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学术讲座 / 讲座实录

2017-04-01

敦煌石窟的雕塑

2.jpg

实录内容:

主持人:  观众朋友们大家下午好!欢迎光临今天的讲座现场。我们都知道,敦煌石窟造像是中世纪造型佛教艺术的典范,他们在敦煌石窟艺术当中就像一颗灿烂的明珠,立刻化、多维度的体现了不同文化、不同时期宗教艺术的积淀,如何去解读背后深藏的文化渊源呢,今天我们就邀请了一位重要的嘉宾来为我们授业解惑,他就是敦煌研究院考古研究所原所长研究馆员刘永增先生。刘所长1972年就到了敦煌文物研究所工作,为敦煌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奉献了最好的青春岁月,他于92年和09年分别赴日本东京艺术大学和高野山大学攻读了硕士和博士学位。下面就让我们跟着刘永增研究员为我们解读这一尊尊从历史当中走来的泥塑背后精彩的故事。欢迎刘所长。

刘永增:今天在敦煌展览现场给大家解说敦煌石窟的雕塑,雕与塑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所谓雕,应该是把我们印象当中的物体雕刻到我们所需要的造像。塑是从零开始塑造成造像。敦煌主要以塑造为主,尤其以彩塑为主。我们知道释迦牟尼创立了佛教,是在公元前六世纪在印度,古代的印度和现代印度地域不太一样,我们说当时印度比现在广阔很多,现在我们看到是孔雀王朝的印度地图,基本上是这样,这一条河是印度河,这条河是恒河,这像我们国家的长江黄河一样,是印度史上最重要的河流。当时巴基斯坦、阿富汗都在印度版图,孔雀王朝是公元前265年,大概是前汉到后汉时期。我们一定要先有一个地域概念。到了笈多朝时期,我们现在经常讲到笈多朝雕刻。现在这一块大概是巴基斯坦和印度的疆界,这是尼泊尔,就是现在的尼泊尔。首先要讲到两个,一个是巴尔胡特与山奇大塔,分别是公元前二世纪到一世纪的佛教雕刻,现在这两个遗迹还在,我们现在这里头有一个红色的标记是公元前三世纪亚历山大东征,这对佛教的产生有重要的关系。公元前三世纪,亚历山大东征到了现在的阿富汗,印度西北一带。因为连年的战争,士兵的厌倦情绪,也包括希腊人不太适应印度的高湿高热高原的环境,他们就回去了,战争就结束了。但是亚历山大已经东征到了印度,给印度带来了希腊的文化,当时部队有很多宗教人事,有诗人,有医学家,还有雕刻家。所以我们讲印度雕刻史的时候,就会很频繁的借助两个词,一个是马图拉,一个是犍陀罗,犍陀罗就是希腊与印度文化相结合的产物。这是公元前六世纪前后印度的情况,这是印度当时分16个小国,和我们国家春秋战国时期大致相当,也是有很多割据的小国,当时在尼泊尔附近有一个袈婆娑国(音),有很多佛经故事都有表现。释迦牟尼虽然创立了佛教,但是在释迦牟尼在世的时候,甚至在他涅盘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并没有佛像的制作,佛像最开始制作在什么时间呢?就是刚才我们说一个是  巴尔胡特,一个是山奇。这是恒河,这是印度河,这是我们看到的巴尔胡特大塔,这个非常重要现在这个塔在博物馆展厅里面,是1873年英国康复学家康宁汉发现的,对佛教造成了很大的破坏,他们当时为了采集这些文物,因为他是专家他懂啊,这个塔就是半圆形的一个塔,他从这个塔的上面直冠向下打下去,盗取舍利子这些。当时在印度的中部,我们说古代印度分五天竺,东南西北中,我们说到西天取经,通常是到中印度、北印度和西北印度多一点,南印度相对比北印度要晚一些,很发达的就是北印度和西北印度。包括玄奘取经,还有法显,都是走西北印度走得多一点。这是加尔各答博物馆里面,加尔各答是一个海港城市,实际上就是为把这些东西运走,有很多东西没有运走。我们看到这是一个复原的想象图,在这个里面就是有一个半圆形的佛塔,这个塔发现的时候已经被破坏得很厉害了。这是我们看到的其中的雕刻,相同的在我们展厅里面都有,就是257窟的故事,原来还有一个动画片九色鹿的故事,就是以这个故事为背景。对不起,不是这个故事,这是释迦牟尼的诞生,释迦牟尼的母亲晚上在睡觉,这是灯,表示夜晚,前面是侍奉他的人,这是我们的鹿王的故事,这是一条河,这个人掉到河里了,这个鹿跳下去把他搭救了,这个国王非常想得到这个鹿,国王妃子梦到这个鹿,就像用这个鹿角做首饰,鹿皮做衣服,于是就悬赏高官厚禄之类的,后来这个背叛的人就暴毙了。我们257窟展厅也有,表现形式完全不一样,这样的雕塑是石雕,雕得非常好,时间大概在公元前150年到100年。这个时候没有佛像。有什么东西呢?有盛树,因为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讲经说法,用菩提树代表释迦牟尼存在,用一个脚印代表释迦牟尼存在,比如佛塔象征物代表释迦牟尼存在,有菩萨,有比丘,但是就是没有释迦牟尼,释迦牟尼不可以以人的形象来表现,亚历山大带来了雕刻艺术,然后出现了造像。

这是另一个山奇,这个佛塔还在,我们看到印度的图片,80%到90%都是我现场采集的,这个地方我已经去了三四次了,非常有名。这也是公元前一世纪的雕刻,这个比较完整的保存下来了。大概发现在1818年的时候,1818年到明天就200年,大概100年之后才对它进行研究,研究过程中也有一个康宁汉,特别对这个破坏比较严重,这个里面有三个塔存在,重要在什么东西呢?有一号塔、二号塔、三号塔,其中一个塔里面发现释迦牟尼的弟子,这两个弟子的舍利子在塔里面发现了,证明这些塔大概在公元前二三世纪这么一个建筑物。还有一个塔是三号塔,也发现了一些东西,但是发现的时候,康宁汉带了很多人,当时发现他们也不懂,康宁汉知道以后,对它也采取了一些非考古的掠夺性措施吧,刚才说从圆顶塔顶打下去探取舍利,这个塔的雕刻非常华丽,编号编了200多个号,我们看到这个就是我们现在的一号塔,这个大概是公元六七世纪的寺院,有非常多的雕刻。这些党课当时他们做了交易,说把这些雕刻送给英国的女皇,英国女皇先就答应了,答应了以后当时为了凑集这笔资金,就要把这些东西解体,要运到英国去,在资金筹集过程中,这个地方军队领导换了,被换的人不太愿意做这个事情,后来这个就搁置下来了,后来又进行了修复复原。因为被康宁汉搞坏了,其中有一个门就装反了。这是我看到世界上最早的佛教雕刻,这个佛塔象征一个佛陀的存在,这就是象征释迦牟尼的存在,就是没有人的形象。这个我们看到夜叉,汉语有一个叫母夜叉,也代表和印度文化相连的关系,这个就是夜叉。我们看到犍陀罗的造型特征,犍陀罗大家应该很熟悉,佛教产生就是从犍陀罗或者从马图拉开始,他们从公元前一世纪到二世纪前后,同时在两个地方就诞生了不同艺术造型特征的佛像。我们看这有一个印度传统造像,我们国家传入佛教从学术上来讲就是公元前后,有说公元50年,有说公元2年,有说公元前早一点,和它有关系。印度这个像,这是马图拉博物馆里面的  我拍的时候2005年,20多年以前图片上看到这个像还是这个样子,太简陋。大概在印度人心中就像,这是一个题意的像,七八十年代的照片是这个样子,现在去看还是这个样子,非常简陋的博物馆。谈到佛像出现希腊文化,这就是希腊文化的东西,你看这个穿的衣服,这个是希腊文化里面的风神,我们看这两个金币,这是阿富汗的巴弥尔石窟,我们倒回去看,和它头顶上是一样的,我年轻时候刚到敦煌的时候,这种风神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现在看来是来自于希腊文化的东西,是通过佛教文化传到我们国家的。还有叫风婆,也是女性,你看很大两个乳房,具有女性特征,这是249窟的风神,这是雷神,据说汉代文献就有记载,说是雷神怎么回事儿,就是有人在天上打鼓。这个就嫁接了希腊文化的风神。我们再看这个,因为在阿富汗地区,有粟特人,有波斯人在那儿生活,他们更信仰拜耳教,这个就是供火坛、火炉,有放出光焰,这边有一个像,这个像有一个题记,说明是佛陀。就是说在货币的一面造有佛陀,另一面是迦腻色迦王像,而且具有了佛陀的头光,声光。到了后来公元后一二世纪,就出现了这样完整的雕像,这个雕像是我们看到的印度新德里博物馆的造像,印度大理石非常漂亮,这个和希腊文化就有很多相像的地方,比如这个大衣,袈裟也可以叫大衣,这些衣纹线,我们给它一个纵剖,从这里剖开看的话,这个衣纹线像地震波一样,这个和敦煌的雕像和其他雕像比,我们知道之间的差异,差异无好坏,只是有区别而已。这个希腊掉样有一个特点,左脚总是稍微弯曲,表示人的动作。我们看公元前一千年尼罗河流域,看埃及雕像,一只脚在前面,腿部并不发生什么变化,表示它的动作,这是希腊雕像很重要的特点。然后左手拿着袈裟的一角,为什么拿着袈裟一角呢?因为他要行走,很拖沓的衣服不提起来不好走啊,就像女士穿长裙一个道理,后来我们看佛教造像,包括做像也是用手拿着袈裟的一脚,就是从佛教的立像来的。我们说这是巴基斯坦博物馆里面,刚才看这是右脚,这是左膝盖。具体的区别就不太有时间去讲了。比如这个肩、腹部、膝盖,包括腿部的形状透过衣服都能看到形体的轮廓,这是希腊造像比较注重人体雕塑。相反我们国家造像不太讲究这个东西。我们国家比较有规模的造像,最早的还是在我们四川,在哪里呢?在我们三星堆。四千年前就具有规模了。后来我们法了秦俑,更具规模了。这个是一个桶状的东西,三星堆太重要,给我们解决了很多问题,比如说我们的铸造史,比如说我们的冶炼,还有我们的服饰史,还有造型艺术,一下就可以提到四千年前。四川是雕塑之乡,四川有很传统的雕塑技能,比如四川佛教雕刻,大足、安岳都非常好。这是巴基斯坦雕像,这是坐像,这是丝绸之路博物馆里面的东西,这个坐像拿着袈裟的一角,这个时候的犍陀罗造像还是通肩袈裟,就是有一块大布从右肩扔到左肩,然后末端扔到后面,看不到。这是犍陀罗的特点,一会儿这个特点在中国会产生变化,怎么变化,大家就知道了。看,这是犍陀罗的菩萨像,首先大家看这个菩萨像,这种观纹叫发髻观,就是一个发卡把头发管束到一起,完了,没有更多的装饰,这是犍陀罗菩萨像的特征。相反身上有这么多东西,比如说有像饰,还有腕串,整个像饰、腕串、臂串,我们叫装身具,它是对人体的装饰作用,但是我们看到膝盖功能,还是很完整的继承了犍陀罗的风格,这是一个坐像,你们看发髻观,和犍陀罗的一样,这个是坐像。我们再往下面看,进入阿富汗这些地方,这些造像发现在佛教的遗迹里面,假如说没有出现在佛教遗迹里面,基本上和希腊雕刻没有太大区别。我们看马图拉,是不是完全不一样的感觉,犍陀罗是动感的,刚才的衣纹是有变化的,马图拉的是均衡的,这个左肩、右肩完全一样。还有衣纹线根本不雕起来,平铺的衣纹线,包括肩距,而且都是平行的。我们看看犍陀罗的,完全没有雕刻。第一个是墨绿色的砂岩,一个是红色的砂岩,说明制作地域不一样。这是传统的印度雕刻,刚才我们说犍陀罗受到希腊文化滋养,有人说犍陀罗是希腊艺术之父和印度艺术之母的结合,很有道理。马图拉是什么意思呢?马图拉纯粹是咱们说来自于印度。这是佛教造像之前的夜叉像,很粗犷,粗犷有力。然后就出现了佛教造像以前的夜叉像,夜叉像有阴性,有阳性。这就是佛教造像,马图拉的。我们一看,脑子里头大概知道什么叫犍陀罗,什么叫马图拉,从造像上有一个大致上的区分。

下面就进入到敦煌了,这个是马图拉的坐像,刚才讲了立像,刚才讲犍陀罗是通肩袈裟,但是我们看马图拉是偏偏在右肩。印度人要找一个题记简直比登天还难,如果有题记,你还没有办法依靠。你要说15年,他也可能说150年,也可能是158年,依据标准不一样,你说从这儿开始,他说从那儿开始。我今天放的图象都是从各个博物馆各个地方采集来的图片,在印度都是各顶各的顶尖的佛教教材。这是不是很印度式的感觉,和希腊的不一样吧,从造像上不一样了,我们再区分开来。我们讲进入印度西北地区,这是什么地方呢?这是塔可西拉,这是出土犍陀罗最多的地方,有一本书就叫塔可西拉,这个书就讲古代印度雕刻。这是犍陀罗,这是巴克特里亚,这是阿富汗,我们说这个地方属于北印度,这个地方属于西北印度,这个地方是中印度,南印度就是这个角上。是这个概念,这是犍陀罗的腹地,这是尼泊尔,佛教就是在尼泊尔产生,在这里发达,然后翻阅山脉,从这里进入新疆,我们敦煌在哪里呢?敦煌在这个位置,我们现在慢慢进入敦煌。这个地方有一个地方叫哈达,这个地方已经成泥塑了,和敦煌区别不是很大,做的佛像,包括中心塔柱,那个柱子就是从这儿来的,中亚也是有中心塔柱的,然后周围一圈佛像,和这儿是一样的,这个时候已经产生了泥塑,而且也是彩塑。头像也是有颜色的,大概是公元四五世纪的东西。这件作品是新疆和田的,这是日本的博物馆里面的作品,很有名,因为我们找到和田完全没有破坏掉的作品是非常不容易的。我们再看进入新疆之后,这两个作品,这是我们国家现存最早的单独造像之一,这个在日本的京都,很小,大概30公分左右,铜的质量不好。但是它很重要,大家看到发髻观,和这个是一样的,这个犍陀罗的特点,手特别大,像饰,看这些造型上来说,是不是和这些石雕非常接近啊,这个铜雕在哪?公元三世纪到四世纪之间。这个是美国收集中国的铜雕像,这个在公元五世纪末的东西,也还是通肩的袈裟,这是北魏晚期的造像,造像特点和犍陀罗造像还是有关联。这个是我们敦煌的榆林窟,莫高窟在这里,有西千佛洞,有五个庙石窟,这是敦煌的区域分布图。我们讲275窟,这个窟这次没有来,这是敦煌最早的,大概公元430年到440年之间,我们讲它是从哪里来的,讲什么东西呢?我们讲这个头冠,讲这个三角座位,讲这几个零部件是从哪里来的。首先我们看到头冠,三面宝冠,我们看到印度犍陀罗佛像没有这些头上的装饰。然后又一个三角靠背,这个是椅子的靠背,最早的椅子是在埃及发明的,公元前一两千年吧,像艺术品一样的椅子,这个时候中国图象上有椅子的概念了,椅子的流行确实在宋代以后,唐代还是圆凳子、方凳子,一会儿要讲这个狮子座。实际上这个像还有这么三个装饰,这个发簪一样的东西把头发上的装饰,把头发一插,既是一个装饰,又把头发管束住了。这也是三面宝冠,这还有一个带子,这个地方有一些植物的纹样,从哪里来呢?我们慢慢解释清楚,这是中亚王冠的图片,哪里来呢?雅达王的王冠,这是阿尔达希尔王冠,他们信仰什么,就是拜火教,他们信仰日月川川自然,日月是不是在他们头顶上,他们头上有这个装饰,在犍陀罗、马图拉第一次见到。说明敦煌壁画里头,头上有日月装饰的东西来自哪里,来自中亚,印度腹地佛教向西北流传以后到了中亚地区,中亚地区根据自己的特征,自己的文化素养解释了继续创造了自己的佛教,这里的佛教传到我们东方,传到中国。所以三面宝冠这种形式从北朝开始一直到唐代为止,唐以后也如此,元也是一样。我们再到展厅去看的话,大家仔细看头冠,你就理解它是从哪里来,它不是犍陀罗,也不是马图拉,是中亚的佛教,虽然是印度的一部分,但是地域上属于中亚。这是巴米扬石窟。这是苏巴什窟菩萨冠,它有一个鸟衔着一个带子,这个是克孜尔天王像,这个是莫高窟285窟,什么样子呢?这有一个仰月,这是从波斯王冠里面来的,也来自中亚,说明敦煌早期的壁画主要受到中亚的影响,我们得出这么一个结论。我们再往后看,这里有路纹吧,这也是仰月,这是最重要的云冈石窟,也有鸟形装饰和仰月全都有了,这些东西来自哪里?来自中亚,不是来自印度腹地。我们下面再看一下卷形堪,它也是从印度过来的,这种表现形式。这是中国传统的造型图饰,我们一个是嵌形龛,这是犍陀罗的,一个梯形龛,传到我们国家以后,他把这个梯形直接拿掉,用阙形龛。我们古代艺术家这样消化。这是哈达,还是刚才那个地方,哈达也是一样,有一个梯形龛,也有一个券形龛。这是巴米扬石窟很高的石窟53米,这是不是有一个三角形的靠背啊,这和275窟最早的洞窟不是一样吗?这种角是波斯的王座,贵族都是在用这种形式,我们看到这是巴米扬石窟的三角靠背。我们再看,这是犍陀罗的三角靠背,这些东西来自西亚甚至来自于非洲这种座饰,很早已经到达了印度,也传到了我们国家,只是家具里头,没有具体的体现。这是像滕编的东西,但是像三角靠背。还有一个花形装饰,但绝对刚才像以三面宝冠那样的造型。这是北凉石塔,大概是五世纪上半叶吧,它也是有三角靠背,大概有十几件,说明什么问题呢?说明中亚佛教在这个时期公元五世纪前后的的确确影响到敦煌。我们再看北周,北周是敦煌很重要的时代,怎么说呢?因为我们国家北周时代,中原很多东西都被灭法了,很多东西都毁掉了,敦煌很好的把它保存下来,这是很好的我们了解北周时期的材料。从北周时代开始,刚才说通肩袈裟,袈裟到左边以后扔到后面去,你看不到,当然这个佛教的着衣法,我们研究雕塑要知道着衣法,怎么样穿衣戴帽,这个袈裟到这儿以后,通过左手部甩下来了,这个也是这样,这是北周时代的,直接就甩过来了。我们进入到敦煌的隋代,这个和隋代平行的就是笈多朝,也是很有北周特点的,和这个一样,很有体量感,很厚重这种感觉。这是我们看到隋代的,这也是隋代,这个隋代的东西就有笈多朝造像艺术的特点。我们看看笈多朝,这是正面,三尊大像都是弥勒像,我们再看笈多朝的东西,笈多朝有两派,这是萨尔加派的东西,就是身上光溜溜的,好像没有穿东西一样,实际上是很薄的一件衣服,因为印度很热。这个是马图拉继承下来这一派,也是左右很均衡,然后衣纹很密集,衣纹高度没有变化,是这种情况。这是很多教科书要出现的,在印度笈多朝非常优美的一件作品,虽然没有头部,印度怎么说自己的笈多朝呢?就像我们中国很骄傲说我们唐代一样,我们唐代最强盛,政治、军事、文化如何如何,印度说笈多朝是印度造型艺术最完美,而且很内敛、很含蓄、很优美的一种造型艺术这么一个时代。这是琴纳教,当时非佛教都是这种造型艺术特点。这是最著名的一件,属于萨尔纳特派,我们看到玄奘回到20年之后,龙门石窟,将近有100件这样的造像,就是没有衣纹线,光溜溜的,这和玄奘回来有极大的关系,他不仅带有经卷,还带得有像啊,直接把像带回来。这是萨尔纳特派的东西,我们再看敦煌的280窟,这个像也是没有衣纹线,虽然是彩色的,我们看这个像和这个像是不是有很多共同点,泥塑和雕刻很难对比,但是从造型上来讲还是有很多相似之处,它来自哪里呢?没有什么很明显的衣纹,这是画上去的,身上光溜溜的感觉。我们就谈到了北齐的雕刻,我们国家有四个比较重要的发现,一是河北曲阳发现了一大批一千多身犍陀罗的雕刻,从北齐开始一直到唐代,很长,自己就可以形成一个编年史。再有是陕西天龙山石窟,日本人曾经到那里拍过照片,石窟非常完美,后来被日本人多次盗窃,基本上把东西盗窃一空,全在世界各大博物馆,包括日本东京博物馆都有。还有哪里呢?山东青州,青州的东西在全国各地展览,真是非常非常好。再是我们成都万佛寺,这是件是北齐重要的发现,它是印度笈多朝影响中国佛教艺术最重要的表现。下面我们具体去讲。

这是我们看到河北的曲阳,河北最近又有新的发现了。这是我们看到北齐的天龙山造像,和刚才是一回事儿。这是山东青州的,是不是和萨尔纳特派很像。北齐是早于敦煌的隋代。佛教通过敦煌传到那里,那是个什么关系呢?我们把这个谜底揭开,敦煌为什么要晚,内地为什么还要早,包括我们南方四川成都都有,这是北齐的东西,青州博物馆的,这是四川省博物馆很重要的雕像,我们现在讲讲它,这个造像胸前有一个带子,两边是这样展览的,是不是有这个像嘛,这个像大家可以网上去搜一搜,很有意思,发现,然后被盗窃,被分割,被运出,被追回,然后现在在我们四川省博物馆。具体我不讲,大家网上去搜一下。大家可以记一下下西凉483年的,这是龙门石窟古阳洞的造像,这个大概在520年前后,这是500年前后,古阳洞。这些东西呢,这是我们看到的古阳洞,在这个位置,这尊像也是头被盗走了,在一二十年以前被追回来以后安上的。这是很典型的北方的太和,就是五世纪末的造像。这个像到285窟去看一下,我们有一个复制洞窟,再看一下就比较好理解了。中间有这么一个带子,这个带子完全是中国人搞的,刚才说了,衣纹线袈裟从这儿以后,从这儿扔到过来,后面看不见,到西魏时候,内地搞了一个带子,然后袈裟传到内地。佛教进入中国以后产生这样的变化,变化在什么时代?在西魏时代。这个285窟是538年,差半个多世纪左右的时间,同样的佛装的的东西,隔了半个世纪在中国。包括四川,四川佛教很发达,包括南方的佛教是非常发达,敦煌是边缘之地,所以敦煌佛教要比内地至少晚30年,我们你看这些人物造型,还不是我们看到那么很消瘦的感觉,但是我们看到同一个洞窟,它的洞壁呢,很消瘦,飘飘欲仙的感觉,这是南方的造像。这是538年的,这是438年的,同样一个造像在敦煌,在内地,在洛阳,洛阳那个时候在500年到520年,敦煌在538年,洛阳比这里还要晚。我们看到那个像,一个正面,一个背面,这个很重要的带子,这个带子原来在曹比丘那个像发现之前,我们最早认为是在洛阳,而且把这个服饰和孝文帝服饰改革联系在一起了,但是它发现之后,438年至少比孝文帝服饰改革早十年以上,没有任何关系,说明什么问题呢?说明这个和孝文帝的服饰改革没有任何关系,这就是重要性。这是四川的万佛寺,这是印度的笈多朝的像,是不是很相似?万佛寺的东西发现很早,公布很晚,怎么这么说呢?大概在06年前后才看到了它的真容,06年才正式展出吧,文革以前有过写出版物,在日本首先发表。文物报上有一点简单的报道,后来大规模展出对学术研究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这是我们看到的成都万佛寺,我们可以比较一下,551年,这也是展厅里做的,这也是北齐,我们看这三件作品是不是非常像,都是白玉大理石,比较好的一件呢,上海博物馆中间的,这个好像在第一层大厅里头,上海可以让你近距离观看,只要不触摸它,直接很近距离观看。但是在博物馆比较困难一点。这个是在河北省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和曲阳本地都有一些收藏吧。我们看敦煌隋代,这个像和这个像比较一下,是不是有很多很想象的地方?都是扁平的,两肩很浑圆,身体的造形还是有一定的表现,这种表现在敦煌很难得,通常情况下都没有这样的,比如肩膀、胸部、腰部,身体体形表现就出来了,这是来自笈多朝的东西,这和我们看到这些东西都属于一个朝代。这说明一个什么问题呢?佛教艺术通过敦煌传到内陆,敦煌是汉文化根基很深的地方,他对中原传来的东西接受度非常快。但是对于直接传来的,敦煌那么多雕塑,没有发现一个是印度谁谁谁或者中亚谁谁谁造的,但是中原的东西特别多。说明什么问题呢?笈多朝的东西通过敦煌传到内地,经过北齐化以后,作为北齐的雕刻艺术,反过来影响敦煌,所以敦煌隋代的艺术造像艺术表现了北齐的特点。这是419窟,我认为在敦煌里头表现最完美的,有笈多造型艺术特征的,换句话说有北齐造像艺术特征的造像。到唐代有变化,从初唐开始,全国造像有这样的变化,这个左脚在外,右脚在下的坐式,现在这种像我们叫降魔座,这个叫吉祥座,叫法也不一样。这个是贞观初唐时期,我们有一个贞观之前的造像,618年初唐开始,到628年前后,基本上很少有造像。贞观早期也是不多,这个代表了敦煌时代标志,这个也是右脚在上,左脚在下,虽然进行了重休,这个洞窟也是作为标志性作品。这是386窟,也是初唐的东西,这个泥塑就做得非常好,我很欣赏这个东西,就像人的袈裟垂悬在佛座上是一样。这是敦煌盛唐的41窟和天龙山21窟,我们看他们有多么像,虽然已经到了盛唐,还是属于笈多朝东西的遗存。而且这两个脚的表现,这个时候袈裟把两个脚完全包裹起来,但是你还能看到脚形,右脚带外,左脚在内,一个在山西,一个在敦煌,一个是泥塑、一个是雕刻。这个是龙门万佛洞,这是我们看到的北石窟692年,这个非常能代表初唐的风格,初唐风格很简洁,不拖沓,右手手掌放在腿上,这个也是右脚在外,左脚在内,我们看这两个像,是不是非常相像,北石窟距敦煌也是千八百公里,几乎就到了陕西了。我们看到这个手,我们研究雕塑是什么东西,非常难定,确实不好定。最后想来想去,想起小时候一件事儿,年岁大一点,像我这个年代知道套袖,不知道你们知不知道,比较冷啊,两个手一操,就这么出去,上学就用套袖,这个想来想去就是地方化,像套袖一样的东西,很明显在实物就是一个棉花状的。这个造形包括衣着穿着方法完全一致,从哪里来?从长安来,还是中原佛教,所以敦煌佛教大家就明白了,从隋代,也就是中原北齐,北齐的东西传到敦煌,到初唐也是,中原的东西传到敦煌,隔一二十年敦煌出现了。初唐的时候,和中原的交流也是最紧密的年代,也是最短的时间在敦煌有反应。这是天梯山石窟,在兰州附近。这是敦煌的  328窟,如果哪天要去敦煌,劝大家一定要看328窟,大家可以比一下,这一身造像和45窟的比,这个比45窟好很多很多,这个大概是盛唐早期,属于开元天宝时期,45窟比它稍微晚一点,大概也属于这个时间的东西。这个造像有一个好处,第一个基本上没有什么损失,手指头都没有损伤,而且眼睛各方面保存非常好,颜色也基本上是原来的颜色,但还是有些变色。这个是最能够代表大唐风范的这么一个造像。为什么这么比呢,这是出自长安的马周像,马周是谁呢?是唐朝一个宰相,这里有题记,说了马周造了什么什么像,造了什么呢?造了阿弥陀像,这两个像里头,我觉得这个像造得更好,所以我们看这个洞窟,让你掏200多大洋,看45窟呢,可以付门票就可以享受这个优厚待遇,假如如果328窟,如果有人,你让等一下,想看一下,如果人非常多,你想看一下328,他一定可以满足你。还是比较方便的,在第一层,讲解员通常情况也会给你看,328窟造像,大家一定记住,到敦煌看一看它,比45窟从造像来说要好很多。初唐以后,的造像,除了这些大像以外,没有什么太多的,从造型艺术、样式来说,远远不如初唐和初唐以前的东西。这个是158窟大像。

除此之外,再给大家讲讲涅盘像,大家听完之后可以在展厅转一圈,体会一下这个涅盘像怎么看它。释迦牟尼80岁的时候在那吉拉城涅盘的,是右斜而卧,这个像枕头一样的东西,当时他到了那杰洛城以后,很信奉释迦牟尼的两位民间人士吧,信徒吧,给他袈裟,就把这个袈裟团了团,阿南就在桫椤树下休息了,桫椤树是散状的,树叶像柳树叶的,非常多。这个涅盘像属于比较大的像,但是我们到云冈去找涅盘像,你找不到,有没有?也有,只有这么一点,没有办法发现。云冈龙门不太做涅盘像。到了比邻寺,十几米的大像,这个是敦煌中唐时期,涅盘像从艺术性来讲,是做得最好的一身。这是敦煌的南边,这是十大弟子的举哀,释迦牟尼有十大弟子,大弟子是大迦叶,二弟子是阿南,多闻第一。释迦牟尼涅盘之后,佛教要结集,就是把佛经集合在一起,记录下来。有了结集才有今天的佛经,因为多闻第一啊,大迦叶主持,阿南口述,然后记录下来,才有佛经。但是很多的佛经都不是那个时候的东西。这是阿南,佛经上有记载,他痛哭流涕之后,直接晕倒在地上了。所以蹲在地上的就是阿南。大迦叶是谁呢?就是黑颜色的这个,这儿还有一个小人物,我们一会儿去展厅看一下,这个小任务杵一个拐杖,大迦叶,他从远出赶回来,就说早就感觉今天要出事儿,碰见外盗,碰见我师父了吗,你师父谁啊,我师父释迦牟尼,十多天以前就涅盘了。入殓了,入到棺材里面了。中间还有一些故事,没有时间讲。赶回来以后,实际上是大迦叶的主持下,用今天的话来说,有很多外道,还有他的信徒,其中有一个是摩罗族,就是吹拉弹唱的,属于摩罗族,头领主持了八王舍利,分了八份,烧完灰分了八份,各领一份回家供养。摩罗族自己也分了一份,把地扫了扫拿回去了。这是在迦叶主持下做的事情。释迦牟尼在的时候,大家又不在,回来以后就对阿南进行了盘问,阿南这件事情做得不妥贴,就让大师兄训了一顿,其中有一个比色立城的老太太,要看释迦牟尼,阿南灌输不住啊,老太太哭的时候眼泪就掉在释迦牟尼脚上,阿南就用手擦了擦,擦也擦不掉,颜色就变色了。怎么回事儿呢?有一个老太太看师傅,我也拦不住,哭了以后就掉身上了。这个叫色衣耳,所以大迦叶有意识的不让阿南进去,怎么能让女性靠近师傅。大迦叶和阿南有很多故事在里头。我们再看对面,这是国王,这是吐蕃王,这里有一个老太太,这是谁呢?释迦牟尼的母亲,释迦牟尼母亲生下他以后一个礼拜就死掉了,他当天晚上做了五大恶梦,就是咱们说不好的梦,比如说山崩坏了,感觉有乳仔分泌出来了,感觉不好。早上就有一个小人,上天报佛母,说释迦牟尼已经涅盘了,涅盘以后,他的母亲就从天上下来,听释迦牟尼做最后一次讲经。所以一边一个小人从大迦叶急急忙忙赶回来,一边一个小人是释迦牟尼的母亲。但是这个东西不是印度创造的,是中国人创造的,中国人自己造佛经,这不是释迦牟尼亲口所说,一个经是莫克魔耶经,一个是佛母经,讲孝道的,这是一些伪经。这九块说法图,佛塔下面还有,这什么意思呢?我们再翻回去看这里,实际上释迦牟尼是印度的宇宙观,释迦牟尼是现在佛,还有一个过去佛,现在佛是释迦牟尼,未来佛是弥勒佛,这是一个时间轴的概念,纵向时间轴的概念。这是什么意思呢?这是十方佛,十方是个宇宙概念,是个空间概念,释迦牟尼在中间,在他的东南西北,东南西南,西南西北,和上下,各有一个佛教,所以这个洞窟很好的体现了印度的宇宙观,以释迦牟尼为中心的虚空概念,在这样一个环境里面,表现了一个,这是谁呢?这有一个人,蹲在这里,捧了一个大盘子一样的东西,里面有很多吃的东西,这是释迦牟尼最后一顿晚餐,他来到那杰洛城以后,有一个匠人,手工艺人,到他们家,他们家也非常崇拜释迦牟尼,来了以后就给他说在我吃吃饭嘛,我供养释迦牟尼嘛,结果这一顿饭,让释迦牟尼一病不起,拉肚子了,释迦牟尼是拉肚子死掉的,据佛经讲,有点像今天吃的蘑菇之类的东西,病因咱们不知道。所以说吃了他的饭以后,释迦牟尼最后就涅盘了。这个是存拓最后的供养。这还有两个眼睛闭着在痛哭,我们看到这是一只手,就像我们戴着手串手表一样,他也蹲在地上哭,这是谁呢?就是我们今天说的保安,他照顾释迦牟尼,释迦牟尼去世以后,他用那个金刚杵扔在地上,说如今以后无所依,无所辅,就是没有谁可以依靠了,想保卫也无保卫对象了。所以把金刚杵扔在地上。这是释迦牟尼最后一个弟子,释迦牟尼涅盘是80岁,这位老先生是120岁,听说释迦牟尼到了那杰洛城以后,他就赶来了,叫阿南,说阿南我想见你师父,说快算了,别捣乱了。说有很多问题想请教师傅,三次阿南就拒绝门外,第三次的时候,释迦牟尼运用神通力感知到了,说阿南是不是有人来找我呀,说快让他进来,是我最后一个弟子。问释迦牟尼很多问题,问了以后豁然开朗了。他很感动,说很诚恳的我要出家,做你的弟子。他削发自落,袈裟驻身,就出家了。看到释迦牟尼痛苦的表情,于心不忍,于是他从口里喷出三味真火,就自焚了。最后我们看到是自焚的场景。这里有很多动物,动物是什么意思呢?在佛教而言,这些动物都是众生啊,和我们人类一样,这些动物也到这儿来哀悼释迦牟尼,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来送行来了,这些人为什么会吹拉弹唱呢?你看在唱歌在舞蹈,在20年以前的解说或者30年以前的解说,认为是六释外道,看释迦牟尼对立面啊,他不是涅盘了吗,涅盘了我们应该庆祝啊,就这么解释。江苏美术出版社出了一套书158窟,是摩罗族音乐舞蹈的供养,佛经上写得很清楚,释迦牟尼涅盘以后,他们抬着释迦牟尼灵柩从城东走到城西,从城西走到城南,从城南走到城中间,每次转移的时候都用音乐舞蹈供养,如同我们家里头哪位老人去世以后,吹拉弹唱,你不能说是在高兴,是在供养。

这是我们看到最后一个藏经洞,为什么把它拿出来呢?这是去敦煌一定要看的一个洞。我们今天主要讲雕塑,在雕塑上讲到所有像都不是属于肖像,释迦牟尼是神像,这个像是肖像,弘变,敦煌佛教界的头吧。他涅盘的时候,也就是去世的时候,估计是他的弟子们给他造的像,两个耳朵也不是长耳朵。我们没有看到佛像有鱼尾纹,你看人家这儿有鱼尾纹。而且耳朵也是常人的耳朵。这个在晚唐的肖像是不常见,我们过去是不造肖像。说谁谁谁这个像,和这个人没有什么关系。大概今天要讲的内容就讲完了。谢谢大家。大家有什么问题可以互动交流一下。

提问:刘老师你好,我想提个问题,因为伊斯兰早期也没有造像,一直延续至今也没有造像,为什么佛像最开始也是没有释迦牟尼的造像的,虽然说亚历山大大帝攻过去以后,对造像形式上有影响,但是从无到有这个精神上是怎么改变的呢?第二你说佛教是通过先传到内地,再到敦煌。我想请问一下,这些造像应该也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在做之前,因为之前在中亚的话,是属于王座嘛,传到内地之后更贴近于普通民众的社会生活,为什么会选择交脚座,而不是盘腿座这样子。

刘永增:佛教造像的产生,最开始佛教有一个经,经的原名我忘记了,说什么东西呢?说释迦牟尼在讲佛像产生的时候经常会讲到这个经。释迦牟尼母亲,生下他以后不是一个礼拜后就去世了吗?在倒立天。他有一天想念他的母亲,到倒立天去了,三个月才回来。他的徒弟想他,就在地上雕琢一个像,想着释迦牟尼、供养释迦牟尼的像,这就是造像产生的资料之一吧,你看造像也是这样产生的。造像史上的马图拉和犍陀罗到底哪个在前、哪个在后,或者同时产生,这个在学术界多少还有点争论。到释迦牟尼之后,释迦牟尼佛陀像产生之前的信仰形式,实际上是社团式,就是一个团体一个团体,比如四川一个地区或者哪一个地区,是这样。当时都是去瞻仰释迦牟尼圣迹,释迦牟尼有说法处、降魔处,后来有八个比较神圣的地方,这些地方就产生了只有释迦牟尼的这些场景,中间没有佛像,在他们的脑海里头,这个佛像是不能像我们人一样去表现释迦牟尼,那是不可以的。所以亚历山大东征给他们当地人的思想和条件,当时亚历山大败走有很重要的一点呢,他当时有一个决定吧,他非常鼓励部队上这些士兵和当地人通婚,因为他不想率领那么大的部队再回到希腊,实际上他们和当地人结合非常之多,就留在那个地方,在今天印度有一句话,印度是人种学的博物馆,世界上各大人种在印度都可以找得到。外界条件给他以刺激,然后产生了佛教造像。这是通常来说佛教造像的产生。至于说伊斯兰教,这种宗教现在也还有,除了伊斯兰教,日本有一个创佳学会,他是佛教的一支,信仰法华经,他也是像伊斯兰教一样,有一段经文写在那个地方,信仰那个东西。我们敦煌展览他们也做,搞一个照片,搞一个模型,他要把中间的像给隐含掉,菩萨像可以摆那个地方。佛像要隐掉,因为与他的宗教内容不符。大概佛像的产生,还是对释迦牟尼的敬仰,刚才讲就有八项圣迹,实际上就是对释迦牟尼的追忆和崇拜,然后逐渐产生了,因为外面的刺激,从社会发达水平而言,印度有这个能力,但是外界刺激给了他很好的提示点,然后产生了这个造像。这是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这和佛像产生也有一定关系,佛教造像过程中,它有很多规矩,比如32像、80中好,32像和80种好,也可以说有32个宜人之像,比如说头顶上的顶五像,用生物学上讲,头顶上长得软骨,一个疙疸,后来又发展出80种好,这是造像的规矩,造像要符合这些规矩,所以我们看到佛和菩萨,他两只手真达到膝盖那么长,没有那么长,这是宜人之像。刚才说的吉祥座也罢、降魔座也吧,也是他的规矩。刚才说交脚座,这是由中亚传到中国期间,佛教和当地的艺术形式、当地的宗教结合之后,或者当地的王座结合之后传到我们国家的这么一种形式。哪里有呢?除敦煌之外,比较多的出现在云冈石窟,云冈石窟刚才讲的仰月形式,和交脚有一定的关联,但是云冈和敦煌不太一样,过去传统观点认为云冈影响敦煌,我认为不是影响了敦煌,实际上对敦煌影响没那么大,为什么呢?刚才讲袈裟的变化,印度造像袈裟两肩是要扔在后面,这是犍陀罗所有都这样,他没有中间道路。到了中国,这些东西都变化,刚才我们说从左肘部甩到外面,就这一点,敦煌和云冈最大的区别。云冈第二期的时候480年的时候,已经出现袈裟从左肘部甩到外面的造像已经出现,敦煌这个在哪里呢?在北周,大概八九十年的时间,袈裟着衣法才传到敦煌。假如云冈影响敦煌,给很深的影响的话,作为佛教,说话要表现的就是如来像,就是中心主轴,因为是偶像崇拜,最重要的就是这个中心造像,就应该反映这个地方。所以说这种交脚座的像不是太多,在全国,不是全国都这样,大概敦煌会出现一些,河西走廊也有,云冈也多一些,其他地方印象不是很深,没有详细调查过。

提问:刘所长你好,我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您能否简单介绍一下密教图象学,如果用图象考据这种方法来作研究,对照佛教里面的实休,是否是一种可行的路径?第二个问题,我想问一下您在高野山学习的时候,您感觉日本的密教是否是我们唐密的比较靠谱的传承,或者说它有一些很明显的不同之处。

刘永增:这个问题呢,我当成一个问题来回答吧。首先第一个,真正密教的成立,起源、发生肯定是从印度过来的,但是宣布密教成立说是在我们国家长安。他创立密教之后,密教有纯密和杂密之分,通常的分类就是说,简单一两句话说清楚呢,这个纯密就是信仰释迦牟尼,以大人物为主要信仰对象,求得此生此世的成佛吧。佛教应该是累世修行,不太一样。一个是现实意义,密教要修现实意义,基本是这么一个区别吧。但是我们国家现在保存下来的密教纯密的东西几乎是凤毛麟角,几乎没有。在日本这些有比较好的流转,比如日本的东寺,当时空海回到日本以后,在823年,在那儿把东寺赐给了他,他以东寺为基地成立了教王护国寺,那些东西还是当时流传下来的东西,其中两幅最重要的东西就是两幅曼陀罗,回溯一百年以前,日本编撰了新修大宗藏,把中国佛经重新全了一遍,这么大的数,A4版,大概小7号字那么大的字,100本,其中有12本,第88卷开始是什么东西呢?是密教的,第一本和第二本就是金刚经这两部书的图形,这些图形是日本寺院里面代代传来的图形。大概最早是10世纪到11世纪的东西,是从原本去复制。这些东西我们国家几乎是零的概念,所以谈密教,必须去追寻日本,因为我们国土没有。我们国家有几幅,西夏时候的,公元11世纪的东西了,但不是很规矩的东西,还是不一样。还有一个是我们的大学里头也有这样的教育,我们学校也教开藏物是什么回事,网上的东西说句不太公信的话,很多东西有点靠不住,一知半解的很多。至于实修,这个东西我没有什么发言权,我也是半路出家做的这一块东西。为了做敦煌,到高野山现学现卖,倒是挺有效用。一个一个都结了,但是密教是太复杂,简直难得一塌糊涂,而且很庞大。最后发展成比如藏密的东西,很复杂,这个工程太大。因为密教是秘密教嘛,我和你私家传授,你是我徒弟,我给你传,不给他传。显教是大家都可以修炼,密教是秘密的嘛。我也看日本密教很多仪式,一个仪式搞了四五个小时,一会儿换一个人,一会儿唱首歌,一会儿扔几个纸片,根据什么东西也不知道,感觉很神圣,又很规矩,这些东西我们都没有。可以说我在几年以前参加过西安的大兴山寺宽什么法师升座仪式,也请日本高野山的和尚来,我们不懂那些规矩,要做这些东西,还是要从日本学。日本还有一点,他800零几年回到日本,建立护国寺以后,第一个一直有信众,第二一直有流传,第三有相对多的信众。至少比我们国家没有依靠要好很多吧。

主持人:感谢刘所长以他非常专业的视角给我们带来非常专业的解读。敦煌石窟造像也是以无声的语言讲述了生动的历史,让我们穿越千年之后仍可以近距离的触摸到那些温热的故事,再次感谢刘所长。我们在这儿也作一个小小的公告,从现在开始到4月10号,我们丝路之魂特展结束之前,中间有两个周一,我们在这两个周一都正常开放,所以观众都可以在最后珍惜这十天时间,再来感受一下我们这次规模空前的丝路之魂的特展。还有在展览结束之前,我们还会在后期集中的邀请一些重磅专家光临我们学术报告厅为观众带来精彩的学术讲座,相关的信息我们也会在官方微博、官方网站和微信公众号上提前发布,希望有兴趣的观众随时关注我们发布的信息,感谢大家。今天的讲座到此结束。

 

扫码立即预约

关注我们官方公众号