例很大。茶叶是唐代重要的经济作物来呈现的。所以成都在农业方面是相当发达的。手工业呢,我们都知道蜀锦应该是当时名气相当大,关于蜀锦,还要从汉代以来,蜀锦就冠绝天下,到今天依然是最著名的手工艺品。除此之外还有造纸,还有雕版印刷,还有瓷器,还有漆器,还有酿酒,还有铜器、铁器等等,给大家举个例子,当年唐玄宗很宠爱杨贵妃,杨贵妃的日用品都不在长安制造,他认为长安的工艺水平比较低,在哪里制造呢?两个地方,一个是扬州,一个就是成都,还有珍稀物品像沉香、苏合香是在广州,生产好之后送到长安去供杨贵妃享用,开元天宝时代是盛唐高峰,出产的物品代表古代社会高峰时期,当时成都至少占据三分之一,可见当时地位之高。除此之外,成都在唐代还是西南地区的交通中心,北方丝绸之路我们不用讲,成都主要作为北丝绸之路最重要的产品就是蜀锦、丝绸生产的基地,但是成都是南方丝绸之路的起点,北丝绸之路大家听得比较多了,今天不是讲一带一路吗,南丝绸之路提得比较少一点。实际上南丝绸之路从成都作为起点,经过南部、云南、东南亚,一直达到印度或者印度洋这么一条重要的通道。当时成都我们记载,说成都的西边有寺院,这个寺院叫做大秦寺,是汉唐时代的人对罗马帝国的称呼,也就是说,当时成都和罗马帝国实际上已经有往来了,根据当时的记载当时的大秦是规模很大,它的门面都达到十个开间之多,里面的装饰有珍珠、翡翠,西亚来的装饰品装饰起来。当时人们都认为非常豪华,原因在什么地方呢?就认为大秦国来的人当然带了很多宝贝来了。他们从什么地方来呢?他们不是北丝绸之路来的,他们从南方丝绸之路过来的,可见南方丝绸之路对成都的影响应该说是相当大。当然成都不仅仅是么条路,成都还有一条水路,杜甫不是有名的诗吗,床寒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也就是当时成都锦江河里面有很多商船,通过长江三峡经过长江下游,我们的扬一益二之间不是没有来往的,他们的联系应该说是相当多的。杜甫在成都住了四年以后,为了出四川,走到三峡一带,就是白帝城一带又住了一年多时间,他当时在三峡亲眼看到了很多从长江下游顺江而上到成都的船只,也有很多从成都出发经过三峡到长江下游。他说叫烽烟渺无蜀,舟船在连忙,成都附近当天是全国最大的麻的生产地。中国古代穿棉花一般是从明代开始,明代之前主要是以麻布为主,中上层以上穿丝绸,所以麻是当时最大规模的纺织品。这就是成都的一个概况。

当时扬州怎么样超越成都呢,首先扬州的地理条件、交通条件非常优越,扬州的位置不知道大家知不知道,很多是大运河的交汇之处,当年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就是到扬州,几乎是水路交通的中心,通过大运河,北边一直可以同行,船只可以开到隋唐时期的东都洛阳,再往北,可以直达今天的北京附近,南边通过长江支流,比如湘江、赣江,一直通到今天的江西南部和湖南南部。扬州不仅是水运中心,而且还是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我只举一个例子,唐代有一个很伟大的僧人,叫见真人,见真和尚东渡六次没有成功,最后一次终于成功了。所以他成了日本佛教界的祖师,在日本地位非常高,我们今天尊称为中日文化交流古代的使者。见真几次没有成功,最后一次东渡启航点在什么地方呢?就是在扬州。各位可以看一看。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来,扬州当时是对外贸易很重要的港口,当时有一个俗话,叫腰缠十万贯,齐河下扬州。都谈到下扬州,去干什么呢?扬州很繁华呀,在唐代诗人笔下,扬州怎么形容呢?叫十里长街,月明桥上看神仙。对扬州是非常称赞。扬州的富裕还不仅仅如此,扬州还是唐代东南地区的盐业中心,唐代的盐主要是海盐为主,采自江苏沿岸一带,那是唐代晒海盐最集中的地方,生产的盐最后集中在什么地方呢?通过各种运输方式,都集中在扬州,由扬州,当时设了一个官吏叫盐铁使,来专门管制盐的消费,盐在中国古代社会非常重要,自从汉武帝对盐铁实行专制以来,盐是国家财政最重要的来源之一,唐代盐的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差不多三分之一,这三分之一的财富大多数在扬州汇聚,可见扬州的地位之高,天下之富,盐里区半。扬州的手工业很发达,比如同铜器、金银器,还有印刷业。这样看起来,成都和扬州好像不分高下哦,确实也是这样。当时的谚语说扬州第一、成都第二,但是当时有很多人不是很满意,认为要倒过来讲,应该是成都第一,扬州第二。证据何在呢?比如说当时有一个人,这个人叫做鹿裘,鹿裘不是成都人,他生活的时代是唐代后期,他到成都来做过一个官,在成都差不多呆了四五年时间,对成都的印象非常深刻,他写了一本书,叫成都记,把成都的方方面面都记载非常详尽,可惜这个书已经丧失了。但是他写了很长的序言,这个序言保留下来了。这个序言对成都和扬州到底谁高谁低他做了一个评价,他是这样写的,他说:大凡推天下第一者,一般都讲扬州第一,成都第二。但是他接着说,以扬州为首,概声势也,虚张声势。为什么虚虚张声势呢?人物繁盛,习皆土著。他认为扬州固然文人墨客很多,很多都是外来户,扬州本地人很少,但成都本土文化非常多,很有江山之丽,罗锦之绣,我们有青城山、都江堰、四姑娘山,周边美景很多,世界遗产很多扬州有什么世界遗产呢?好像没有了。扬州周边就是江南沁园,我去过几次,除了园林之外没有什么美丽的。罗锦之秀,他说扬州是万万比不上的。管弦歌舞之多,音乐舞蹈比扬州发达。另外技巧百工之富,就是手工业,他认为随便哪一种,成都比扬州前。还有对成都人的评价来了,成都人既勇敢又很谦逊。我看了一千多年前对成都的评价,我都有点惭愧。其地裕与善,根据上述几点仔细分析,扬州还达不到成都的一半。这个鹿裘把成都评价得这么高,从风景秀丽、山川美丽,物产丰富,音乐艺术发达,还有成都人的品质多么的高尚,他认为扬州万万赶不上成都。当然这是不是他一个人讲的呢?还有大诗人李白不是讲了吗?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在李白心目当中,长安当时的国度,赶不上成都。这两个人都讲了,应该说成都第一,扬州第二。可见当时扬一益二,其实扬州和成都,至少是不分上下。这就是当时成都的历史地位。这个图呢,扬一益二,过去千年不好找了,随便找了一个图弄一下。

第二个,我们看看城市格局的演变。一千多年前伟大的城市,布局怎么样呢,从秦城到隋城,古代的城市一般都是在城墙之内,把它限定的,成都最早修筑的城墙是在秦代,当时有两位统军的将领,组织修建了城墙。秦城有多大呢?周长12里,高7丈,按照今天大概是6公里左右,其实没有多大。秦城中间分量半,东边一块,西边一块,东边一块称大城,西边分小城,小和少相通,又被称为少城。少城在成都有千年传承了。大城是居住区和官属区,少城是商业区。从秦经过汉到魏晋南北朝一直到隋朝,基本没有变。到隋朝终于发生了变化,成都在隋朝也是国内非常有名的城市,尽管评价没有到扬一益二这么高,举个例子来讲,在隋末唐初,是大难的一个时代,群雄并起,最后是李氏王朝夺取了隋代江山建立了唐朝。天下大乱主要在什么地方呢?中原地带,四川地区没有卷入到战火当中,是动乱中的绿洲。当时有一个著名的人物,玄奘大师到印度取经,就是由洛阳、长安跑到成都来避难,外地说实话也没有这些和尚的活路了,在成都呆了4年时间,战火平了才出川。说明成都在当时相当发达,如果经济不发达,就养不起宗教,也不可能有宗教的繁荣。但是这种情况下,人口开始增多,当时成都最发达的地方和今天西部和南部,今天依然是西边和南边,叫西贵南富,今天还是这样。所以当在隋朝建立之后,隋文帝杨江把儿子杨秀分到成都当蜀王,杨秀还算是历史上比较有作为的蜀王,不是单纯的没有用的窝囊废。他就决定扩建秦城,扩建方向在哪里呢?主要是把成都西部和南部秦城之外一大批居民区重新修建一个城墙,把它包含到成都的城垣里面。这个城在成都的建城史上被称为子城,亲成是老的一代,杨秀扩建的叫做子城。子城有多大呢?根据记载,大概长度是3.6公里左右,是扩建,东边和北边没有,所以扩建了很大,相当大一块地方。这个地在成都的建城史上作用是很大的,有什么作用呢?一会儿讲。这就是历史上把子城,因为是蜀王杨秀修建的,所以叫隋城,隋城扩建对于成都的意义在哪,当时尽管李冰修建都江堰,但是成都平原的洪水还不是能够完全控制,所以当初的秦城和今天的锦江,实际上相对还比较远,中间有很大的一个空地,为什么呢?怕洪水泛滥。但是,在隋代,治水能力应该强多了,而且对水道交通的需求也更多了,所以为什么在西边和南边扩建,是靠近当时的江边。对成都后来的发展意义是很大。但是仅仅是隋城并不多,隋城建筑有200多年以后,城市格局再发生变化,就是罗城的修筑,就是中国古代对外面再扩建一般通称为罗城。为什么要修罗城呢?因为从张艺、司马错修筑秦城以后,尽管经过杨秀修筑子城,主要是为了商业,好像郊外不保护起来不大好。就是杨秀修建子城以后,唐代后期大概200多年又过去了,成都城墙没有再重新修缮过,为什么呢?因为成都是一个宝地,身出中国内陆,有人讲中国的后院,尽管中原发生动乱,这个动乱要想影响成都是很难的。所以成都在1200多年当中,很少遭到外敌入侵。大多数时间都是处于和平时代。没有必要费很大的劲对城墙进行维修。但是这种格局在唐代后期被打破。被谁打破的呢?叫南诏国,南诏在哪里呢?今天的云南。大家看武侠小说有一个大理国,大理国的前身就是南诏国,南诏的诞生是唐代开元天宝时代,它的建立者是今天云南少数民族,当年叫做蛮族,历史学家说就是今天的彝族、白族他们的祖先和前身。云南建立南诏国以后,他们的制度是奴隶制度,对外发动战争,抢夺奴隶。他们在唐代后期多次向成都发起进攻,为什么呢?因为南诏国周边,我们今天看看往南边走的话是东南亚,东南亚在一千多年前,今天我们看到比较发达的泰国、缅甸,说实话都是蛮荒之地,往西边走是印度,虽然很发达,但是交通相当险阻。最好是往北边打,也就是唐朝。而且其中以四川最为富庶。第一次进攻,成都是在公元829年,这一年是唐文宗3年,当时南诏出动两万多军队,通过安宁河,越过大小凉山,越过大渡河,一直打到成都附近,当时成都几乎没有任何准备,但是幸亏当时的秦城也包括子城建筑的质量还比较好,当时数十万人退到子城里面去,防卫成都。结果南诏成都周边大概呆了一个多月时间,后来看看打不破成都城,就把成都周边的人口、珍宝、财产抢掠而去,抢了多少呢?据说抢了五六万妇女,包括工匠。这些人很惨啊,到大渡河的时候,南诏跟他们讲,大渡河以南就不是唐朝土地了,允许你们最后一次告别家乡,最后有数千人痛哭失声,跳到大渡河里自杀了,宁死不愿当努力。云南对丝织业发展起了很大作用,但是战争带来了负面的后果。这一次,唐朝当时认为是偶然的,南诏嘛,就是一个蛮族国家嘛,40多年以后,第二次又来了,这一次是公元870年,唐亦宗,南诏再次出动数万大军,由云南打到成都附近,围攻成都,这一次成都依然没有做什么准备,又是措手不及,数十万人纷纷逃到秦城和隋城里面去,据说很惨,人太多了,连水都没得河了,幸亏城里有一个河,河里面的水才勉强维持下来,后来唐朝派出中央禁军,南诏听说中央军队赶到才赶紧撤军,虽然没有打破城墙,损失依然相当大,连续两次南诏打到成都边上给唐朝的统治者敲响了紧急的警钟。在这次战争之后,唐朝派了著名的一个四川历史上有点名气的人物,叫高犏,相当于四川的最高长官。他给唐朝政府报告,奏章这样讲,他说成都城墙非常之低矮,而且都是夯土,还很小。南诏军队来了之后,把城外房屋几乎全部烧毁,财产全部抢走,对成都发展非常不利,这样以来,就建议唐朝政府批准,重建成都城墙,这个奏章得到唐政府批准,于是就出现了成都第三个重要的城市城垣,就是罗城,修筑罗城时间是多久呢?公元876年,刚刚南诏退兵以后几年,成都刚刚才喘过气来。这个高犏当时动用了多少人呢?动用了十万人,要求三个月之内一定要完工,为什么那么紧呢,因为高犏怕南诏知道这么一个消息,再次发兵,十来万人都在外面修城墙,南诏军队来了以后就麻烦了。所以在大渡河沿岸一带构筑了防卫阵地,如果南诏再来,在那儿阻击南诏。还好南诏没有来,三个多月之内基本完工了。罗城修建是这样,把原来秦城包括子城四面八方都向外面扩展,基本上把成都城扩大了两三倍之多。这是一个,它的周长达到25里,差不多秦城的两倍,高度大概是在三丈多有。有两个特点,从城本身来讲,第一它全部用砖石来包砌,各位知道中国的城墙,我们看了联欢画,好像都是砖石,其实并不是这样。在宋代以前,中国所有的城墙甚至于包括长安洛阳古都都是夯土建筑,都是我们很多地方川南一代川西一带有很多夯土建筑,直接夯上去的,没有用什么砖石包砌的,高犏为了求得坚固,首先把砖石包起来,三个月时间太短,没有时间烧砖瓦,采取了有点不大好的方法,把周边数十里的古墓全部挖掉,把坟墓里面的碑啊、石头全部用来修城墙。唐朝的古墓几乎都是一扫而空了。不管怎么样,从当时来讲,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这是第二个特点。

第三个特点,它的军事防卫能力明显加强了,不是像秦朝城墙一样,就修筑一个圈,像马面啊,雍门啊,马面就是城墙往外突出的部分。雍门就是城门里面或者城门外面,再修一个圈,如果敌人要进攻的话,不可能从正面一直打进来,从旁边开一个小门,增强防卫措施。第三个,把罗城护城河体系完善了。因为在高犏修筑罗城以前,成都的水文是这样的,从都江堰来的有两条河,一条叫郫江,一条叫简江,都同都江堰而来,都在成都西边,并排而过,一直到成都的东边,到今天的九眼桥一带合为一条江。在成都的北边和东边是没有河的,很多城市有护城河,成都只有西边和南边有,北边和东边没有。高犏下令把郫江改道,就是在今天成都西北方向,在郫江上修筑一个堤坝,从罗城北边和东边开挖一条新的河道,在今天的九眼桥一带,就是合江亭一带。这个堤坝叫做九里堤,九里堤就是这样来的。这样成都水系就变了,变成了两条江从西北方向都江堰而来,再从成都西北方向拐弯乐观一个弯,从成都北边绕到东边,另外一条江保持原貌,今天我们叫二江抱城,就是高犏修筑罗城以后才出现这样一种情况。防卫能力大大加强了。影响并不是这样,高犏修建城墙以后,南诏也开始衰败了,也没有能力打到成都了,奠定了以后一千多年成都城市的布局,从高犏以后,经过宋、元、明、清乃至民国时代,成都城墙基本上和刚才的罗城是重合的,无论是什么地方塌掉了,再重新补充一下。考古工作者从南边和西边城墙基址上出土遗址,结果唐朝、宋朝、明朝都重在一起了,说明这在古代后期城市格局的基础。

我们看第三个部分,生态水城之诗。如果成都只是仅仅城墙城垣,成都还是一个生态水城呢。第一锦江和浣花溪,锦江应该说名气很大,为什么叫锦江,因为汉代成都的蜀锦非常有名,蜀锦制作过程中有一个工序,制成之后一定要到郊外的河里面漂洗一下,色彩才鲜明。古代有这么一个诗,像唐朝诗人刘禹锡写了一首诗,锦江边两岸花。当时的织锦妇女工人把蜀锦弄到锦江里面漂洗,蜀锦的色彩和天上霞光互相辉映,所以成都是名副其实的锦城。由于有这么一个工序,后来这条江就叫锦江,成都也得名为锦城,当时江水之清澈,可以到了透明的地步。今天的江水可以说越漂越脏。当时锦江是最发达的地区,最繁华的区域,李白为成都写一首诗。还有一个诗人,把成都写得如花似锦,今天老南门大桥,万里桥这个名字很有意思,老南门大桥未免太土了一点吧。高犏,刚才给各位朋友讲到的修筑成都罗城的节度使,他也写了一首诗,他说成都的春天就好象把成千上万个蜀锦挂在树上一样。他的形容词把成都讲得如花似玉一样。成都锦江边上是楼阁相望,花木繁盛,尤其是万里桥一带,酒家林里,游人如织。今天酒吧最多也是在南边吧。唐朝诗人刘禹锡也写了一首词,蜀客就是蜀地的客人,这个诗在哪里写的呢,在扬州写的。成都商人跑的扬州去,想念家乡了,如果你要寄家书,你寄到哪里呢?他说我住在成都的万里桥,这个地方商业非常发达。另外和成都的水文化繁荣的就是浣花溪,浣花溪各位朋友都知道,就是杜甫草堂一带,是锦江的分支,从时代开始,浣花溪成为了唐宋成都人游乐胜地。为什么形容这个风俗呢,和唐朝成都的一个故事,也是一个名人,而且是一个名女人,有非常密切的关系。这个人叫做冀国夫人,她的故事是什么呢?据说根据记载,在唐代的浣花溪边,由于溪水清澈,当时有很多民家妇女在溪边洗衣,有一次妇女在洗衣服的时候,有一个老和尚穿着一件很破旧很肮脏的袈裟,问姑娘们说,谁愿意帮我把袈裟洗一洗啊,只有一个姑娘毫不犹豫的接过来,我帮你洗吧。在水里一洗,奇迹出现了,顿时这个江中出现了千朵莲花呀。大家回头一看,这个老和尚已经不见了,当时叹为是奇迹。当然一个传说是一个菩萨下来考验世人的信仰之心,由那个时候起,当年这些姑娘们漂洗衣服的地方就被称为百花谭。当时住成都最高长官剑南西川节度使,他的夫人因病去世了,看这个姑娘不简单,可以带来福气,就把这个夫人娶为他的妻子。不简单在什么地方呢?不仅仅在年轻时代就创造奇迹,有一年召集各地节度使到长安述职,崔林也去了,当时政局不稳定,他的副将怕叛乱,如果叛军打进成都就遭殃了,当时冀国夫人站出来了,把家财拿出来,募了一支志愿军,把叛军打败了。后来给她一个封号叫冀国夫人。她的纪念地在杜甫草堂里面有一个浣花夫人祠,里头塑了一个古代的女士,就是冀国夫人。冀国夫人富贵以后不忘故居,每年她的生日农历4月19就要到浣花溪边寻访她的亲旧,由此形成一个风俗,每年4月19这一天,成都市民就扶老携幼,在官府率领之下,纷纷往郊外去踏青,到了宋代,成为成都最盛大的节日,叫做游浣花日,据说这一天,浣花溪上众多舟船有上百艘之多,并不是飘来飘去,而是在船上表演,戏剧、歌舞、杂技等等,每一艘船,们可以叫做花船,就是民间艺术的代表,浣花溪两岸成千上万市民就在那儿,有千的人事先就把地方占了,搭起帐篷在那儿饮酒作乐,没有钱的人就站远一点,照样可以看得见。可惜这个风俗,叫做游浣花日,到了明代以后就逐渐消亡了。我在若干年前,在上书我们市委市政府说是不是能够恢复一下,可惜到现在还没有能够恢复。各位朋友如果你们今后到杜甫草堂朝拜一下浣花夫人祠,浣花溪并不仅仅和这位冀国夫人有关,它和大诗人也有关系,就是杜甫,杜甫从长安为了躲避战乱来到成都,就在浣花溪边上。他的杜甫草堂是在万里桥西边,在百花潭附近。还有一首诗,当然我就不再解释了而且这里风光很好,在杜甫笔下,比如说两个黄鹂鸣垂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就是在浣花溪边上写的,就是描述成都的风光。各位朋友如果你们到杜甫草堂看到墙上挂的好多诗歌,有相当一部分就是描述浣花溪风光的,这个地方在唐宋时期成为成都市民最喜爱的郊外的游乐地。这个地方从唐代后期开始,可以说最后成了一个官方的节庆,根据史书记载,在唐末五代时候,有一个前蜀和后蜀,当时皇帝王岩,后蜀皇帝孟尝,经常开着彩船浣花溪上游来荡去,按当时人来讲,叫倾城游玩啊。这个盛况可以说是空前的。另外一条和成都关系很大的河流就是解玉溪和金水河,从唐末高犏修筑以后就把郫江堵住了,但实际上并没有全部堵完,只堵了一部分。另外一部分重新开凿河流,从东南方向一直流出来,这条河按照当时记载,在今天的大慈寺南边,就是今天春熙路附近,从那个地方流过。当时的江水质量非常之高,而且河底沙石非常好,解玉是什么意思,古代为了把这个玉石分开,不惜用金刚砂,金刚砂从何而来,就是从河里面捞的,流经成都的沙子是金刚砂所成的,是制玉石之用。这条河是非常厉害。第二条河叫金水河,老一点的成都人还记得,成都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就有一条金水河,七十年代因为搞战备人防工事,全部封起来了。还留下一些地名,比如半边桥、青石桥街,这条河什么时候开的呢?也是唐代开的,唐代剑南西川节度使开的。这条河和解玉溪构成了唐宋成都城中心的水系。为什么要开这么多溪流呢?因为古代成都饮水是非常讲究的,不是用的地下水,也不是用的井水,是用的河水,他认为河水的品质比地下水和井水要好得多。所以他实际上是成都天然的自来水,当时成都的市民基本上每一个大街小巷都有一条溪水,一条河流,从门口经过,叫河边垂柳垂杨,这个景象多好,不知道各位朋友去过丽江没有,很多羡慕丽江,后面是住宅,前面就是一条清清的河流,这个景象在一千多年前的成都就是这样,可惜被我们后代给糟蹋了,没有了。但是成都由此有了名气,但是不是这样呢?还不止,还有大量的,最著名的就是摩诃池。隋朝蜀王杨秀要扩建成都城,修建了一个子城,古代修筑子城都是夯土,土从什么来呢?杨秀想了一个办法,就地取材,由于大量挖土,在成都城中心形成一个天然的人工湖,就叫摩诃池,摩诃是佛教名词,据说天然的人工湖修好以后,里面是碧波荡漾,而且面积非常大,据说有一个从印度来的僧人走到这儿来看到,这里好像有龙,摩诃就是龙的意思,能够与龙嬉戏的池,翻译过来就是龙池。摩诃池有多大呢?根据很多资料推测,大致是在两千到三千亩左右,应该是相当大。还不好有一个比较,比如成都城外有一个龙泉湖,面积也就是两千亩左右,面积和今天的龙泉湖相当。但是它在成都市中心哦,这么一个湖泊挖出来有什么用呢?有用,因为杨秀是蜀王,对居住环境要求很高,既把子城修起来了,沿途一代宫苑区,由此成都市中心区就出现了一个叫差不多历时一千多年的以人工湖泊为中心的宫殿园林区。摩诃池具体在什么地方呢?北边大概是在西玉龙街到骡马市一线,在东西顺城街之间,南边就是天府广场北边,差不多是那么一个地方,有两三千亩,当时成都中心完全是一个生态环境非常非常好的这么一个地方。摩诃池有这么大,那么它在整个唐代来讲,它成为了叫做是当时的达官贵人文人墨客的游览之地,也是成都市民的游览之地,应该是唐宋时期成都的中央公园,或者叫做中央花园。而且在特殊情况下,还起了意想不到的作用,刚才不是给各位朋友讲,在南诏第二次进攻成都的时候,几十万人都没有水河,只能喝摩诃池里面的水,摩诃池,两年多以前,我们的考古工作者在后子门体育中心旁边有一个重大的考古发现,挖出了唐代摩诃池的遗迹,当然仅仅是一部分,两三千亩不可能全部挖出来,挖出来它的堤岸,还有一些桥的遗迹,所以成都市政府有一个计划,准备在今天的后子门体育中心一带,北边叫骡马市,西玉弄街,南边到天府广场,修建一个中央公园,把历史估计名胜和成都的一些水域,有可能尽量恢复在这么一个地方,叫当代的中央公园。摩诃池在五代前后时期,又成为了皇帝的宫苑,当时前蜀后蜀的供电都沿着摩诃池周边一圈建筑,等于以水为中心的庭院,这个生态园林可以说比今天北京的紫禁城好多了,紫禁城是非常皇家的威严,不可侵犯。但是前后蜀的宫殿完全是天人生态环境为中心的这么一种皇家宫殿,意趣完全不一样。当时有一个著名女诗人,四川女诗人很多哟,叫做花蕾夫人,花蕾夫人是后蜀孟尝的妃子,她的家乡在青城山一带,她既很美丽,同时又很有文彩,她是唐宋时期我们数得上的女诗人之一。她最著名的作品是写了一百首宫祠,其中相当一部分是描述前后蜀时代摩诃池风光的,给各位念几首,其中第三首,还有第十首,第十三首,从这些诗歌可以看出来,当时成都中心有这么大一个人工湖,就像海一样宽,当然它是形容。碧波荡漾,它和刚才讲的解玉溪、金水河是相通的,河水从西南进入,从东南流出去。里面还可以打鱼。算是一个仙境。可以在北宋灭亡后蜀以后,为了把成都的王气给去掉,把摩诃池旁边后蜀宫苑几乎全部拆掉,摩诃池就陷入了一个叫没有人管的境地,后来逐渐开始瘀积了,到了明代,摩诃池仍然还有一部分保留着,就变成了明蜀王府,我们叫做天府广场和四川省科技馆那么一带,还有一些。当时明代诗人对明蜀王府摩诃池还有一些诗歌。可以从这种角度来讲,成都的水不仅是有河,还有湖,郊外还有若干,比如像北湖,面积也很大,有数千亩之多,也有唐宋诗人描述。北湖搞规划的时候,我是重要策划人之一。他们的诗歌、词还是我给他们找的。应该说东西南北都有很多的湖,所以成都这个城市在唐宋时期,城内城外是幽幽碧水,既有河流,又有湖泊,所以叫做水城,水是成都的灵魂,成都今天已经不是一个水城了。

第四,我们谈谈名楼名人映花都。刚才谈了环境,建筑怎么样呢?成都的名楼很多啊,第一名楼与名诗相辉。成都从秦汉以来,它的城市建筑就是全国最繁荣、最壮观的城市之一。古代在汉晋时期有两个文人都写过成都赋,在他们两位的诗歌里头,把成都写得好像是人间天堂一样,诗太长,这不是我讲的重点,各位有兴趣可以查查原文。也有人翻译过来。到了隋唐时代,成都的这种城市建筑的华丽壮观,既美丽,又很崇高,或者又很壮丽,又很壮观,他认为这就是成都。所以今天我们的望江楼公园里面最高有一个楼,就叫做崇丽阁,就从蜀都赋里面过来的。成都城市的风貌,杜甫从关中逃难到成都,写的第一首,城城填华物,刚才给各位讲了,高犏修建罗城以前。杜甫来成都正好是冬天,他说这个地方依然草木苍翠,和北方完全不一样。李白的诗再次引用了,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好像天上来的都市降临到人间一样,万户千门都可以入画图,这个就很厉害了。成都建筑当中,最著名的是张仪楼,就是秦灭巴蜀以后在率先建成都城的一位。张仪楼是西门的门楼,建得特别高,据说当时在30丈左右,有多高呢?今天大概有7、80米,在那个时代建七八十米,那就是摩天大楼了。所以从秦到唐时期的地标性建筑。由于有地标性建筑,当时很多诗人都写过这么一个楼。比如说晋朝的张在,不是成都人,也是江南的人到成都来探亲,非常惊讶中国西部有这么一个华丽壮观的城市。他的诗这么写,这个两千多年前的诗了,叫登成都白兔楼。唐代著名的大诗人陈升,曾经来到成都,在成都当官,他很喜欢访古,他登张仪楼的所见,另外写了一首诗,也是和张仪楼有关。什么意思呢?登上张仪楼向西边一望,西岭雪山遥遥在望,西岭雪山、森林都看得清清楚楚。这是望远处看,经过夏天一场雨,好像草树林山都被水洗过一样,映着早上的阳光,非常美观。向近处一看,两条江从张仪楼婉约而过,这些都是站在张仪楼上看到的景象。应该说是登高望远最佳之处。当然告诉大家好消息,很多专家坚持说,如果成都要建中央公园,最好是把张仪楼在公园什么地方重建起来。总之要有凭吊古人的地方,传承成都文化的地方,总比没有好。另外还有另外一个楼,叫做散花楼,取天女散花这么一个典故,是谁建的呢?是蜀王杨秀所建的,和他的嫔妃和宾客在上面饮酒作乐。李白有一首著名的诗,叫登锦城散花楼。这是李白年轻时代在四川写的不多的诗歌之一,对成都的散花楼做了非常好的描述。今天成都也有一个散花楼,80年代建的,就建在百花潭公园的入口处,受到批评很多既不华丽,也不壮观,辜负了李白的诗歌。后来我们建议把那个拆掉算了,或者把散花楼的牌子不要挂在那儿,实在是有点太对不起我们这么一个城市了,太对不起李白了。李白对散花楼是情有独钟,在安史之乱以后,李白因为政治上错误,一度被流放,在流放过程中专门写了一首诗,其中这样写。他认为成都的散花楼比长安的上林苑,档次至少是可以相提并论的。在李白心目当中,散花楼已经成为故乡的标志和代表。还有一个著名的楼,叫做筹边楼,是一个著名政治家叫李德玉,曾经担任过西川节度使,当时四川形势比较严峻,主要是有吐蕃和南诏,纷纷侵扰四川,尤其是成都平原,当时唐朝的军队在成都西边,叫做茂县、汶川、理县、西昌一带,和南诏和吐蕃军队作战,保卫安宁,李德玉为了指挥军事,特别建了一个楼叫筹边楼,有大幅的军用地图,成为作战指挥部。这个筹边楼和后来唐代一个女诗人举陶很有关系。他写了一首登筹边楼诗。尽管身份不高,是一个乐妓,实际上对李德玉也是一个委婉的提示,这是雪焘作为女诗人不多得的男儿气概。还有海棠楼,名楼和名诗互相辉映,所以成都的建筑、成都的城市是非常豪华壮观的。

另外成都还有众多的名人故居。第一个名人叫严君平,有一个君平街,就是故居之所在。它是汉代非常著名的叫星象学家,叫做道教大师,很善于占卜,他的占卜近乎于神话。如果各位可以看,看一看严君平的记载。据说每天只占十卦,十卦以后再高的钱也不给你占卜。他居住的地方,对唐代人来讲,已经成为一个胜地。刚才讲的陈升,他就是去拜访过严君平故居,他写了这首诗。据说当年张骞要探黄河源,走了几个月,越走越荒凉,也找不到人来问。最终看到黄河边上有一间房子,有一个妇女在这个地方纺纱,张骞就问他这里是哪里啊,这个妇女笑了笑,就把织纺机的石头,你把这块石头拿到成都去,他就告诉你走到什么地方了。这个张骞后来回来以后就跑到成都问严君平,他就说这个是织女的织机石啊,是从天上来的。

另外还有一个是司马项茹,汉代首席文学家啊,和卓文君的故事是脍炙人口。唐人称为琴台,这个名字应该说相传一千多年了。司马项茹名气更大,因为他是文人,比如说杜甫,去访问司马项茹的故居,写了这么一首诗,他想去看看司马项茹和卓文君的故居,已经找不到了,只有故居在晚霞当中。陈升同样也写过和琴台的诗。就说人都已经走了千年了,只有唐朝的月亮和汉朝的月亮还是一样,琴台上的风声,好像还传说着司马项茹的琴声一样。

另外还有一个杨雄,生在郫县,成都城内有他住的地方,杨雄最著名的是太玄经,可能是骡马市附近。陈升也写过这个诗,他怎么写呢?这个地方已经荒凉了,人已去,故居已经荒凉了,只有猫头鹰藏在树上。刚才各位朋友谈到的,成都的郫江,还是叫做合江亭,合江亭在唐代也是经常会酒的地方,主要是乘船西下,所以这个地方就成了成都送客的地方。为成都府最好观水景的地方。成都是一个水城,有这么多的名人,所以唐末诗人有一首词,其中有两句我认为是成都环境最好的描述。住在绿槐阴里春水桥边。

成都还是花木园林之城,花木很多,大家都很熟悉的,杜甫在成都写的一首诗,成都在杜甫笔下,那就是一个花城,杜甫写成都的花,还有很多诗啊,比如在成都郊外浣花溪边上,有一个很熟悉的邻居叫做黄四娘,写了一首诗。蝴蝶在她的花里面飞,黄莺在啼叫。可见在杜甫心目当中,成都是一个鲜花盛开,美景不断的城市。这是不是杜甫一个人的感觉呢?不是,这是唐宋诗人文人共同的感觉,比如说当时成都最著名的花是海棠花,请各位朋友注意,海棠花有若干种,最著名有两种,一种是铁梗海棠,从枝干上一下就冒出来了。一种是垂丝海棠。铁梗海棠比较刚健,垂丝海棠如同美女。这些海棠花古代是成都的特产,古代诗人对海棠印象非常之深,比如说陆游,南宋宋代诗人在成都住过六年时间,笔下海棠很多,怎么写呢,成都海棠天下绝。比喻颜色很鲜艳,很难褪去。还有成都海棠十万株。唐代宰相叫做贾单,写了一本书叫海棠图。这么好的海棠当时主要是成都,当时不像今天,各位朋友知道一个地方有什么好花好树全国到处都种了,古代一种花木要引到一个地方去,那是相当难的。陆游在晚年在剑南诗稿中,关于海棠的就有数十种之多。我记得若干年前,成都还推选过四花,当然芙蓉化呢,历史太悠久,当之无愧。我曾经提过建议,是不是再来一个并列的四花,推荐也就是海棠。后来好像只要一个,这个建议也没有成功。成都的海棠还引发千年文学上的公案,杜甫在成都住了那么长时间,杜甫里面没有一个字写到成都的海棠,和杜甫同时代的诗人写了很多,为什么杜甫不写海棠,在唐代就有人谈这个问题,杜甫大诗人一举一动,很引人注目。晚唐诗人说杜甫觉得海棠很一般,不愿意写海棠,这个理由太牵强附会。后来宋朝王安石也谈过这个问题,王安石认为,杜甫不写海棠是因为杜甫喜欢梅花,不喜欢海棠。还有杨万里说杜甫在成都没有见过海棠,更牵强附会。到宋朝时,有人说杜甫写海棠,是杜甫母亲小名就叫海棠。这个解释好像大家还比较公认,这是文学家谈到古代诗人。杜甫真的是喜欢梅花,古代成都梅花在唐代也很有名,我举个例子,督抚刚刚到成都的草堂居住,首先住的一件事情除了盖房子之外,就是向他的朋友要梅花来栽。证据在哪里,自己写的诗啊。他在浣花溪边上到处游,看到海棠,但是不能够写。另外还有一种很特殊的花,几乎没有列入园林花木之中,但是对唐代成都的意义很大,就是梧桐花,梧桐今天比较少了,这个树在古人心目当中地位很高,古人要弹琴,据说造琴最好的木材就是桐木,成都郊外的江边上,成千上万的梧桐树,每到春末的时候,梧桐花开放,叫做烂漫如白云一般,梧桐花是紫白色,不是很鲜艳,没有作为园林之树。但是有一种很特殊的鸟,非常奇怪,据说根据当时记载,在中国古代,尤其是唐宋时代,在春天梧桐花开放的时候,有一种特殊的鸟,这种鸟非常漂亮,据说它的羽毛是红色、绿色,还有各种彩色相间,就好象凤凰鸟一样,很小,梧桐花开的时候就三五成群去吸这个花蜜。对这个鸟,当时取了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叫桐花凤,成都的春天有这么一个特殊的景观,当时给各位谈到很有名的政治家叫李德玉,专门写了一个桐花凤赋,在成都郊外岷江两岸,种了很多梧桐树,每到暮春时刻,有一种小鸟,五颜六色来采桐花,来饮喝桐花上的露水。花谢了之后鸟就不见了。这个鸟到宋代还可以看得见,苏东坡在成都的时候,也看见春末的时候有桐花凤在窗前到处飞,明清以后桐花凤就越来越少有记载。我曾经怀疑过是蜂鸟,但是蜂鸟原产是美洲,再查中国大百科辞典,鸟类,有人专门对桐花凤做了研究,认为是太阳鸟。只有十公分长一点点,专门以花蜜为食物,这种鸟五颜六色非常漂亮非常好看,否则不会叫太阳鸟。但是对生态环境要求相当高,我估计后来成都环境破坏,桐花凤就没有了。但是西南地区山区,据说云南一代深山里面,太阳鸟还有。太阳鸟能不能复归于成都,希望有这么一天。所以成都在唐宋文人笔下,它是一个花木园林之乡,它是一个诗情画意之地,它是一个山水相依的城市,而且艺术氛围很浓的城市,名人古迹众多,文化氛围很浓。所以成都当之无愧的叫扬一益二。

第五,享誉丝路的产品。成都的手工业在唐代也是首屈一指,首先是蜀锦,蜀锦刚才给各位朋友都谈到,从汉代以来名气就很大,成都不是被称为锦城吗?隋唐时期成都的蜀锦也是非常强大。他们认为成都的蜀锦和成都的丝织工业,在唐宋时期是冠于天下,这个评价是相当高的,成都的锦,不仅仅是锦,还包括丝织品,都是生产高级丝织品最重要的地方之一。成都的丝织品是不是只是高精尖、数量多呢?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当年唐玄宗避安史之乱,带着杨贵妃向四川逃,杨贵妃被杀掉了,唐玄宗继续逃亡,正好走到宝兴的时候,正好走到西川,向朝廷运来40万匹锦,就摆在地上,一字排开,今天我们逃难逃到这个地方来了,大家都很辛苦,为了酬劳大家,大家拿着这个锦愿意回家就回家,我还是要到成都去,皇帝这样一表态,等于是姿态很低了。将士们就感动得热泪盈眶了,陛下对我们这么好,我们怎么能够舍弃分下,锦分了以后军心一下好了,就顺利到达成都。几十万匹,数量相当的多。当时这个锦具体的有多少呢,有一个具体的数据,刚才不是讲南诏侵略成都,把女工都抢到南诏去,为了减免负担,特别下了一个诏书,本来每年在成都要织造锦,因为女工被南诏抢走,可以减掉大概四分之一左右。每年的锦是八千多匹。关于成都的锦,有很多诗歌。但是告诉各位朋友,成都的锦最奇怪的,今天的丝绸之路上,我们讲一带一路嘛,在今天的吐鲁番,和甘肃的敦煌,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我们考古工作者发掘了很多古墓葬,古墓葬里面也发现了大量的丝绸残片,其中锦的残片很多,所谓残片就不是很完整。这些锦大概七八种之多,根据考证,这些锦都是成都生产,个别的锦缎上还有明确标记,来自于益州成都府。也就是说尽管今天我们讲北丝绸之路怎么样长安洛阳是起点,但是长安洛阳不是最高端锦的生产地,成都才是最高端锦的生产地。在考古报告上,各位研究这个东西,记载是比较多的。甚至日本僧人来到成都很多,在中国买一些锦拿回去,日本人是比较擅长收藏东西的,日本有一个京都正仓院的地方,其中有若干锦,明确标注是成都制造。所以成都的锦早就飘洋过海了,西边到达西亚,东边到达日本。

第二是纸,这个纸是指麻纸。蔡伦造纸用什么纸呢?就是麻,用破麻布造纸,中国的纸都是以麻作为原料,麻纸最好的在哪里呢?就是成都,在政史里面记载,根据新唐书和旧唐书记载,唐代皇家图书馆叫做翰林院,翰林院在盛唐时代,大概是五万多卷,用什么纸来抄呢?皇家用书全部是抄的,全部规定用益州的麻纸。另外当时皇帝的诏书,高官的用缎或绢来写,普通的用纸,当时官府的委任状,规定也是用成都的麻纸来书写。可见成都的纸当时质量是最高的,官方用纸,或者宫廷用纸,这个档次很高了。宋代还有一个发明,叫做娇子,纸币用纸档次很高,你把人民币拿到水里面泡几天还是好的。纸币用纸从什么地方来呢?就是构树,构树的皮经过特殊加工,就是宋代的钞票用纸。还有唐代女诗人雪焘,发明了第一种彩色纸,以前要么是黄色,要么白的,雪焘发明了粉红色专门写诗歌的纸。古代不是A4纸,传统称为一刀,一刀就是这么长这么宽这么大,你要用的时候必须要裁,很不方便。一千多年前能够发明这个已经很不简单了。望江楼边上不是有雪焘井嘛,水要求相当高,在那里专门打了一口井,造出来纸质量很高。这就是原因。

最后,雕版印刷业,雕版印刷可以说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很多专家考证,就是唐代初年。发明一种新的技术和推向市场是两回事,今天我们有大量技术,但是烂在实验室里面或者停留在什么什么论文上。雕版印刷术在发明以后怎么样推向市场呢?那就是在成都。今天在成都的雕版印刷术和丝绸之路也有关系。从上世纪大概30年代到今天,在丝绸之路上,主要是在今天的哈密、吐鲁番、敦煌出土或者发现了相当一批唐代印刷品的残片,其中最早一个印刷品就是金刚经,这个被英国人抢走了,保存在大英博物馆里面,世界上工人最早的印刷品,什么地方印刷的呢?有图有文,很多专家考证,就是在成都。同样在丝绸之路上,发现了大量的唐代印刷品,明确写明成都印刷的,比如说今天在国内,不算被英国人、俄国人抢去的,国内现存的最早有明确印刷地点的是佛教经文,叫陀螺义经咒,明确写是成都府印。我到现在没有看到原件是什么。不轻易给拿出来看的。1907年斯坦因在敦煌发现的,有一个剑南西川成都府的家历,明确写是西川成都府,公元882年的历书。除了这些之外,后来还有明确记载,唐喜宗跑到成都以后,有一个人叫柳刺,就是今天卖书的地方,去翻这些书明确记载都是雕版印刷的,只能说相当一部分雕功、印功不是很好。雕版印刷不知道大家知不知道,就是一个木板,这个木头比较好,用一张纸比着一个木板大小,先用毛笔,纸一定要好,半透明的纸,用毛笔写在上面,然后在纸上刷一层胶,反扣在木板上,用刻刀,把没有写纸的地方全部刻掉,反过来把墨刷上就可以印了。这虽然是过去的事了,但是是四大发明之一。成都印刷品不仅在丝绸之路上发现,而且远销到日本。日本有很多遣唐使,他们回去带大量的书籍,在日本的正仓院,现在还存了日本当年留学的古籍,而且明确记载这些书的来源是西川印纸,西川就是今天的成都,印纸是印刷的,不是抄的。这些书籍不仅远销西域,而且远销海外,各位朋友知道,造纸也好,雕版印刷也好,蜀锦丝织品也好,在一千多年前都是叫高科技产品,那个时候高科技就是这些。所以成都的繁荣是靠什么支撑的?不仅是靠玩,不是游乐一下就行的,有这么一些高科技产业的支撑,才有扬一益二的地位。

第六,艺术享乐和浪漫之都。成都在唐代应该说配得上这么一个称号。在隋书地理志上,对成都的风俗就有两句话,成都人颇墨文学,时有斐然,斐然就是很出彩的意思,要不要就出现一个大师,或者著名的诗人。宋史对成都的风俗同样也作了这样一个描述。所以叫文学之士,彬彬辈出。今天留下来的传统,成都的文人相当的多,比如给大家举个例子,我们今天讲诗词,词是诗之后一个新的诗歌题材,词最先出现,最先形成一个文学团体,在哪里呢?就在唐末五代的成都。那时候有一大批词人聚集在成都,共同创作出版了一本今天中国历史文学上的第一部词集,叫花间集。花间集今天还有,各位有兴趣可以找出来看看,里面描写唐末古代风光的词很多。唐朝有两个大诗人,一个叫白居易,诗家绿首在成都。还有和白居易的朋友,叫元正,他写了一首诗,文章蜀地好。第二,成都的音乐歌舞非常发达,美食众多。成都在唐代是音乐之都,有什么证据呢?杜甫到了成都,写了第一首诗,成都赋,还有两句话诗。他说成都是到处听着音乐之声的有名的都会,到处听见吹着萧,笙,少数民族有。他第一印象,成都不仅房子很华丽,音乐之声到处都有。最近厦门的鼓浪屿不是被评为世界遗产吗?其中有一个音乐之岛,到处听得有钢琴的声音。杜甫到成都之后,到处听见音乐声。他还写过一首诗,成都住了几年以后。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如江枫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杜甫见的世面很多了,但是他对成都的音乐评价很高哟。唐代还有一个诗人叫张聘,蕲州谈成都的风俗叫人家多种学,风土爱弹琴。陆游在成都郊外的崇州,当过两年地方官,写了一首崇州的诗,里面家了一个注词,他说蜀州有三千琵琶,我看这个就太黑人了吧,全中国弹琵琶的人找出来也没有三千人。刚才讲了杨贵妃是盛唐文化的代表,她是崇州人,也是成都人。我写过文章,杨贵妃的音乐才能、歌舞才能从哪里来的?就是成都教给她的,成都有这样一个文化传承、音乐传承。这些是歌舞相当好。另外有一本书记载五代时期的成都,里面写成都的风俗,不仅仅是士大夫官吏。就说村庄里面的老百姓、普通的农民,经常都在开宴会,而且一开宴会就一定要演奏音乐,今天我们成都的风俗说实话档次低了,九大碗,就是划拳拼酒。成都这个美食传统千年前就有了,还是说杜甫吧,杜甫是河南人,对成都是抱着比较公正的立场吧,他写了一首诗,成都的蜀酒味道很香很浓,无敌于天下,江鱼美好求。成都的水没有污染的嘛。

刚才各位朋友谈的,万里桥边多酒家,那么多酒楼,今天成都酒楼、茶楼不是挺多吗,所以唐代有诗人李商隐,李商隐名气很大,给成都写了一个,总结成都美食的诗,他说如果在成都,就不想走了,干脆在这里养老了。因为这里美食美酒很多。

最后,遨游与享乐的风尚。同时还是引正史为例,宋史地理志里面讲成都的风俗,蜀人民勤耕作,老百姓很勤劳,种地,无寸土之况,其所获都为遨游之付。每年的收获主要是用于玩去了。不像北方,北方比如说山西,钱都用来修房子了,成都人都用来玩了。踏青就可以踏上一个月。今天的成都人还没有那么疯狂。这是正史写的,还不是笔记小说谁来写的。我再举一个四川的名人,苏东坡,写他的弟弟苏彻,写了一首诗,专门谈成都的风俗,叫蜀人衣食藏土间,第二句,蜀人游乐不知还,还就是回家嘛,就不晓得回家了。这个是苏东坡是四川人,不会诬蔑四川人吧,可见游乐之风也就是这样。唐朝有好几个诗人都写了。今天我们讲成都是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唐朝也就这个风俗了。还有一个张朝的,写了一个诗送给他的朋友,行歌风月好,末老锦城间。另外还有一个诗人叫方盖,他更是直白,游子去游多不归,一个人到了成都之后多半就不会回来了。这是唐朝人写的诗。另外还有一个诗,叫李瑞,写的成都本是风流地,游人易白头。就在成都以后,可能就不想走了,一直到老了。说明成都这种风气是全国文明,而且不是一代文明,而且是若干时代,比如唐宋时代就是多少个世纪,一直保持这种风俗。当然成都的游乐风俗,也是皇帝帝王推波助澜。皇帝孟尝喜欢芙蓉花,下令沿着城墙一圈40里全部种上芙蓉花,那个时候是夯土城墙,可以种。到了秋天的时候,沿城周边40里全部开了,孟尝带着文武大臣去赏花。于是成都就得了芙蓉城这么一个称号。当时帝王将相带头游乐。每年春天带头出去踏青,尤其是在农历4月47浣花日,都是当时成都府尹带头出去游玩。以至于成都的领导都得了一个称号。游就游吧,拉动旅游经济。那么成都是不是只有遨游这么一条呢?不是,成都人的娱乐方式还有很多,还有看戏,各位注意到我们地方戏,川剧地位其实不高,像什么昆曲都被列为世界一般了,昆曲只是若干金花中的一朵。告诉大家,成都是唐代戏剧的发源地之一。当时叫做蜀戏冠天下。证据在哪里呢?比如说当时的男女演员,这个是成都首先出现的,有剧本,有情节,这个剧本也是在成都首先出现的,有舞台布景,还有动态的舞美,也是唐代成都首先出现的。所以给了一个蜀戏冠天下,这个蜀戏当时不叫京剧,京剧是清代才开始有,昆曲是明代才开始有,那是唐代,中国戏剧刚刚开始发源的时候,那个时候较杂剧,杂剧就是中国所有戏剧的前身,最发达的就是成都。成都也是戏剧之都。当年南诏打到成都来,到处是抢人,除了把纺织女工抢去之后,另外有两个人,是杂剧藏夫两人,演得比较好,居然写给李德玉朝廷的汇报当中,朝廷的损失有多么大,特别谈到把两个男演员都抢去了。这说明成都是中国戏剧的发源地。从这个意义上讲,成都叫做音乐、舞蹈、戏剧,当然还没有说像绘画,今天没时间讲,应该说当时都是冠绝于天下。所以在唐代的成都,是文化之都,是艺术之都,是享乐之都,享乐这个词我们不应该回避,有这个条件享乐,为什么不享乐呢?而且是浪漫之都。成都的特点就是浪漫,我想这些形容词,我们来看一千多年前的成都,应该说是当之无愧。各位朋友看看唐代的成都,真的是今天很多地方是很难相比,尽管我们有现代化的都市,但是我们的环境,有水绿天清这么一个环境,有到处是清澈的河流、湖泊,繁花似锦,有冠绝于全国的音乐、戏剧、艺术,有那么多名人故居,有那么多名楼,我想这些能不能够达到这个水准呢?我想唐代的成都是达到了这个水准。所以我说扬一益二,在全国的最顶尖的城市,最繁荣的城市,最值得骄傲的城市,在一千多年前的成都,应该是当之无愧的。好,我的报告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主持人:今天鉴于时间原因,我们就只请一位观众提一个问题。

提问:谢教授,有一个问题想问你,我知道有些地方有花蕊夫人,我在一些地方看到是第二花蕊夫人这个说法,不知道历史上是有两个花蕊夫人还是只有一个。刚才说到川剧,川剧里面的变脸嘛,我们这儿也是戏剧之源,我想联想到三星堆博物馆的面具,我想他们有没有一些关联?

谢元鲁:关于花蕊夫人是不是两个的问题,这个在文学史上说实话,早就有人谈到这个问题,因为关于古代花蕊夫人,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它是前蜀王岩的妃子,后来又说是皇帝孟尝的妃子。五代十国被宋代灭亡以后,有很多记载都丧失了,就变成好像是花蕊夫人有两个,但是我没有做过专门研究,有人做过专门研究,我看大多数人的意见,认为花蕊夫人第一只有一位,第二从现在资料看来,应该还是后蜀孟尝的妃子。大概花蕊夫人就是这样。

川剧的变脸呢,川剧的诞生应该是在清代湖广填四川的产物,湖广填四川移民来源于四面八方,把自己的家乡戏都带到四川来了。比如湖北湖南花鼓话,昆曲、秦强,这些带到四川来以后,经过两百多年时间,在清代末年,差不多是道光以后了,大概是在同治时代,在1860年到1900年之间,这些叫五个不同的地方戏来源,最后才会合成为一个完整的地方戏,就叫做川剧。川剧真正的兴盛是清末到民国时代,像三友会。从这种情况来讲,川戏和清代以前四川地方戏剧,其实没有什么联系,主要是在民末清初的时候,由于四川遭受了非常严重的战乱,老四川人在这场战乱中几乎死绝了,四川的文化传承没有传承下来。而且地面上的文物,在地面上的文物也全部毁完了,深山地方还有一点。三星堆就更早,三星堆那个时代的面具,我只能说是三星堆时代和后来的川剧变脸,完全没有任何关系。

主持人:各位观众,今天谢教授以他渊博的知识,通过文献、考古、诗歌,为我们全方位描述了一千多年前隋唐时期成都的繁华与浪漫,让我们为自己作为一个成都人而感到自豪,我们成都人的文化素质很高,我们成都人的生态环境很好,我们成都是一个创业之都,高科技之都,一个浪漫之都。我们再次以热烈的掌声感谢谢教授为我们带来精彩讲座。欢迎大家下次再到我们成博来听讲座,以后谢教授还要为我们带来他的精彩讲座。谢谢大家。

 

 

扫码立即预约

关注我们官方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