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学术讲座 / 讲座实录

2017-07-23

故宫博物院藏石湾陶整理与研究

2.jpg

实录内容:

黄卫文:大家上午好。今天给大家带来的讲座,题目大家看到了,主要是给大家介绍我们故宫藏的藏品,它的背景知识,说明一些关于石湾陶烧造的历史问题。我的讲座主要是以这几个方面来给大家说明。当然有一个引子,咱们说石湾窑的藏品,为什么以故宫藏品来说。第二是简单的概括。第三是把石湾窑藏品分两个部分。第四是总结一下石湾陶的生产特征。

大家知道,广东佛山石湾窑以生产独具特色的石湾陶器而文明的岭南民窑。窑址在广东佛山石湾镇,现在叫石湾街道,相当于咱们城区一个街道办事处的行政编制,可以说制陶历史悠久,烧造产品很丰富,有以明清及当代生产的各种艺术用陶和具有写实风范的人物和动物陶塑,这是石湾窑的特点。在故宫博物院所藏数量宏富的中国古陶瓷文物中,200余件来源于清宫旧藏及雇工博物院建院后的。我们管理的有30多万建,其中200余件来源于旧藏,主要是明清和当代生产的石湾陶的产品,制作工艺很精湛,无疑可以说是国内外收藏石湾窑藏品中极具价值的传世藏品。石湾窑的历史呢,昨天我也简单看了看展览,他们说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主要还是唐宋时期,唐宋之前没有。一个是大帽岗窑质,一个是南海奇石窑,这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发现的,也做过简单的发掘和调查,随着咱们国家建设的变化,这两个窑址现在都消失了,都被大规模建设破坏,现在只有几位老师发表文章中才可以看到,一个是佛山市博物馆有窑址标本。其中好多还带有铭文的。当时调查发现,这两个窑址,大帽岗窑址主要是唐代,南海奇石窑主要是宋。主要是陶器,个别作品附加有动物或者人物装饰。调查者认为,他们的产品与明清石湾窑之间有一定的承袭关系。明清时期是整个石湾窑发展的兴盛期,大量生产日用陶,大家看过展览都知道,生产过很多碗,还生产艺术釉陶,特别是陈设用陶,或者写实人物或陶塑。石湾当地就有这么一个说法,现在大家都反对,当时也反对,十万窑不过长江,什么意思呢?他们认为石湾窑的产品主要流行于岭南地区,在东南亚特别多,比较流行,比较喜欢。在长江以北地区,传世的比较少,也不受到大家重视。是有这么一段说法。根据我这些年总结故宫藏品研究证明,当时还有一批比较精致的作品,可以说作为贡陶的形式进入了宫廷了,所以这是不符合历史实际。为什么们说它是贡陶,有一个判定。到晚清20世纪上半叶,大家知道广东市是开历史之先,建筑风格的改变,西洋建筑大规模进入流行,使得石湾的东西慢慢没有市场了,建筑市场的萎缩反而导致当时好些艺人,像有些陶塑艺人,慢慢转成像做石湾公仔这些小的人物,摆在案头。石湾公仔最流行是晚清到民国期间,出现了很多陶塑名家,如黄炳等。新中国成立后,石湾窑生产很快得到了恢复和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佛山陶瓷生产特别兴盛,有些建筑和日用卫生陶瓷都是佛山品牌。还有艺术类的也在保留,展示的照片就是石湾镇明代的古窑,现在还在用,不定期的还在烧。窑必须要烧,不烧就毁了,定期要用。

下面主要重点介绍一下故宫博物院藏的藏品概貌和简介。刚才介绍了,我们石湾陶藏品有200多件,这个石湾陶陶瓷并不保留在一个组,我们分得比较细,各个专业组,像有的石湾陶人物和动物这类小的陶塑作品保存在雕塑组,也是我们一个部门的,叫雕塑组,各种雕塑。但他们不是专业搞陶瓷,只是这一类型的藏品,有的就写成石湾窑了。因为好些没照片,不是说每件照片都有影像,故宫文物180万件,还有一些文物还没有来得及查。我可以看到文物帐,写的石湾窑什么的。后来有一些我一看,不是,是咱们四川成都琉璃厂窑的,还有小玩具什么东西,他们还写厂窑,这些肯定不是石湾窑。下来再细细分一下,大概200件左右。藏品来源就是旧藏和石湾陶藏品现计有约80余件。大部分是经过捐赠、收购等途径。给大家解释一下所谓清宫旧藏的概念。故宫博物院成立之前,清宫旧藏就是宫殿旧藏。这个时期成立的时候,凡是存在故宫博物院的文物,就名列为清宫旧藏。还有承德山庄,颐和园等等这些文物后来陆续归故宫收藏的。清宫旧藏文物可以说是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主体,向社会公布的可移动文物就是180余万件。以我们陶瓷组来说,有36万件管理藏品,其中清宫旧藏就占有32万件左右,大部分是明清两代的官窑瓷器,以清代为主。咱们说得俗一点,天天都使、年年都使,年年都烧,运到宫廷里头,有些连包装都没有拆开就搁在那儿。到现在博物馆管理分门别类以后,把原来包装都打掉了,挺可惜的。过去清代用瓷的包装,我们90年代还曾经想办一个宫廷包装展,后来找不到了。因为太多了,因为要点数嘛,重新分门别类,完了就把这些包装,稻草什么的、土瓷。其中除了景德镇这些官窑瓷之外,还有地方窑的瓷器。还有一个重要特征是什么,原来本身属于各种宫殿的,这个大家不是很重视也好,分得不是很细也好,应该说本身是宫廷式生活嘛,那些东西是干什么使的,不是现在陶瓷归陶瓷,玉器归玉器,那些都是在宫殿里放着,宫殿里的陈设,宫廷器用,到底是干什么用的,这些年我一直做这些工作,清宫旧藏一系列研究文章,通过什么呢?追到它原来藏到什么宫殿,文物的原始编号。故宫博物院成立之前,成立了清史善后委员会,清查陈列的物品,有一个专门的机构。按铅字文编号,每一个字号对应一个宫殿和场所,他们清点这个宫殿有什么东西,然后编号。逐渐出了故宫博物院检查报告,大概是上世纪20年代时候,陆陆续续出版。根据这个编号,根据原始档案,比对查对,我们就可以找到原来在什么宫殿。这个目的就是,通过原藏位置探究,我们了解它当时作为宫廷器用使用的情况,特别是研究文化的内涵、特点以及他们所反映出的皇家审美趣味、取向,对当时文化艺术以及工艺美术等领域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可以说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这个给大家展示的照片就是当时库房的情况。

下面我以原藏方位为纲,不是按器型或时代给大家介绍。首先是养心殿,大家看清宫的电影电视剧,西六宫南面的独立院落,嘉庆时期的殿院,主要是明代时期的偏滇,雍正时期因为设立了军机处,一直到溥仪,养心殿就变成了办公的主颠。西边是山西堂,可以说养心殿一直到晚清,可以说是整个国家的政治决策中心。殿内原藏明清石湾陶三件,有蓝釉的撇口瓶,高32厘米,口径10.5厘米,吕字:三一四。这就是养心殿前殿的陈设。这是一件清石湾窑绿釉瓶,它发黑,仔细看还有隐隐的墨绿色。这个瓶的底部贴了一个黄条,春字二八十九号。再往回推,宫殿还有原始档案,清代的陈设档,一样每年都会清点殿里面摆什么东西。比如养心殿陈设阁,这个也是我们借鉴比较多的原始材料,但就是不完整。大概最早的原始陈设档在嘉庆二年左右。这就是我们检查报告对应的,

寿康宫是皇太后住的,原藏明石湾窑翠毛优梅瓶和清石湾窑翠毛优牛式花插各一件。没开放之前,是这个模样。咱们展览有一件用的图片就是广东省挪的有一件明清的石湾窑梅瓶。这个是照的好的这边,另一面有一点残。这个是清代石湾窑花插,它的编号是出字号,还写的是歌窑,蓝色瓷牛。有的是随便写的,基本反应这个情况。制度还是很完善的,每天谁进谁出都得搜身的,还得两边抗着枪,民国时期故宫门卫都是带枪的,进出都要搜身。这一件是存在景阳宫东六宫的宫殿,景阳宫的一个小库房,主要存的瓷器为多,这一件菊瓣盘就是景阳宫藏的。这个底心有一个篆书的方章款,特别模糊。因为时间长了,还有当时刻得不是很清楚,我们找篆书的同事,拿放大镜看了半天,他们推测应该是这四个字“吴东恭印”,笔画不是很清楚,看不出来这个笔了。这个是贡品才会这么些。后来问石湾窑的专家,没有吴东这么个人记载,没有。这个名字是不是有错误或者怎么着的。而且还有宫中的黄条,这个是宫里面贴的,这个是写的敬事房下库。说明是在敬事房下库放着。敬事房在御花园的东侧,我们一般说是北五所,所就是库房。清代是国内太监机构敬事房的库房,主要收储各藩各地供应等等。这是翠毛釉菊瓣盘,当时就放着这么一对,编号2231—1/2、2/2。很典型的石湾。这是另一件,釉色深浅稍微有点区别,形质一样,大小差不多。在陈设档里头,光绪十五年《敬事房上用瓷器实存档中,先找什么宫殿的,然后再找陈设档,挺难的,东西这么多,能找到,能对上一件也挺难的,有特殊的,肯定知道是它。写青花瓷瓶,你不知道哪个东西。这个能对上也挺不容易。我对过一件龙泉窑的东西,嘉庆二百年就在陈设档里放着,而且写着器物伤况,现在跟文物卡片上的伤况一模一样,这种传承性,就一下辨别出来了。从光绪十五年的存档里头,写的奏明敬事房赏用瓷器两件。整个我看整个就这两个盘子。

古董房,是在敬事房旁边的院落,专门收储古文器的地方之一。明清的石湾陶12件,其中4件已外拨了。这是收藏石湾陶最多的库房。这个是梅瓶,丽字号。还有白釉琮式瓶,也是丽字号,原一组四件,其中三件已外拨,广东省博物院和佛山博物院等单位。故宫文物在六七十年代的时候,支援地方博物馆建设,拨过好些博物馆,不知道成博有没有。四川博物院肯定是有,大家到各地博物馆,省级博物馆,或者大的地市博物馆,如果陈设有清代官窑瓷器,大多是故宫拨的,六七十年代时候的事儿。

这个是底部的照片,胎还比较细腻,整个是白釉,除了牛的嘴、耳、尾。还有这一对壁瓶,比较早的明代石湾窑壁瓶。

千秋亭,是御花园中路的亭子,明初建,明代是供佛的,是一个小的佛堂,其中廷内一个佛龛里头供了36尊清石湾窑的罗汉座像。它的罗汉像呢,姿态有差别,36件我没法一一给大家列,高度大概是11.5到17.5厘米之间。从釉而来看,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蓝釉为基调,兼白釉。这是给大家展示的几组。还有以红、黄两种釉色为主,杂以蓝、绿、白等色釉。基本是分这两个类型吧。

故宫好多东西有历史沧桑感,这个亭子里在供,肯定香烟缭绕,有历史沧桑感,很生动,很传神的。这一件是在怡和轩建筑之一,曾经翻建的,它是其中一个小小的建筑,叫颐和轩。前面是花园,其中存在一个大箱子里头。这个跟咱们过日子一样,每天打扫,保不齐就摔了。这个是粘补的痕迹,不是我们后来修的,后来我都挺惊讶的,官窑的学生,都是学陶瓷修复的,你看他们当年怎么修的,他们有什么特殊的黏合剂啊,粘得特别好,看着挺完整的,但是破损痕迹是有的。这个也不知道是干什么的,但是有花插,下面是一头象。颐和园大家很了解了,清代的三山五院嘛,圆明园焚毁了,慈溪时期重新建的,陈设的东西基本上是从后来宫里头移过去的,陈设档里有好多记载,圣母皇太后要去什么什么东西,点名要的。

这个乎字就不知道当时拿毛笔写的,不知道什么意思,估计是陈设在什么位置的一个标志。这件也是颐和园的,很典型的石湾窑釉色。这一件跟敬事房那一对盘子是一样的。原来其实我们找这总字,跟我们检查报告的一样,检查报告叫总务处,但这个总字有大小,后来还带颐文字的,还带标签的。在故宫清点文物的时期,北平市政府还成立了颐和园善后委员会,清点颐和园的文物。后去问过,帐还有没有啊,不知道。文物也归到故宫了,文物跟着抗战一起南迁,有一部分拨回给他们,还有一些没南迁的,大部分好些存在故宫了。

原古物陈列所仓品。14年2月成立的,在外廷西路武英殿内的展室正是对外开放,其展示和保存的文物为承德避暑山庄和盛京皇宫内清宫旧藏器。当年北洋政府成立了叫古物陈列所,把文物全拉到北京来了,独立保存,这感谢少帅张学良没有拦着,当时军阀很独立的,没有拦着。后来开辟了展室,展示这些文物。古物陈列是中国现代意义上最早的博物馆,1925年故宫博物院也成立了。之前抗战。后来民国政府国务院规定把古物陈列所合并给故宫博物院了。1946年有专门的文献,会议决定后来归故宫了。这些东西在抗战时期,他们还在清点文物。他们当时也叫劲,是南京政府的,级别也高,为什么叫博物院,现在好些单位都爱叫四川省博物院,都觉得院比博物馆显得大气,其实没了解为什么叫院,民国政府叫检察院、行政院,其实是国家政府一个机构,院是跟他们平级的。当时蒋介石、汪精卫、张学良都是理事,地位高才叫博物院。后来这个名字没改,好些不知道什么叫院,证明它的行政级别或它的地位。他们在清点的时候,留字号,留平,就是没南迁的。其中个别有老的编号有写奉字,还有写热字,大概他们保存的石湾陶大概十件左右。

这个是绿釉贴花瓶,原来避暑山庄的。这个是花插,这件是明代石湾窑的寿星像,石湾陶的人物怎么定时代,我们称之为全身施釉的比较早,兴起也是这个时候,明末清初兴起,清代是手连都露胎的,不施釉。清代的炉,这个胎有典型的砖红色。这是典型的仿钧玫瑰姿釉水注。还有两件弥勒,留字号,一个是米白釉,一个是黄釉。这一件有点特殊,有点像宜兴的,石湾和宜兴很难分。大家看清宫旧藏造型漂亮、釉形规整。

可以发现,通过原档案,对旧藏品的原藏位置追根溯源。藏点也比较分散,除了紫禁城外,还有紫禁城内,还有其他几处皇家宫苑。为什么说它是贡陶,这个性质怎么认识,陶瓷器是日常使用的器物,也是历代宫廷器物的主体,从唐代开始,各地方窑就开始做贡瓷,文献中都有记载。这些一直延续下来,到明清时期,无论是宗教祭祀还是赏赐等等方面,都有巨大需求。为了这种需求,清清两代朝廷采取这几种措施,第一是景德镇御窑烧造,二是地方民窑派烧。三是地方官府或官员个人纳贡的陶瓷器物,就是所说的贡瓷。从院藏的32万件清宫旧藏,除数量庞大的传世景德镇明清御窑瓷器之外,一些明清时期的地方名窑产品,如河北彭城窑、江苏宜兴咬、浙江龙泉窑、福建德化窑、广东石湾咬等窑场的制品也有收藏。判断这些地方窑场的产品是否属于贡器大致可以从二个方面来考察,一是文献中是否有相关记载,二是故宫旧藏陶瓷中这些窑场的产品是否已经具备了相对较多的数量。可以说文献里头没有记载石湾窑藏品怎么进皇宫的,宫廷里的记载也没有。这是很难的问题,陶瓷过去都是在零星文献有记载,或者文人笔记里头有一些评论。石湾口口相传也好,故老相闻,谓明末李尚书待问奉命往潮州办贡瓷,顺道返佛山,见石湾地方可建咬,并能容纳工人,即行建筑。肯定这个石湾陶是特产之一。而且活计档里头,它是什么档案呢?造办处是一个宫廷里的机构,管得比较杂,宫廷里的制作、赏赐、宫廷管理的洋人、来往的礼品,造办处都管,还管理制作机构,整个窑厂都归造办处管。今天皇帝下旨要做什么,有的在宫廷里,有的在紫禁城周围吧。最多的时候有六个作坊,紫禁城,圆明园都有作坊。从康熙晚期一直到清末,都有,存在中国历史博物馆。现在我们好多依赖于活计档。这个名字也是不见史书记载,我问过石湾的同仁,明代有没有这么个匠人,当时抄这个记录都是小太监,是不是名字写错了呢?也不好说。肯定是他们认为石湾的东西。刚才他们说的,石湾的东西跟宜兴的东西很相近,一般人看不清楚。这是一个大的问题。说明什么,说明这个东西肯定在乾隆之前就在宫廷里收藏了,宫廷里的藏品,看见了,问这是什么时候的东西,乾隆是很喜欢古物的,对古物很痴迷。而且从数量来看,这些旧藏的石湾窑器也比较多的。所以我个人认为明代这些东西就供给宫廷了。而且还有地方大臣的供单。进贡什么什么东西,比附两广总督什么的都会进贡。所以我认为这些石湾窑器性质应是明清石湾窑的遗存。

建院后入藏的石湾窑藏品。这个是章乃器先生捐献的,他把好多收藏的文物捐献给国家博物馆,他收藏挺丰富的,有陶瓷、青铜器、书画等都有,这个是章乃器先生捐的罗汉坐像。这是1956年入藏的,伏狮罗汉。这个是佛像,57年入藏的。这是商承柞先生捐献的,中山大学教授,古文字专家。他65年捐献了石湾窑的东西,他收藏的。这是1958年收藏的,铁拐李像。像这些吧,有的在我组,有的在雕塑组。这个梅瓶,原来我们都定的是宜兴窑,后来石湾窑的同志说是他们石湾的东西。我们也去宜兴看,确实很少带贴花的。这也是,我们入藏比较早,大部分是50年代、60年代,老先生搞研究比较早,他们在市场上动手也早,当时这种瓶子买回来没多少钱,可能20块钱什么的。这个1954年之前入藏的,1954年这些东西就在故宫了。这是灰兰釉葫芦瓶,完全模拟葫芦的样子,这是1946年入藏的,好些拿它当旧藏,这个是1946年郭广昌,这个是民国的大收藏家,他去世了,他家人把东西捐给故宫了,他给袁世凯烧过窑。故宫博物院第一个出国展览,1929年的时候,去伦敦,第一个中国文物展,关于陶瓷,是他写的说明。它也有单独的编号。后来1953年重新写的故宫文物。这是花插,整个是玉兰花的样子,这个是石湾窑的特点,花插做成动物形状。这也是一件64年入藏的,大家看这个编号写多少现,100块钱,当时是博物商店收进来的,1961年。这在展览里面有一件,我们定的比较早,估计是明末清初的东西,那一件比这个釉厚,要亮。这个绿釉,宜兴窑也有,也差不多。也是很难分。这肯定是一灯盏。我们一般叫闷灯。这是典型石湾窑的作品。仿哥花浇,这些都比较早,像一个壶似的。灰蓝釉碗。这一件祖唐居款的,是明末著名的一个号,我们一件刻祖唐居宽黄釉菊瓣盘。是吴仲超院长捐献的,他跟周总理关系比较好,是老地下党员。这个是绿釉形杯,好些都是琉璃厂后配的,木盖、香炉、香薰。这个葵花式的三足洗,海棠式洗,楸叶洗。这个放大照片就可以看得比较清楚。石湾窑的釉比较有特征,釉比较厚、比较粗,流动感更强烈。这是一个玉兔砚。这一类东西都是比较晚了,大概晚清到民国时期。花釉,都是商先生捐的。这是我们孙老捐的,好些人不知道,其实是我们著名的老先生,他在上世纪初,北京的大古玩商。50年代初的时候,他们把文物捐给博物馆,光我们就好几十件是孙老捐的。故宫陶瓷里面,孙老带着人去故宫,过去分门别类清点,谁鉴定,孙老,孙老带着学生,我先生的老师了,那时候的小年轻,带着他们做的。所以故宫是分两个系下来。这一批都是商先生捐的。这一件也是叶式洗。这个呢,是在雕塑组里保存的,他们定的是清代,其实这是民国刘永传的作品。下面这几件近代当代的东西,这几件东西呢,刚才给大家封面有展示,1955年,中央地方工业部联合中国美术家协会在故宫博物院保和殿举办了全国陶瓷专业展览会,为了恢复地方生产,组织了这么一个展览会。从全国送展的作品选出两千余件作品参赞,部分展品会后入藏故宫博物院。当时有石湾陶就是展览的作品,这些作品代表了当时那个时候石湾窑最高的水平。恩这一件藏品来源为1955年全国陶瓷专业会议产品评比组,获得甲级奖的作品,制作者区乾,送展单位为广州人民美术社。我觉得特别生动,母鸡张开翅膀护着小鸡。欧乾大师也是以动物塑最有名的。这个原来没找见,就躺在库房睡大觉。故宫不光件数多,文物级别也高。一二三级就是国家重要文物,我们基本上是在级。极少是一般文物。现在不知道这些哪个大师的作品,这些东西肯定是当时石湾的作品。还问过有没有当时参加会议的资料有没有,因为时代久远了嘛,当时有一个机构成立,后来早就没了。这是一个灯座,还有好几件,我没都招。我们对文物研究,对现代研究也不是特别重视,因为要搞古代嘛。一看还有这些好东西,顺便照一下。

总体看,院藏石湾陶的工艺特征,造型归增,器形丰富,釉色多样,制作精良,代表了明清两代至近当代石湾窑陶业生产的工艺水平,反映了名清陶艺的特点。看瓶式比较丰富,这是各式的花插,还有动物的花插。在石湾这些都很少,产地生产出来是为了卖了,都被人买走了,反而在本地倒少了,本地搞博物馆,现在搞研究什么的,想慢慢收回来,得从外面买回来。这是我们经常去各地的一个特点,反而本地看到好东西少,因为产地嘛,不是为了自己收藏的。

给大家稍微简单总结一下,各种器型,香炉、盘、碗、杯等等。陶塑,主要是这两种,36件罗汉像,近当代的也有一些藏品,但这些就不如他们丰富了。胎,胎体一般来说手感略重,我所说的重跟谁比呢?跟宜兴比,宜兴在故宫也有及最有名的宜兴紫砂,宜兴窑旧藏品也不少,除了各种茶器之外。宫廷档案里一般管陶器叫宜兴挂釉,和石湾窑的区别,他们有好几类都特别相似,在民国文献里,好多提出过宜兴、石湾、景德镇,也在仿他们俩,他们也乱。做这些工作,慢慢一点点分,还真的很难分。我想借助一下科技手段,比如我们有实验室,可以分一下釉胎,这些工作就比较复杂,还得打报告动用文物。胎色也比较多,简单的菊瓣盘,黑忽忽的。石湾本地的白土拉,宜兴的带着沙的颗粒。除了那些露胎的,底部施釉的也有,其中也很规整。

可以说明清石湾窑的产品釉色丰富,并且善防史代名窑釉色。如仿官、仿哥、造龙泉、仿定、仿建窑、防景德镇窑颜色釉等。其中以仿钧釉的广钧类窑变花釉最为著名。此外还有灰兰、灰青、月白等。

以这种深浅不一的蓝色为基调,其间杂以或多或少流淌状的白点或白絮,似翠鸟的羽毛。被称之为翠毛釉。像民国时期许之衡,说的,广咬以青发蓝斑者为最多。此外,他色岁有,然总不脱灰墨一类釉也。

装饰上,除了追求器形美和釉色美,相对地如刻划、描绘饰纹等装饰方法基本未见。

综上所述,院藏明清及当代的石湾陶藏品,造型丰富,釉色多样,制作精良,工艺特征典型,不仅突出反映明清及当代石湾窑陶业生产的工艺水平和特点,也是我们研究石湾窑陶业生产历史问题最具价值的传世子老,特别是80余件清宫旧藏的石湾窑“贡陶”传世品,即是明清石湾窑陶业生产与宫廷间联系的力证。我的讲座到此。谢谢大家。

主持人:非常感谢黄卫文先生给我们带来精彩的讲座,大家在看石湾窑的同时,现在也可以知道有哪些釉面特征,从清宫旧藏来看,哪些是特别推崇的石湾窑的一些器物,或者哪些特点是我们石湾窑最受人们喜爱的,甚至得到了宫廷的喜爱,刚才讲的打坏一个小水鱼,被丈责60。收藏界都对石湾窑的东西情有独钟,说明岭南地区的窑口,不仅是一般老百姓,连收藏界的大腕都非常喜爱,石湾窑的确有它独到之处。现在我们可以留几分钟听众提问,很难得故宫专家到这里,可以互动一下。

提问:你好黄老师,我知道像唐宋的钧窑是一个大类,你还提到仿钧,他们的区别在哪?

黄卫文:因为它还属于窑变,石湾窑也属于窑变釉,像玫瑰红的水注,典型的仿钧釉,石湾窑主体是仿钧的,光用一个广钧不能概括整体面貌,还有仿哥釉、绿釉、白釉。它跟钧窑的区别是多次烧,这个石湾窑的东西是好几种釉,比如蓝是蓝,白是白。钧窑就是一种釉,窑烧了。像石湾窑也好,宜兴也有宜钧,也是有仿钧在里面。里面有钧窑的流淌感,不是一种釉类。是这么做的。

提问:黄老师请教一下石湾公仔起源是什么?

黄卫文:这个等广东石湾的老师来,他们回答更明确,定义更准确。广东粤语的话是公仔,指的是这种小人,比如佛、仙、道、人物,这是粤语的称谓吧。

主持人:接下来还有佛山市博物馆的石湾陶瓷博物馆的专家都会过来讲解,包括国际级的工艺大师,有讲座和现场调釉,有些地方性的东西大家可以再关注一下,多参加我们活动。我们今天的讲座就到这里,谢谢各位。

 

扫码立即预约

关注我们官方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